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凤翔泥塑:从“耍货”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乡土人文版) 热度: 13916
文/徐志勇

  凤翔泥塑:从“耍货”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文/徐志勇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著名的“酒乡”和“青铜器之乡”。这里除了出产西凤酒和青铜器,还出产另一种不为人注意的小玩意儿—泥塑。在凤翔境内出土的春秋早期的墓葬中,有一尊保存完整的虎形泥塑,距今已有2700年历史,是国内迄今发现制作年代最早的彩绘泥塑。

  在凤翔,当地人把泥塑叫作“耍货”,原本是农闲时做着玩的玩意儿,当地百姓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在一代代手艺人的积累和努力下,凤翔泥塑逐渐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但是现在,随着市场萎缩与老艺人的消失,这门手艺仅剩下两三个传承人,正濒临失传的危险。

  凤翔泥塑如今主要集中在城关镇的六营村及周边地区。六营村的村民十之八九都曾做过泥塑,而我要探访的胡新明,正是六营村泥塑艺人中的佼佼者、凤翔泥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在六营村村口迎接我的胡新明,是一位中年汉子。和一般西北汉子给人的敦厚印象不同,他的身形略微瘦削,说起话来喜欢咧着嘴笑。我们边走边聊,他开始给我介绍关于泥塑和这个村子的历史。

  胡新明所在的六营村,是在明朝建起来的。1369年,朱元璋的大军进入陕西,攻下了凤翔。后来,朱元璋的军队中有一位名叫李文忠的将领,率领第六营兵士屯扎于此,就给这个村取名为“六营村”。这些士兵大多是江西人,不少人都会制陶手艺,闲暇无聊时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泥巴捏制成形态各异的塑像当玩具。后来,凤翔设立千户所,这些士兵的后裔就成了军户在这里屯田,农闲时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捏制泥人和动物,然后等到庙会时拿出去卖,凤翔泥塑也由此传了下来。

  传统的凤翔泥塑由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涂漆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从制模、捏塑成形到上彩,就算是熟练工,做一个泥人起码也要5天才能完成。传统的泥塑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为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件,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还是“虎”的泥塑,尤其是挂虎和坐虎,颇受百姓喜爱。挂虎常挂在后门,和前门贴的门神一样,可以驱魔辟邪;坐虎则是遇到小孩满月、百天、周岁,亲友们就以坐虎相赠,表达他们对小孩长命富贵的祝福。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六营村里虽然几乎人人都做过泥塑,但从来没有人正正经经把这门手艺当作一门营生。大家都认为这不过是农闲时节用来打发时间、卖点小钱、哄小孩用的玩意儿,这种心理从当地人对泥塑“耍货”的称呼就可见一斑。而制作泥塑的手艺人往往也地位卑微,有时还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泥塑也只能卖几毛钱,收入只能当零花钱。

  1985年,胡新明被选定为“中国陕西民间艺术交流团”4名成员之一,带着300多件泥塑作品和100多公斤泥巴,飞到美国进行展览和讲课。在美国的42天里,艺术交流团的各种作品换回了23万美元的外汇,他辗转旧金山、圣保罗等11个城市,受到了艺术家一般的尊重。

  回国后,胡新明一心扑到了泥塑技法的改进上。为了攻克泥塑作品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破碎这一难题,他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进行了数百次试验,先后试过上百种添加材料。最后,胡新明向著名考古专家陈全方等人请教,从西安古城墙用糯米汁黏合石砖等事例上受到启发,在和泥时添加糯米汁等材料,终于研制出了被称为“摔不烂”的防破碎泥塑。

  工艺改进后,胡新明在创作上也努力进行各种尝试,他设计制作的泥塑作品达数百种,其中最大的灵山卧佛高达10多米,最小的十二生肖仅有手指甲般大小。2002年,他又和村里爷爷辈的老艺人胡深一起创作了泥塑马、泥塑羊,连续两年被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司确定为生肖邮票主图案。胡新明让凤翔泥塑在频频获得殊荣的同时,也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不再是不入流的“耍货”,而一跃变成了赠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比利时首相等世界名人的尊贵礼品。

  为了让凤翔泥塑能够传承和兴旺,近几年,胡新明联合了六营村多家泥塑生产户,由他提供泥塑模具统一生产,他甚至大方地将制泥坯的配方和盘托出,还负责泥塑的设计和销售。他希望能通过这些措施来整合六营村的泥塑产业,让凤翔泥塑走得更远。

  (赵青山摘自《环球人文地理》2015年第5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