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8688
■王志成/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对于学前教育这一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采取“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现代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各校为充实新时代教育思想,以“活性教育”为指导思想,实现学校与幼儿园的无缝衔接机制,共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学前教育人才,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改革与实践,完善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与实践。

一、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合作人才培养背景

学前教育是各教育阶段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各教育阶段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为保障学校教育人才的实践性,采用学校、幼儿园的对接性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学前教师是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为保障学前教育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幼儿教育产业,“校”“园”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兴起。

  随着“单独二孩”向“全面二孩”的转变,学前教育专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专业,在“校”“园”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培养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应用型幼儿教师是必然发展趋势,为更好的培养“技”与“能”同时具备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去粗取精是必然的,学校与幼儿园的对接教育改革与实践是各校学前教育创新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合作层次较浅

在各校学前教育“校”“园”人才培养方式中,由学校聘请学前教育专家进行专家讲座、幼儿园优秀管理者座谈会以及引领学生进行校外幼儿园参观活动是现阶段“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停留在表面的学校、幼儿园合作形式是不具备实践性的活动,无法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来真实的社会实践经验与视角,浅层次的合作模式是无法为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提供高素质幼儿教师的。

(二)“校”“园”合作对接性较差

(1)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现阶段“校”“园”合作模式中,仅对幼儿教师人才的数量、质量有所要求,但对幼儿教师的综合性知识培养以及学前技能的保障有所欠缺,对于学前教育人才与幼儿沟通等其他教育目标较为模糊,没有给出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

  (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对接尚未完善。在课程学习中,每一个专业都有众多可供选择的新课标课程,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学校制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充分考虑学校自身情况,但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了解情况较少,对于“校”“园”合作模式下的学前教育课程对接情况尚未完善。

(三)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资源欠缺

为保障“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质量,需保证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教学资源与学校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实现经验性教学与规范性教学的协调融合。据了解,现阶段大部分合作性人才培养模式仍未完全实现学校与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的资源整合,无法通过“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着重培养。

(四)学前教育专业前瞻性不足

在我国二胎政策影响下,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引导者,在教育阶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众多新建公立、私立幼儿园的不断涌现,对于幼儿教师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为迎合学前教育热潮,各校不断扩大学前教育招生规模,但在此形势下,各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认识不全面,存在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对于人才培养理念需进一步加强。

三、探讨“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前教育中的改革与实践

(一)深化“校”“园”合作层次

针对当下“校”“园”人才培养模式的浅层次合作,应加强校方与幼儿园的对与合作的重视程度。通过现阶段合作模式研究,发展幼儿园对于“校”“园”合作人才培养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存在不重视情况,普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毕业生是没有教学素质的专业人才,接收新毕业学生对于幼儿园而言需要通过个方位培养方可上岗,远不如招聘有幼儿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转变幼儿园的传统观念,使其意识到当代大学生的灵活性与亲切感。

  为深化双方合作模式,应从“课程实训、阶段性专项训练、节能竞赛以及证书鉴定”等方面进行理论化学习,结合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经验,进行“情境导入、案例分析、课堂演练以及岗位实训”等环节进行实践性学习,加强应用性课程比例。

(二)加强“校”“园”合作对接性

(1)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接。“校”“园”合作模式旨在为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输送符合教育要求的高素质幼儿教师,为更好的完成这一人才输送目标,对学前教育人才进行双方培养目标进行制定时必不可少的。为更好的实现“校”“园”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可由学校教师与幼儿园专业教师组成“校”“园”合作项目小组,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践体系以及教学改革方面进行讨论,对针对实践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培养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所需要的人才,需对现阶段幼儿教师培养目标进行了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在幼儿教育占比逐渐变大的二胎时代,要求幼儿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基础教育理论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具有多样化技能专长。

  (2)实现人才培养课程对接。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制定实现“校”“园”深度合作,课程对接是结合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教学经验的课程制定与划分,是现代课程标准与教学岗位、教学过程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与融合,促进学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针对性培养策略。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以因材施教作为指导理念,根据课程特色进课程比例调整。

  课程教学方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高质量完成,合理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为实现不同种类课程学习应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实行实践模拟的方法进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培养学生从幼儿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幼儿园英语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课堂模拟的情况训练学生幼儿英语教学能力;学前心理学需以幼儿角度思考问题,掌握幼儿心理活动,促进对幼儿行为的理解。

  (3)实现人才培养资源对接。为实现“校”“园”共育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各级资源对接是必不可少的。为保障教学质量,应以实践教学为核心,通过幼儿园资源与学校专业资源进行对接,实现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幼儿教师。为加强学校实践性教学,构建“校中园”是具有可行性、实践性的重要方式,通过幼儿园专业教师指导建立包含蒙台梭利实训室、舞蹈房、手工活动室、电子钢琴房、亲子实训室、模拟幼儿园实训室、沙盘游戏室的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加强学前教育人才的教学技能演练与实践拓展,利用“校中园”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到幼儿教师这一角色中去。

  人才培养资源的对接包括师资力量对接,除校内学前教育实训中心之外,应建立校外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同样具有实践性培养计划,通过校外实习、定岗实训等环节,培养学生教学素养与加强学生心理建设,为毕业后走出校园更好的适应幼儿教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可由幼儿园高素质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课程交接,结合自身丰富经验教导下一代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传承作用,并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三)更新学前教育专业理念

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各幼儿园、教育机构以及幼儿家长的期望,所以各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理念应加强,从不同层面进行教学,除需掌握的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外,应着重进行幼儿教育技能的训练,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园课程设计、幼儿娱乐方式创新能力。随着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教育,使之形成从幼儿角度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解幼儿、开发幼儿潜力以及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学前教育知识的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各校对于教育理念的学习仍在路上,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与时俱进的能力,着眼学生的发展,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使之能够在不断更迭的幼儿教育知识面前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到长期性的综合知识结构培养。各校对于学前教育人才的管理观念应立足于综合素质培养,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及个人技能做出要求,具备幼儿音乐、舞蹈等专长能力,真正实现“一专多能”的教学理念,符合各情况下的幼儿学前教育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广泛关注的现阶段,推动“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在二孩政策影响下,对于学前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加深,为更好的实现幼儿教师素质培养,应对现有的学校、幼儿园合作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强化幼儿教师理论与技巧,以此提高当下幼儿教育师资力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