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体现出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教育在当今中国教育发展领域的地位不言而喻。而针对当今国内对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的形式,研究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对青少年自身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主要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对四川眉山地区农村青少年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地区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及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对眉山地区农村青少年及家长进行调研。所有参与调查对象均为村镇家庭,参与调查537 人,家长204人,学生333 人,年龄段18—21 岁;城镇家长101 人、学生147 人,农村家长103 人、学生186 人;青少年中男生142人,女生191 人。(二)工具
本研究中家庭道德教育现状与问题调查采用问卷为宁莹莹[1]的问卷调查表,包括家长问卷、学生问卷两部分。家长卷问题34 个,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亲子关系等调查。学生卷问题40 个,包括:基本情况、网络使用情况、对家庭教育的态度及想法等。(三)研究程序
通过网络、纸质问卷开展调研。问卷筛选、录入与核对后,采用Excel、spass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家长卷结果分析
1、关于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分析家庭教育模式中,权威型家长为83.8%,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家长分别为6.9%、5.9%、3.4%。超过六成家长都持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观点,仅有10%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主要责任应该由学校主要负责。家长对于孩子最大的教育烦恼中,长辈溺爱孙辈位列榜首,数据见图1。当教育孩子和个人事业产生冲突, 64.2%的家长愿意放弃工作。

图1 家长对于孩子教育最大的烦恼
2、对亲子关系、教育承担者角色分析
学生卷调查结果,显示出不一致的地方。过半孩子认为与母亲关系较亲密,近六成孩子认为与父亲关系一般;与父亲关系很紧张比率高于母亲。在家庭中承担孩子教育的主要是母亲,占比42%;共同教育、父亲承担、祖父母承担占比分别为27%、23%、4%。这与现阶段中国家庭分工现状相吻合。
3、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分析
受访家庭中,城镇家长学历水平高于农村,但整体村镇家庭家长学历水平较低。城镇家庭本科及以上学历家长远不足10%。城镇与农村家长因学历差异使家长在教育方面表现出侧重不同。城镇家长对子女教育情况优于农村家长,在心理健康、人格教育、家庭美德、人际交往以及青春期教育方面差异尤为显著。见表1。

表1 在青少年家庭教育情况
(二)学生卷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着身体素质下降、心理健康、沉迷网络及人际交往能力差等问题。1、关于青少年身体健康、网络使用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未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常参加锻炼的青少年比率不足三成。假期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间较长,超过4 小时的占比37.2%;2—4 小时占比29.4%,不足两小时的为33.3%。高达68.5%的青少年患有近视,部分青少年还存在头痛、颈椎病等健康问题,青少年的健康问题着实令人担忧。
2、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青少年压力结果显示,仅11.1%青少年无压力 24.6%觉得有很大压力。在对“遇到烦恼或困难向谁诉说”分析时,女生更愿意向人倾诉,倾诉对象更愿意选择同学朋友;男生更愿意选择老师进行倾诉。
四、讨论
(一)家长卷结果讨论
本次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家庭教育态度表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视。在教育烦恼方面问题颇多,体现为教育方法不当、夫妻意见不合、长辈溺爱以及事业与教育的冲突等,解决这些冲突对提升农村家庭教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家庭中承担孩子教育主要是母亲,父亲常常缺失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有研究者认为父亲对儿童的积极抚养会使儿童在学校学习行为上的问题更少。[2]对于改善目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父亲回归家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受教育水平影响家庭的教育方式。城镇家庭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更加广泛,不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这种差异使农村子女在成长与发展中受到局限。家长教育能力的改善和提升,有助于推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的发展,改善目前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
(二)学生卷结果讨论
目前很多家庭存在“唯分数”最重观念,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身体健康。导致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很大程度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体现为青少年身体锻炼的频率以及青少年的近视比率。同时,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长居高不下,导致视力下降以及身体机能退化,分不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其危害不容小觑。调查中认为压力大的青少年占据多数,而压力长久得不到宣泄,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三)与已有研究对比
本次调查发现经济条件影响教育水平、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家庭教育中角色的不合理、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青少年存在心里健康以及沉迷网络等问题与已有的研究相符合,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有所改观。从亲子代沟、关系不平等,到和平共处、互相尊重的变化发展,与教育方式改善、学校与社会教育理念的改善等有关。五、建议与对策
此次调查显示,在亲子关系、自我生存能力等方面较以往研究有所改变,而在家庭教育模式、父亲教育角色缺失、教育的科学性、家长受教育水平、青少年身心健康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一)选择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应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可随意打击孩子的自信,不可信奉“家长至上”,避免使用专横的体罚方式,当然更不能用溺爱的方式教育孩子。[3]家庭教育模式可以更趋向于选择说理式教育,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二)父母家庭教育理念的成长,正确认识父亲家庭教育角色
受传统观念影响,相夫教子一直是女性的责任。这导致在多数中国家庭中,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的往往是母亲,而父亲这一角色大多时候是缺失的。留守子女祖(外祖)父母教育孙辈的情况不在少数。父亲家庭角色缺失,甚至父母双方家庭教育角色的缺失,农村家庭情况尤为严重。帮助父亲正确认识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并帮助其回归家庭,引导男性树立正确的育儿观[4],从而改善家庭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价值。(三)家庭教育不可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的同时,不可忽视心理健康。例如:关注孩子的性格形成与发展、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人际交往等。[5]学校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应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如:进行心理调查、心理疏导等。(四)形成多层次的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学习机制
领导部门和居委会可以为家长开办“夜间学习学校”或“成人学习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专业水平。另外,各家庭可以集体订购家庭教育期刊等,家长可借阅;也可以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及节目,为家长“充电”。[6]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教育讲座等方式向家长讲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五)营造全社会重视青少年教育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的教育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事,一所学校的事,需要整个社会都参与进来。要想推动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力,各负其责。总之,改善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探索中找出最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解决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