一、前言
如今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发展,针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量也在日益攀升,这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当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因此需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才能有效提升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伴随着双创理念的推广应用实施,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进行优化转型升级,尤其是在第三产业结构比重不断提升,整体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产业布局也在随之发展改变,产业内容越来越丰富,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且产业发展重点开始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扩展转移。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必然也会逐渐变大。不仅如此,在我国战略发展政策层面,针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比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了要完善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产教研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在未来3年内职业院校教学条件要全部达到基本标准条件,同时中央财政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大。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较为落后
当下我国生源日益紧缺,为了在生源竞争中获得大的优势,很多高校受利益驱动,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逐渐偏离了服务社会这一基本价值导向。在实际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而是将学生视为一个个“工业化定制产品”,片面认为只要学生职业技术达标即可,因此很多高等教育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重视职业技术培养,片面强调技能大赛的训练以及就业率,没有做好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实,人才教育模式单一,最终限制了高职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方面依然比较封闭,主要表现为在职业教育方面缺乏与社会各方深入合作,校企合作浅尝辄止,教育同行之间缺乏教育经验的交流,上述这些问题均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提升带来了严重影响。(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考虑
当下很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专业设置单一传统老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过于僵化,一般是被动地根据当前市场人才热门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而相较于市场对人才需求,专业设置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相脱节,难以满足市场实际人才需求。比如针对近些年比较热门的法律事务、汉语教育等专业,实际上当下市场已经对上述人才需求趋近饱和状态,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中,已经将上述专业设置为红牌警告,而电气化铁道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由于本身有着较强的专业性,且办学成本过高,反而专业设置数量较少,但当下在人才市场上针对上述专业依然有着较大的人才缺口。(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伴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突进,当下具备简单职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并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新兴职业技术逐渐兴起,然而由于很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合作互动都停留在表面,针对当下最新职业能力认知不足,从而难以培养出企业所需要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措施
(一)积极转变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将学生视为一个独立和个体,因材施教,而不是将学生视为工厂流水线上标准化产品。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还应在职业教育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比如可以引入“学生到学生”的S2S(Student to Student)人才教育模式,由学生结合自身需求,自行开展项目实践,并在自主实践中实现对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从而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术,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的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还应进一步开放办学理念,不断开拓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的空间,如此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下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具体实践方面,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打开校门,结合实际专业设置,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当地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封闭式办学风格向开放式办学风格转变。二是注重开放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断的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三是应立足同行之间,建立开放的办学教育机制,不断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定期举办两校甚至多校座谈会,互派专家、教师进行沟通学习,彼此交流办学教育经验,从而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有效提升职业人才培养教育质量。
(二)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准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应注重结合当地市场对人才需求实际,以学校所在地区为中心,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地域特色与优势,做好市场人才需求调研,突出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区域特色,不断提升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更好的适应当下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还应始终坚定为社会提供培养人才和教育教学的服务理念不动摇,从而为社会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针对性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应彰显动态化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应保证改革措施与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以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实际需求为准,做好人才分层分类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还应从不同专业类型入手,做好特色专业的设置,加强相关企业合作,做好职业技术人才定向培养。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应注意不要划分过于详细,注重凸显不同专业之间的区分度,还应结合市场需要人才的数量去“量身定做”专业,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保证设置的专业与区域产业、行业相对应,专业职业技术能力与用人标准、岗位要求相对应,不断的提升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当下市场对多样化职业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市场引导、独立评价的预警退出机制,主要目的是避免一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盲目跟风,引发因人设岗设专业问题。通过实施由第三方进行评价的动态调整机制,按培养质量和就业状况,从而对专业设置的效果实施预警制度,一旦发现设置的专业就业率、生源不足等,需要及时取消专业,尤其是那些对招生和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应实施强制退出机制,有效缓解当下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端”和“供给侧”不均衡问题,确保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与实际市场需求相贴合。
(三)改变传统职业人才培养途径
首先,应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从单一办学模式向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办学模式转变。当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招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更多办学资源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并且从当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现状来看,很多人才教育改革措施落实都因为各种办学资源短缺导致进展缓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改革过程中积极转变办学观念,一方面通过积极与当地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尽可能地争取更多办学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加强对企业资源的利用,比如在职业技术实践方面,企业所具备的条件明显优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减轻自身人才培养压力,通过打开校门,积极搭建校企资源合作共享的平台,推动办学模式多元化,不仅有效弥补传统单一模式存在的缺陷,还应能够更好的推动校企双方实现共同发展。其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加大产学研融合的力度。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运营方面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下社会产业经济发展,必须要采取开放的办学模式,加强对现有的社会条件和资源的利用,积极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在这一办学模式下,不仅能够有效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还能够引导社会上一些优秀企业管理者加入进来,传授更多先进的技术知识与经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还应组织教师、学生到相关部门或企业参观实践,拉近学校、社会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距离。在办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还可以走出国门,与国外一些优秀的职业教育院校展开合作,双方通过互相交换学生,更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国际型人才。
最后,在互联网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还应抓住机遇,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同时在互联网平台帮助下,学生、企业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能够更好地开展沟通交流工作,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企业需求,学校也可依据企业要求培养其所需人才,企业同样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形成一种订单式、学徒制等培养方式,从根本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同时,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也在逐渐凸显,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问题分析,并结合相应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更好地满足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