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车也腐败
文/李志刚
公元前481年,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去世,享年40岁,孔子悲痛欲绝。因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回是被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孔子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称。
追悼会现场,孔子还没从悲伤中回过神来,颜回的父亲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先生节哀顺变,为表达您的哀思,能否将您的车子改制成棺材来安葬颜回呢?”孔子一听,立马止住悲伤回到现实:“不乘车,我怎么同大夫交往呢?”
这并非杜撰,而是确有其事。因为从先秦起,诸侯公卿都以乘坐的马车作为体现身份的一种标志。在中国古代,官员的代步工具最早为牛拉的车,后为马拉的车,再后来才改为人抬的轿。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上台,不坐轿而改坐车。那时的汽车两旁有踏板,各站两名挎“盒子炮”的保镖,招摇过市,威
风不已。车的优劣和权力的大小成正比,车越好者,权力越大;车一般者,权力一般;无车可坐者,自然也就无权了,只好垂手站在马路边,吃那汽车疾驶卷起来的灰土扬尘和超标的尾气。
地位的象征
从古至今,座驾虽然只不过是官员的代步工具,更是地位的一种象征,只要头戴乌纱以后,就没法排除对于座驾的关注。连孔圣人都无法逃脱公车情结,其他官员更是如此。尽管官员允许有公务车,但为了限制官员超标准用车、公车私用等公车腐败,历代王朝都会通过发布《舆服志》(舆,即车,即辇、轿、座驾),对官员的公务车配备予以规定。即什么级别的官,享受什么等级的座驾,都规定得详详细细。
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颁布了中国最早、最成型的官车使用规定:一、不同官员驾车马匹数量有差别,马匹越多官爵越高。二、公车的装饰体现等级差别:一是车厢两旁用以遮蔽尘土的屏障,官品六百石以上至千石的,可以将左边漆成红色;两千石以上的,可以将两边都漆成红色。二是车辆上避雨遮阳的车盖,平民乘车只许用青布盖,官吏两百石以下的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的用皂布盖,千石以上的方可用皂缯覆盖。于是,车盖连同冠服合称“冠盖”,也成了仕宦的代称。我们所说的“冠盖云集”,与现在众多官员开会将车子停在一块儿的感觉差不多。
尽管各王朝有明确规定,但历史上各种公车腐败却时常上演。
《明史·奸臣传》中,那个与严嵩勾结、总理全国盐政发了大财的都御史鄢懋卿,“性奢侈,至以文锦被厕床,白金饰溺器。嵊时遗严氏及诸权贵,不可胜纪。其按部,常与妻偕行,制五彩舆,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倾骇”。按说,照祖宗规定,超过四人抬轿者,就要受弹劾,可这个严嵩的死党不但抬轿者超过标准,而且还使用了女性,这种荒唐的行径在他没有完蛋之前,谁又能奈他何?
张居正,万历朝的首辅,回家奔丧时,所坐的轿子堪称世界之最,对这种政策之规定,也是莫大的讽刺。
张居正的这次返乡之行,那真是壮观得不得了:轿子要32个轿夫抬,内分卧室及客室,还有小童两名在内侍候。随从的侍卫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队鸟铳手,乃是总兵戚继光所派,而鸟铳在当时尚属时髦的火器。张居正的这顶轿子,可想而知,一有里外套间,二有随侍人员,三有厨房、厕所,估计应该比现在17座的考斯特还要大,因此,必须动用32个轿夫来抬。这恐怕不仅是中国,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大轿了。
张居正从北京至江陵,1000多里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为了使这顶巨无霸大轿畅行无阻,有的路要拓宽,有的桥要加固,劳师动众,惊扰官民。
对公车腐败公开宣战
在古代,因没有规定公车的公私使用之分,因此,完全供主管官员个人摆布。官车成了绝对的私人用品,容易助长腐败与奢靡的风气。明清时期,坐着八抬大轿泡酒楼、逛妓院的官员不在少数。同时,古代公车数量庞大,成为严重的财政负担。庞大的官僚机构因交通工具占用了大量的国家财富。比如清朝开国后,准许汉族大臣乘轿,但都城区域广大,官员的住宅距供职单位都很远,若要乘轿上下班,得准备两班轿夫中途替换,一班轿夫抬轿时,另一班轿夫乘大板车随后。计算下来,养一顶轿子的年度开销需要数千两银子。朱元璋就是对公车腐败公开宣战的皇帝。他很担心养尊处优的官员以轿代步会导致吏治腐败,所以,开国不久便规定:只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三品以上文官特许乘坐四人抬的轿子,其余皆骑马;勋戚和武官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抬轿者,都要接受严厉处罚。这一套规定在明朝初期执行得还是比较彻底的。
朱元璋由于出身贫寒的缘故,知道百姓的艰难,所以,在克勤克俭方面,他倒称得上是个楷模。据《明史》记载,有一次,有司奏请,要把他乘坐的轿子装饰一下,需用黄金若干。他说:“不必了,用铜就可以。”臣下为了讨好他,说:“陛下,即使用纯金,又能费多少?”朱元璋说:“朕富有四海,岂吝乎此?然所谓俭约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且奢侈之原未有不由小至大者也。”
由于皇帝的带头作用,从《明史·舆服志》里可以看到一系列关于乘轿的规定:“景泰四年令,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轿。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盖自太祖不欲勋臣废骑射,虽上公,出必乘马。”
乾隆以后,统治者进行大胆改革,在不影响官员形象的情况下,鼓励大家乘坐轻便价廉的代步工具。于是,很多京官都改乘骡车了,比乘轿省得多。而那些要撑体面的官员,轿子可以保留着,放在宅第的轿厅里,需要显示一下派头时,可以花钱去轿行雇轿夫来临时抬轿。
(白马王子摘自新浪网李志刚的博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