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高校学生心理工作之危机介入模式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9362
■宋学山/长春科技学院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对于高校学校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学生心理素质,是当下各个高校应思考的问题。高校的学生正处于塑造世界观和增强学习观念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良好心理培养,能提供良好的压力排解思维方式,使学生心理能够呈现积极向上,对健康心理的了解更为深入,高效构建高校课堂的良好心理危机介入体系。

二、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类型

当下社会思想文化的提高,使得学生心理问题和压力问题逐渐被当代社会所关注,以下是几点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

(一)对人生迷茫的心理危机

当下大学生正处于半独立的生活状态,对于物质的需求较高,生理上已然成为一个大人。当时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然还在发展中,对于自己的人生去向问题飘忽不定。对社会的残酷性一知半解,想要追求人格独立和经济自由的心理越发突出。但由于实际上的经验限制,理想和现实之间有所区别,往往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许多大学生都有着极为矛盾的心理,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带来了迷茫的心理危机。

(二)就业压力下的心理危机

当下的特殊情况,导致了各大公司岗位缩招,各个国家之间经济贸易风起云涌,不同的行业兴起又衰落。这就给予在高校的大学生一种无形的就业压力。由于就业方向不明确,各大行业不景气。同时我国的房价过高,无形之间给予许多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大学生极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如果经常萦绕在压力下就会出现心理异常的情况发生。当下学生的自卑心理、悲观心理、怀疑心理层出不穷。学生的心理障碍危机频频出现,需要高校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以免学生过于消极放弃,走向绝路。

(三)交际关系带来的危机

大学生在初入高校殿堂中,往往需要重新开始结交朋友,然而许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朋友结交中较为内向,高校中的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爱好。想要与人交往必须有足够的情商,和正确的价值观。许多大学生由于自己家庭条件一般不敢与人交往,这就导致了大学中孤身一人。一旦不热爱结交朋友就会导致自己的沟通方式难以提升,性格逐渐孤僻。更加严重时会出现抑郁倾向和情感回避。这种自我封闭的孤僻心理和抑郁倾向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十分常见的心理危机问题。需要高校及时介入,进行心理工作矫正。

三、高校心理工作危机介入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下社会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关注度提高,使得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以下是几点当下高校心理工作危机介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心理工作方向不明确

在高等学院中,高校教育计划更偏向于职业的应用方向和就业能力培育,而不重视学生心理工作。因此对于心理危机介入工作计划方向,有些高校院校未明确进行规范,对于学生心理工作安排有时较不合理。对于心理介入的目标方向,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指引。许多教师在学生心理介入工作中,没有良好的执行本校对心理模式方向的指示,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不积极进行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同时对于高校心理危机介入模式,有时会沿用以前陈旧的计划,没有进行及时的创新优化,无法提高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介入力度。

(二)高校心理危机介入能力水平较低

对于高校院校而言,往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各个教师的水平差异较大。同时高校院校对于心理学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吸引力度较小,又由于教师的紧缺而导致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介入工作压力过大,出现心理介入工作质量下滑等情况。学生在出现心理危机时没有受到优秀心理教师的指引,对于本身想法悲观的较差的学生无法有效及时介入学生心理。高校院校无法保证学生心理危机介入工作的及时和高质量,不利于心理介入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心理工作方式较陈旧

许多高校院校的学生心理工作建设方式仍然停留在以往的单纯理论教育中,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足和不重视新兴心理危机介入方式的应用。许多高校院校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危机介入工作不重视不关注。单纯的对学生心理进行口头教导和形式宣传。而当下学生心理有一定的危机浮现,如果仍然采用陈旧的学生心理危机介入工作,不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改革,将会使高校院校的学生心理教育落后,无法培养出更优质的高校人才。

(四)学生在心理危机介入工作中不配合

对于高校生而言,有些高校生对心理介入工作接受度较低,认为其无法解决内心真正的烦恼,往往对相关课程和工作参与不重视。所以常常出现高校学生心理课上的高校生对课程内容的积极性较低,放弃学校对其的心理干预活动。积极性较弱,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介入工作建设带来极大的难点。同时,高校的心理工作建设常常不连续较为零散,这使得学生心理工作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四、高校心理工作危机介入模式体系改进

根据高校院校中学生心理危机介入工作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以下对学生心理危机介入体系模式的几点改进措施,希望有助于提升高校院校的学生心理危机介入工作发展:

(一)进行学生心理工作内容的创新改革

对于理解难度较大的学生心理危机介入工作,现今的高校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措施,对于干预的手段进行全方位创新。同时以培养压力排解能力为基点,从学生的各项心理问题出发,结合简易有趣心理舒缓宣传,举办相关的心理舒缓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心理测试等工作研究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对心理介入模式进行更新处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原因,重点进行介入工作,让心理介入工作的成果更为丰厚及介入模式更加有效率。高校院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加大校庆活动、联谊活动中各项学生压力排解的活动举办。对学生心理危机介入工作提供优质的资源。

(二)从学生生活中进行心理介入工作

教师应该秉承“生活即教育”的想法,在学生心理介入工作中,实际挖掘生活中容易让学生烦恼的实例,理解学生心理想法,从学生的角度中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排解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及时明白难过是一时的,心理抑郁是可以排解的。并在日常生活减少自寻烦恼的倾向。从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现象出发,让学生把握生活中涉及的心理问题进行排解如失恋、成绩不理想等情况。让学生了解排解情绪的重要性,并将正确的学生健康心理观念融入生活走向未来。在高校的思想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大幅提升心理介入的工作比重。让高校学生不轻易被社会焦虑的思想引导,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教书育人即教师的职责,而现代社会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应是“育人”的重点之一。

(三)加强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和环境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中,心理问题已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进行学生心理危机介入工作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建设。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掌握排解忧虑的方式。以此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能力,减少不良心理和抑郁心理的出现。同时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压力排解能力,营造浓厚的健康心理氛围。避免学生想不开,传播积极正能量,让学生适应我国的社会节奏,训练正确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增强学生往后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对于其心理素质和竞争能力的提升都是一大促进作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和学生环境适应能力。

(四)加强学生对心理介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高校院校中,进行学生心理工作要注重学生自己的参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让其了解到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度,能够进行配合的谈论和分享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朝着心理治愈目标努力前行。要让学生对于学生心理工作的接收转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参加心理介入的积极性、自觉性和重视性。高校在心理危机介入模式的创新途径优化实行下,能够不断优化学生的压力排解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获得更高的心理工作成果。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体现,要进行一定的鼓励。让学生在鼓励中增强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自信心,提升内在动力,增加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积极热情度。通过构建良好的心理工作,能够极大的提高高校的学生心理质量.

(五)建设一支优秀的心理危机介入教师队伍

在当下的高校心理工作发展现状中,由于高校生自杀、他杀事件频发,当下想要制止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事件的增加,就要加快培育一支复合型的教育队伍。培育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心理引导,又能够进行心理介入工作的教师队伍。为高校生带来良好的心理教育。让学生了解未来人生的目标,不轻易被不良情绪打败引导,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正大力推行思想教学质量改革,而心理危机介入的工作是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工作之一,当前的高校教育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的产生,将相关工作纳入高校教育重点工作中,加快形成高校学生的正确的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压力排解能力、控制情绪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从根本上减少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