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北京 100732)
白居易不仅是诗豪,也是文豪,其散文地位和影响在文学史上不逊于韩柳,赋作尤为突出。其赋作今存16 篇,其中古赋3 篇:《动静交相养赋(并序)》《泛渭赋(并序)》《伤远行赋》,律赋13 篇:《宣州试射中正鹄赋(以“诸侯立戒,众士知训”为韵)》、《省试性习相近远赋(以“君子之所慎焉”为韵)》《求玄珠赋(以“玄非智求,珠以真得”为韵)》《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以“汉高皇帝亲斩白蛇”为韵)》《大巧若拙赋(以“随物成器,巧在乎中”为韵)》《鸡距笔赋(以“中山兔毫作之尤妙”为韵)》《黑龙饮渭赋(以“出为汉祥,下饮渭水”为韵)》《敢谏鼓赋(以“圣人来谏诤之道”为韵)》《君子不器赋(以“用之则行,无施不可”为韵)》《赋赋(以“赋者古诗之流”为韵)》《荷珠赋(以泣珠丝鲜莹为韵)》《洛川晴望赋(以“愿拾青紫”为韵)》《叔孙通定朝仪赋(以“制定朝仪,上尊下肃”为韵)》。其中,《性习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词畅意深,立意与文采兼胜;以散融骈,工稳并流动浑成,在世时即“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②其科试之赋,还曾被士人当作学习仿效的标准程式。白居易曾自称“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赵璘《因话录》卷三也评价说:“元和以来,李相国程、王仆射起、白少傅居易兄弟、张舍人仲素为场中词赋之最,言程式者,宗此五人。”
确实,白居易是唐人赋作较多的作家,也是在赋体形制方面积极创新并完备的实践者,在当时影响很大,学者于此所论详矣。⑤但其赋作在后世亦有深远影响,尚鲜有论及。就白居易赋作后世影响而言,其重要表现之一即后代文人的不断拟仿,笔者所见拟仿之作有24 篇。有的在题目中标出,有的在自序或行文中点明。24 篇之外,还有在语词或结构等方面暗仿或隐拟者,此姑不论。24 篇拟仿之作中,拟仿对象包括《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荷珠赋》《动静交相养赋》《敢谏鼓赋》,而《赋赋》最多。这些拟仿之作是白赋在后世影响的一面镜子,可以用来反观白居易赋在赋史中的成就与地位,同时也引发我们思索:为何后代文人在16 篇白赋中,会选择以上赋篇来加以拟仿;为何有的篇目拟仿者较多,另外一些则较少——其中有多少必然的原因,有多少偶然的因素。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阅读白居易赋的后世拟仿之作,试着从中寻觅接近答案的线索。
先来看拟仿《汉高祖斩白蛇赋》之作。晚唐徐寅有《斩蛇剑赋》,以“仗剑斩蛇,金芒水锷”为韵,自称“赋就长安振大名,斩蛇功与乐天争”,以至有人张冠李戴,将其误称为《斩白蛇赋》,但实际上并非拟仿白赋。金代亦有以《汉高祖斩白蛇赋》为题作律赋写作训练者,但全文未见流传。流传下来的拟仿白赋之作有陆文圭(1252~1336)的《高祖斩白蛇赋》。陆文圭,字子方。江阴(今属江苏)人。幼而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宋咸淳年间,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于江阴城东,学者称为“墙东先生”。元仁宗延佑初,朝廷数次礼聘,均以老疾辞。其《高祖斩白蛇赋》篇末云:“览史牒以兴怀,遂援笔而铸辞,忆唐朝之制举,尝命此以为题,胡白傅之佳篇反见黜于有司,然至今长庆之集犹存,而一时中式之赋,则磨灭而无馀。信乎!文章之有定价,而考官不得而瑕疵者也。”⑩为白傅佳篇见黜于有司而打抱不平,盛赞其自有定价,因此可以留名后世。《高祖斩白蛇赋》是贞元年间博学鸿词科的试赋题目,王定保《唐摭言》载:“贞元中,乐天应宏词,试《汉高祖斩白蛇赋》,考落。盖赋有‘知我者谓我斩白帝,不知我者谓我斩白蛇’也。然登科之人,赋并无闻,白公之赋,传于天下也。”《高祖斩白蛇赋》应为白居易私试之作,因为他并无应博学鸿词科试经历,有人认为是“借此为宪宗皇帝平定西蜀、扫平淮西之贼歌功颂德。只不过是以曲笔出之罢。”这还无法确证,但“登科之人,赋并无闻,白公之赋,传于天下”倒是实情。此作以汉高祖刘邦醉斩白蛇的传说敷衍成篇,笔酣墨饱,写出汉高祖包举四海、吞并八荒的赫赫声威;“制局一气呵成,叙事有声有色”,“踔厉发扬,有凌轹一切之概”,然只是侧重刻画其英豪之态,而陆赋则更强调和渲染其灵异神奇,甚至上升为“信王者之贞瑞,必获助于神祇;履巨迹而吞玄鸟兮,皆可信而无疑”的超验之说,不免无稽。
再来看拟仿白居易《荷珠赋》者。蒲松龄(1640~1715)和钱载(1708~1793)均有同题赋作。白赋细腻描写荷珠赋物成形、无迹可求之天然清纯,描摹逼真,体物细腻,善用烘托点染之法,辞句雅且丽,对偶巧而工。李调元《赋话》盛赞其中“若转于掌,乃是江妃之珠;如凝于盘,遂成泉客之泣”两句,“能于两旁渲染,故虚实兼到,而不入纤靡”。此外,“凝玉液以成珠”,“掩晶莹而外映”,“明玑而夜月争光,丹粟而晨霞散日”,描摹荷珠璀璨之美;“风飙既息而常凝,鱼鸟频冲而不定”,“因沾濡而小大,随散合以亏全”,刻画露珠晶莹之态,亦可圈可点。而这篇咏物抒情之短篇律赋更难可贵者,能由咏物而知理。在众多咏物赋作中,《荷珠赋》格外受到拟仿者青睐,大概与此有关。荷珠之理在哪里呢?在“气有相假,物有相资”的体会里——荷珠的存在,必须依靠雨露之留处,荷叶之茂时,作者还由荷珠进一步联想到人之寄生于世——喻于人则寄之生也,拟于道则冲而用之,末句径用《庄子·天地》黄帝游赤水遗玄珠之典,点明自契玄珠似有而实无之妙,无须更求赤水有形有迹之遗。结出顺乎自然的思想。
蒲松龄之同题赋作,体写穷形尽相,不亚于白赋,如“若夫地脉发,天气清,蒙菘下,颗粒生,月涵星泣,烟斜雾横,见遗鳞与剩璧,睹碎玉与残晶,想渊客之陨涕,乃颗颗而圆成;映初岀之皎日,似晨宿之荧荧”,暗用“鲛人泣珠”的典故;“非启木兰之椟,即开玛瑙之瓮”,暗用“买椟还珠”和“玛瑙瓮”的传说,极言对荷珠的珍爱,愈加生动形象,形神兼备。只是篇终立意不免略弱——“荷之青兮清以婉,珠之动兮圆以转。伤美人之迟暮兮,怅秋江之已晚。怨王孙兮不归,近公子兮未敢。愿在荷而为盖兮,受金茎之一点。”公子王孙,由物而及人,但归结至感叹自己老而无用、一事无成的孤独和惆怅,不免伤情。钱载《荷珠赋》以“风来水面翠盖擎珠”为韵,直言己作是窃嗣音乎居易之篇,格局也是由咏物而悟道,“观物之象,寓道之精”,道之精义何在?“得一者清,写天心之静寄;执中也允,喻圣性之明莹。”“有情兮俱化,无著兮本来。”钱萚石历任翰林院编修、中允、侍读、庶子、侍读学士、少詹事、詹事、内阁学士、山东学政,累官至礼部侍郎,屡典乡试、会试,仕途显达,这样的立意自非同题之作者蒲松龄可比。
钱载另有《动静交相养》诗,序云:“同年以唐赋题课八韵诗,载既拟作,复检白赋序云:‘居易尝见今之立身从事者,有失于动,有失于静,斯由动静俱不得其时与理也,因述所以然,用自儆导。’读其赋多有得之言,遂撮文为引,藉朂斯义。”用八韵诗来发挥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这篇说理赋的精意,也堪称创举。其诗云:“静如星拱极,动若卦生爻。道贵存于养,心常察所交。狷应充屑屑,狂亦敛嘐嘐。执两中宜择,随时一莫胶。行云元必返,止水岂难淆。鸟刷风前羽,花含露下苞。物情参自爱,人性谨先教。圣德符天地,絪缊邃理包。”正是学人之诗,说理本色。其后用赋体拟仿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者,有冯浩(1719~1801)、陈寿祺(1771~1834)、陈沆(1785~1825)同题赋作及陶澍(1779~1839)《拟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等四篇。
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以议论入赋,阐发动静交相养乃自然之理,为人立身处事亦须如此,颇有出尘绝世之思。宋人爱议论,宋代文化精神的突出特色之一就是议论。对动静相养这类抽象理论问题的思考,是宋学议论的重要主题,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因此备受青睐,书法家蔡襄有《书唐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卷》留存至今。但拟仿之作的出现,还要等到清代。陆葇(1630~1699)《历朝赋格》称:“动静二义,天地人物体用之原委也,非明乎乾坤开阖,则交养工夫如何了然于心,快然于口。太傅达观,良由闻道。谁云理学必俟宋儒。”在结构上,白赋层次十分清晰,形为古赋,实似律赋。律赋通常分头、项、腹(含胸,上中下腹及腰五层)和尾四部。白赋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包括头、项两部,第二段含腹部前四层,第三段为腹部第五层和尾部。不仅如此,白赋还打破律赋骈四俪六、隔句为对之规,在上四字下六字的“轻隔”、上六字下四字的“重隔”之外,别创长隔句对;后来宋人辞赋也多用此,可称是明清八股文之先声。林春溥(1775~1862)《开卷偶得》谓:“白乐天《动静交相养赋》,其体裁绝似今之八股,乃自此体已开自唐,不自宋人始也。”此前,李调元(1734~1802)《赋话》已云:“唐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云:‘所以动之为用,在气为春,在鸟为飞,在舟为楫,在弩为机,不有动也,静将畴依?所以静之为用,在虫为蛰,在水为止,在门为键,在轮为柅。不有静也,动奚资始?’超超玄著,中多见道之言,不当徒以慧业文人相目,且通篇局阵整齐,两两相比,此调自乐天剏为之,后来制义分股之法,实滥觞于此种。”
桐乡冯浩《动静交相养赋》以“往来屈伸交养互发”为韵,从篇末“启妙义于儒修,早抉发于香山之赋”之句看,显然亦嗣音于居易之篇。开篇云:“惟心体之浑涵,本寂然而无象。迨造物之纷乘,因应于影响。”追溯心体浑涵之本源,导出由静趋动之变化。以下例数阴阳两仪,天地日月,山泉云壑,归结到必须动静相济,如果泥于一偏,必然失其所以相养。因为写作的隐含对象是乾隆皇帝,所以篇终不忘颂圣述德:“我皇上立极建中,率履不越,……善动惟时……主静无忽……惟动静之各得其宜,乃克焕治功而恩膏滂渤也。”冯养吾喜研古人诗文,于李商隐用力尤深,爱其设采繁艳,吐韵铿锵,结体森密,所撰《樊南文集详注》《玉溪生诗详注》,精审详博,为世所称。此赋亦可见其才学。
至嘉庆间,闽县陈寿祺、蕲水陈沆《动静交相养赋》、安化陶澍《拟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皆以题为韵。陈寿祺赋中云“稽白傅之言精,觉庖牺之义洞”,陈沆赋中云“有白傅之聪明,发元机于澒洞”,陶赋题称拟自白赋,其赋序亦步趋照拟。陈寿祺赋开篇云:“立天之道曰分阴分阳,立道之根曰一静一动。”陈沆赋开篇云:“立天之道一阴一阳,立人之心曰一静一动。”陶赋开篇云:“天地之道,有终有始,庶物之则,为行为止,是谓动静之根,实寓循环之理,得其养而两有所成,失其养而一无可恃。”皆开篇破题明义,惟二陈赋较简,陶赋较繁。其间陈寿祺赋铺叙地籁天倪,月影云岫,鸡鸟风石,陈沆赋例举水山琴瑟,草芽花颖,鸟寂鸡嘐,陶赋则摹画龙驹炉室,鸢鱼蠛蠓,宝气玉质。最后,分别得出“合之则两济,而乖之则俱伤,惟交养乎智仁之体,乃无惭乎金玉之相”,“合之则均美,离之则两伤。其静极而动也,神龙之变化;其动极而静也,尺蠖之潜藏”,“动静之际,圣贤所务。不及或入于游移,太过或邻于驰骛,欲出处之不摇,必持守之甚固”的结论。三者比较,陈沆赋与陈寿祺赋从语句到结构,均高度相似,近乎摹写。有人评陈沆赋以“探源圣学,不杂老庄,理真词确,突过香山”,这是没有看到之前的陈寿祺赋,所以不免谬赞,言过其实。陶赋相比之下,拟仿白赋之迹亦太显,而不免胶着凝定,二陈之赋因赋象纷纭则更显灵动驰骋,用此赋主题作比,二陈之赋动胜静,陶澍之赋则静胜动。陶赋之摹白与二陈之临白,可谓后先相俪,亦各擅其态也。
白居易《敢谏鼓赋》的拟仿之作有三篇——嘉定王鸣盛(1722~1797)、献县纪昀(1724~1805)同题赋作和蕲水陈沆(1785~1825)《拟白居易〈敢谏鼓赋〉》。乾隆间,王、纪所撰二赋皆以“置鼓于庭以来谏者”为韵,篇终均归结至颂圣述德的“我皇上”云云,可见为科举试赋。王赋起云:“稽古放勋,求言致治,德惟立极,已秉圣神文武之姿;虚以受人,更殷咨访刍荛之意。草名指佞,见屈轶之呈祥;心切怀贤,复靁鼗之特置。”纪赋首曰:“稽古帝之钦明,垂衣裳而正位。已平地而成天,弥求言以赞治。达上陈之隐愿,通之以声;揭俯听之深衷,示之以器。聆音察理,俾宣纳牖之诚;舍己从人,即用悬鼗之义。此敢谏之鼓,帝尧之所置者也。”立意均承继白赋借赋咏敢谏之鼓,倡导诤谏之风的路数,但纪赋由“谏”至“鼓”的步伐,明显要纡徐一些。而其后嘉庆间之陈沆赋,则直到进入三分之一左右篇幅时,才提到“爰有鼓焉”。相比于白赋开篇即点题“鼓者工所制,谏者君所命”,这三篇拟仿之作似乎在标新立异以求有别于白赋的路上愈走愈远。当然,鼓者器也,谏者心也,得心可以舍器,正如陆葇《历朝赋格》评白赋所云:“以鼓召谏者器,以耳受谏者心,故朱槛不易,而安昌之剑卒免杜邮;白樽虽施,而魏晋之廷未闻杨觯。善法尧舜,惟在明目达聪,使嘉言罔伏,奚系于鼓之设与不设也。用舍因人,一言破的。”鼓之设与不设是枝节问题,用舍因人才是关键。再来看结尾,王赋结以“惟德齐海岳,犹且取土壤而受细流;斯绩配陶唐,自见光四表而格上下”,纪赋以“固将道光四表,媲美于尧年;宁惟诗咏九皋,矢音于周雅”,谏诤之意,不约而同暗换为颂美之辞,可见世变事异。白赋论“鼓因谏设,发为治世之音;谏以鼓来,悬作经邦之柄”,在兼顾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同时,其实根据时代和政治需要,已将侧重点偏向后者。相比之下,倒是官终四川道监察御史的陈秋舫嘉庆间所拟赋作更合白赋本意,从其结句“知人则哲,钦明直接乎尧勋;听言勿疑,采访无忘乎瞍赋”,即可见一斑。时人曾评此赋“负声有力,振采欲飞”,“金钟太镛在东序”,良有以也。
与以上《汉高祖斩白蛇赋》《荷珠赋》《动静交相养赋》《敢谏鼓赋》相比,白居易《赋赋》格外受到青睐。笔者所见,拟仿者有14 篇之多。那么,青睐之原因何在?其一,白居易《赋赋》融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体,形式独创。与其他文体相比,赋体本来更长于也更适于体物,但在发展中逐渐向叙事、说理等开拓,在此基础之上,白居易《赋赋》更开辟出一个新的方向——以赋论艺,以赋论赋。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愈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愈能激发后世拟仿的兴趣。其二,白居易《赋赋》充分肯定定型于贞元、元和年间的律赋的价值和创作成就,意识领先。领先是把双刃剑,意味着有可能面临质疑,而拟仿者正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进一步探讨或争论。正面之拟仿,结构大致与白赋一样,先通论赋的源流、发展,再延伸至归纳律赋的美学特征、创作原则及社会功用;反面之翻案,则或上追汉赋,或下延至宋代文赋,要之在反驳入律之赋风。
拟仿白居易《赋赋》的14 篇中,题目标明者有3 篇,径以《赋赋》为题者有11 篇。先来看题目中标明拟白者:钱寀《拟白居易赋赋》、陶澍(1779~1839)《拟白居易赋赋》和施补华(1836~1890)《拟白香山赋赋》。钱寀《拟白居易赋赋》(以“赋者古诗之流也”为韵)开篇首先追溯赋之起源,称之为“风雅遗音”,“六籍之华”,以下历数汉代赋家,如荀卿、宋玉,扬班、枚马,魏晋六朝赋家赋作,如陆海潘江,鹪鹩鹦鹉,长门之怨,平乐之遗,称之为绘巧争奇,涵今茹古,词源浩瀚,藻采纷披。但接着下笔一转,批评有些赋作“蹈轻淫之习,侈华靡之词”,质问之——何以追踪唐勒?何以继述景差?然后提出正面主张,要求作赋“构材宏杰,取法温柔”,构材宏富,立意取法温柔敦厚之旨,溯六艺而滥觞有自,综七林而露笔非秋,近法王杨,远宗屈贾,这样才能争长于骚雅,揄扬于风化。综观钱赋,所论只限唐代以前,意在重振古赋典正之风,批评六朝律赋轻淫华靡之习,与白居易《赋赋》表彰律赋正背道而驰,所以只是拟白赋之形所作的翻案之篇。钱寀,生平不详。仅知其万历三十八年(1610)曾任兵部郎中。明蒋平阶《东林始末》载:“万历三十八年五月壬子,吏部主事王三善乞勘李三才。不报。前吏部郎中顾宪成遗书叶向高,谓三才至廉至淡漠,勤学力行,为古醇儒,当行勘以服诸臣心。时给事中金士衡、段然力保三才,给事中刘时俊、兵部郎中钱寀争之,纷如聚讼。”钱寀之赋开其后拟仿之先声。
陶澍(1779~1839)《拟白居易赋赋》(以“草剏荀宋恢张贾马”为韵)亦如上述其《拟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一样,步趋白赋原作,典正凝定。开篇破题:“赋者,五经之鼓吹,文章之黼藻也。”由宗经引出铺张鸿业,须义取揄扬,要宣德达情;由黼藻引出其结体须正而大,其征事须典而该,其会意须颖而泽,其设色须奇而瑰。期间也是概述荀宋以来,周秦汉魏的赋史,归纳赋的文体特色,所谓“百态悉入其牢笼,万汇群归于错综”。将近结尾,也轻轻带了一句对六代赋风多浮的批评,但点到即止,马上又转回现实——我国家取士设科,簪组集乎班扬,文学追乎游夏,为赋之道,正应禀经而酌雅,回扣开篇之立意,局法工稳浑成,中规中矩,一如其显赫的政治身份。
施补华(1836~1890)《拟白香山赋赋》与陶赋则大相径庭,施补华初入左宗棠(1812~1885)幕,性简傲沉默,人多毁之,曾国藩(1811~1872)曾视其为狂士,此赋亦颇有狂士风格。如果说钱寀拟赋只是暗自翻案,那么施赋则是毫不客气的正面反驳。施赋不是律赋,并未用韵,其前有序,序云:“白乐天作《赋赋》,略引前代,而极于唐之体制。其言甚悉,然于古人作赋之旨,或未得焉。古人作赋,莫不有所讽托,言在此意在彼,似美而实刺,似夺而实予,故能为《三百篇》之苗裔。屈原、宋玉、司马相如、扬雄之徒,皆识此意。东京以降,竞尚词华而讽托少,齐梁之间,君臣上下,务为侧艳之体,其词淫以哀,其志弛以肆,为赋之大衰。才如庾兰成,无以正之。唐以赋取士,其制日工,而古人讽托之意,识之者盖少。独李白《明堂赋》,杜甫《三大礼赋》,韩愈《感二鸟赋》、《复志赋》,杜枚《阿房宫赋》等篇,为得讽托之意。乐天尚见未及此焉。爰本斯旨,拟乐天之体以为赋。”正文不长,仅四百馀字,破题“自风雅颂之既亡,而赋以始”,用一句话来概括赋之起源。此下略点孙卿、屈子、唐勒、景差,把赋体特点归纳为寄哀怨之深心,托规讽之微旨;即所浅形所深,言在彼而意在此。接着例数两汉以来贾谊、扬雄、长卿、枚叔、终军、张衡等赋家赋作,斗靡夸多,称典数则,自兹以还,魏晋尚博丽侧艳之体,六朝淫畦矜而雅音息。至唐代,文治聿昭,试士以赋,竞藻采之美,求声音之调。最后归结到本朝,厚古而不薄今,断以今制能合,古意未消;评曰法晚周之正体,追前汉之高标。并连排五句散文化的“或”来铺陈赋之内容:或因文而献忠,或随事而纳善,或陈游猎之乐,或终以荒为惩,或形宫室之华,而卒以俭相勉,这确是清代辞赋青出于蓝的复兴写照。但若以清代辞赋来评判白赋无古人讽托之意,不免苛刻。白赋首创以赋论赋,总结赋史,论述赋体特征,概括其功用,称美唐代试赋制度,肯定律赋润色鸿业的价值,尽管创见无多,且较新乐府诗论或《敢谏鼓赋》更趋保守,但强调立意为先,能文为主,推崇华而不艳、美而有度,未可低估甚至诋毁。施赋本意,大概只是提醒清代辞赋作者,不要因言劝易见其效,言讽难见其功,而忽视寄其箴规,仅以辞丰见胜,甚至学夫卿卿之虫,骄章丽句,弄月吟风。
白居易《赋赋》开创了以赋论赋的文学批评样式,在清代尤其受到推崇,乃蔚然形成以赋论赋的风气。所以不少拟仿之作径袭白赋原题,以《赋赋》命名,笔者所见就有11篇,作者均为清人,分别是吴锡麒(1746~1818)、李宗瀚(1769~1831)、姜城(1772~1846 前)、金长福(1797~1871)、潘继李(1807~?)、孙缵(1808~1831)、聂尔康(1813~1872)、章耒(1832~?)、杨际春(1833~1890)、杨曾华、吴庆同。
吴锡麒(1746~1818),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祭酒。《赋赋》收入其《有正味斋集·骈体文》,是一篇侧重从历史角度论述的骈体赋作。按照结构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全篇千馀字,用词造句颇受陆机《文赋》和刘勰《文心雕龙》之影响,堪称为浓缩性质的小型赋史。
同样从历史角度全面论述的小型赋史性赋作,还有杨际春(1833~1890)的《赋赋》。杨际春,字凤山,号树勋。高邮(今属江苏)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散馆授检讨。工书。生平事迹见《三续高邮州志》卷四。在语词乃至结构上,杨际春《赋赋》过半之篇幅与吴锡麒《赋赋》酷似,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如吴赋开篇曰:
驰华思于上林,叩元声于中宇;情含风以拓今,韵激骚而流古。
杨赋开篇曰:
驰华思于石渠,叩元音于韶頀;含今古于毫端,笼宇宙于指顾。
以下相似之用语还有很多。结构上,杨赋也颇类似,共分七个部分。(一)笼题:概述赋家修养与赋作功用。(二)原题:陈述赋学源流,由赋之起源讲到六朝赋作,例数荀宋屈贾、枚马班扬、江鲍颜谢等赋家。(三)述题:唐赋之盛,亦先称美明堂、大礼,继言自制科特开,严程式去取,虽巨制之莫追,实专家之足数。接着批评赋至宋元相承而衰,或貌袭而神遗,或论拘而意腐。(四)陈述赋家之道与髓:赋之髓在传递性之情,或戚或欣,有繁有简,迅行则奋地之霆速,停蓄则出岫之云迟。赋之道,内则眇众虑于衷曲,汇万物于心思;外则鉴治忽于往代,阅荣悴于今时,高则感人事之迁变,识天运之转移;近则托讽喻于忠爱,综比兴于风诗。(五)陈述赋家之艺与体:赋之体在陈义甚大,立心不欺。讽一劝百,居安思危;赋之艺须构思当法,遣辞戒泛,命意惩卑,立格有则,取材无遗,琢句缜密,炼字精粹,摹物微妙微肖,绘景弗即弗离。(六)陈述赋之学习与目标,学宜博取,法贵精求,目标是理精辞赡,气足韵适;情文并立,华实兼收。(七)归结本朝赋运重盛,轶楚艳而无朋,宏汉京而有截,可媲美汉唐,超越历代,“岂徒三两京而四三都,盖将承六经而郛众说也”。
李宗瀚(1769~1831)《赋赋》见于法式善编《三十科同馆赋抄》卷二十四(清光绪十六年刊本),篇幅较短,只有两部分,一部分追古,一部分论今。追古部分,先言赋之内容“组织为心,敷陈是务”,次言赋之形式“文与质均,词因类附”,末言赋之功效“其切响也,如凤管之协云璈;其淬锋也,如兰锜之森武库。其闳而肆也,如泻曲江之涛;其炳以蔚也,如扫南山之雾”。然后以一句“方今圣天子天章云汉,文教日修”,转至本朝,以“瀛海同风,已和声而鼓吹;螭坳载笔,勉润色夫皇猷”作结。李宗瀚,字公博,一字北溟,号春湖,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李秉礼(1748~1830)之子。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选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时官至工部左侍郎,主浙江学政。喜聚书,癖嗜金石文字,工诗,善书法,名重一时。书法宗王羲之、虞世南。有《静娱室偶存稿》。
金长福(1797~1871)《赋赋》主要探讨律赋,持论与白居易《赋赋》大体一致,亦以“赋者古诗之流也”为韵。其文云:
昔白太傅著《赋赋》之篇,综览源流,敷陈章句。运载籍以炉锤,示后贤以尺度。溯骚词于蘅杜,风诗之变体斯征;考骈语于云蚕,古赋之成规始具。六朝继乎两汉,代有鸿篇;四杰冠乎三唐,创兹律赋。辨当家之体制,通材少姚铉之精;取前说以引申,博采愧崇贤之注。
原夫赋之作也,十载论思,万言竞写。义惟主乎铺张,词必归于典雅。摭子史为藩篱,范性情于陶冶。才似水以澜翻,笔非秋而珠泻。网罗南国之才人,排比西京之作者。高文典册,首推俪体于邹枚;巨制鸿裁,载溯英词于贾马。
盖自炎刘以降,词华以班氏为宗。魏晋以前,风骨以建安为主。陈思王瑰丽之作,军容初变旌旗;陆士衡哀艳之篇,笔势如驱风雨。颜谢组织乎风骚,张左研摩夫今古。访天才于天监,名冠选楼;艳丽制于湘东,望崇元圃。为询雅音于正始,才调则首及江任;若论律体之先声,词藻则并称徐庾。
洎隋室开皇之岁,及太宗贞观之时。士擅掞天之手笔,运承开国之初基。锁苑抡英,烧三条之椽烛;省闱校士,穿百步之杨枝。明堂而赋就青莲,规模闳敞;大礼而献由工部,典则昭垂。诵昌黎明水之篇,奇文共赏;论小杜阿房之制,逸响谁知。盖体之主乎细陈也,比于颂;而律之严于分别也,同乎诗。此皆丈夫之能事,畴云壮夫而不为。
至如才工纂组,词锁葳蕤。炼色则鸾仪凤舞,选声而羽换宫移。次韵者序而不杂,属对者切而不支。王辅文麟角之编,短长中度;黄文江御使之集,高下成宜。其余王起、李程,悉研词于幅尺;宋言、贾餗,皆争胜于毫厘。含经纬而焕若,掺笔砚以从之。又如启乙集于樊南,犹存古调;问丛书于笠泽,兼仿骚辞。虽非制科之正轨,要能别调之堪师。
若夫赵宋之代,其体不侔。多瑕瑜之互见,少华实之兼优。或清而不绮,或丽而不遒。或才鸿而无范,或气逸而难收。经术胜则词章少掩,理学进则文彩弗修。及元明之代嬗,怅风雅之难求。工词曲者徒矜浮艳,事帖括者自比清流。回思荀况雅音,仅想椎轮之犹在。惟见香山旧制,曾偕彝鼎以常留。
士也幸际升平,敬赓纯嘏。名已列于瀛洲,书曾读乎桂下。仰奎章之炳焕,笺循侧理之丝;奉墨宝之纷缊,研拂未央之瓦。正律体之宫商,洗前朝之乔野。词科谒选,摛毫则尽属班张;召试抡才,献册而远希屈贾。冠朱堂而树华阙,鼓乎宣乎;蜚茂实而腾英声,蔚也炳也。拟王子安九成作颂,愿皇仁永锡词垣;方成公绥六合谋篇,感圣泽长绵区夏。
金长福,字雪舫。江苏高邮人。贡生,屡试不第,以教谕加提举衔。博洽经史,工诗,尤深于《文选》学。有《广陵旧事》《广陵近事》《淮海见闻录》《广陵近事诗》《海陵竹枝词》《红雪吟馆诗稿》《意园酬唱集》《小墨庄诗话》等。事迹见《高邮府志》卷十三文苑传。此赋首段揭示白居易撰写《赋赋》之宗旨,概述其主要内容,然后引入己作,意在取前说以引申。第二段叙述汉魏赋,第三段概括六朝赋,例数邹枚贾马、颜谢张左、江任徐庾、曹植陆机等赋家赋作。第四段称扬唐赋成就,例数李白、杜甫、韩愈、杜牧之佳篇,第五段着重论说律赋,例数王棨(字辅文)、黄滔(字文江)、王起、李程,宋言、贾餗、李商隐、陆龟蒙等,多为中晚唐名家。第六段则批评宋赋多瑕瑜互见,少华实兼优,并分析其缘由。此前李调元也曾评价宋赋远逊唐人,但只是指出现象,在这里金长福则深究原因,指出“经术胜则词章少掩,理学进则文彩弗修”,可谓鞭辟入里之论。接着,评述元明赋学代嬗,风雅难求,词曲与帖括成为主流,令人倍思香山旧制,追慕荀况雅音。最后一段,表彰本朝律赋成就,正律体之宫商,洗前朝之乔野,以幸遇升平时代,赋家应以王子安、成公绥为榜样,远绍屈贾班张,奋发有为,弘扬赋学,永锡词垣。全篇典雅清丽,颇见选学风范,可称神追香山。
姜城(1772~1846 前)《赋赋》主要追拟陆机《文赋》,其自序云:“昔士衡援翰,述文士之用心,论作文之典要,可谓曲尽精妙,靡隐弗彰矣。文既如此,赋亦宜然,爰型遗范,更作斯篇。”但形式和题目无疑鉴借自白居易《赋赋》。而潘继李(1807~?)《赋赋》更在语词及结构上与陆机《文赋》颇相类似,所论未出《文选》范围,复古之态度与张惠言(1761~1802)《七十家赋钞·序》可称同调,孙缵(1808~1831)《赋赋》意在构建赋史,故首述赋之渊源,以下依次论赋之体韵词采:“原夫诗有六义,赋居一焉。其作也,权舆雅颂,继体《离骚》,宋玉、景差以抒志,扬雄、司马以称豪。于晋则左思、潘岳,于唐则李白、黄滔。写花草之精神,光摇楮墨;壮风云之变态,彩溢缁毫。刻羽引商。读罢行云响遏;镂金错采,听来掷地声高。……研京炼都,健笔雄扛百斛;枕经葄史,文澜叠涌千层。”
其馀4 篇,聂尔康(1813~1872)、章耒(1832~?)、杨曾华、吴庆同之《赋赋》均见于鸿宝斋主人编《赋海大观》。吴赋是一篇微型赋史加赋论,破题即远追风骚雅颂:“原夫探源雅颂,拓宇风骚”,接着要言不烦,例数赋法详于班固,赋体备于枚皋;扬子云之赋学博,司马相如之赋才豪;六朝赋搜藻扬芬,三唐赋秉经酌雅。以下备论赋艺之方方面面,“始焉布局遣辞,先偏后伍;继则揣声侔色,释躁平矜。下笔有神,左宜右有;中权扼要,俯注仰承。别具会心,浚词源之浩荡;独开生面,惊墨彩之飞腾。”描述赋之佳作“堪作五经鼓吹,铿尔球锽;足为六籍笙簧,锵然韶頀。敲金戛玉,响遏行云;协凤谐鸾,韵饶风趣。或长门负债,夸妙手于朝端;或滕阁留题,耸吟肩于席左。或贮甲兵于武库,阵极森严;或罗锦绣于文坛,词无堆垛”,刻画赋之极致“其擘理也,如剥层层之蕉叶;其研思也,如抽乙乙之茧丝。其疏密也,如峰连而云断;其曲折也,如湘转而帆随。其词章之典雅也,如春华而秋实;其笔阵之纵横也,如雨骤而风驰。其欷纤之得中也,其枝叶之扶干;其根株之孔固也,如栋宇之植基”。虽理无新意,却也辞华不弱。四字成语,琳琅满目,“下笔有神”、“俯注仰承”之典雅,“别具会心”、“独开生面”之通俗,穿插其间,末段出句均用“也”字煞尾,层层比喻,环环相扣,愈出愈奇,亦颇有变换之致。
但与上述拟仿白赋之作相比,章耒、杨曾华二赋,其实更为别创。其一,章、杨二赋皆用主客问答形式来结构全盘。其二,如果说前面的拟作多多少少有意构建赋史的话,章、杨二赋则志在指导赋艺创作。聂尔康赋亦用主客问答形式,但主要以反驳“客”有关赋为“雕虫小技”之疑,来诠解并赞美赋体之价值,而宗旨在颂美当代圣德文治,其结尾“我圣朝德迈轩黄,泽流頀夏。奎章焕乎九重,声教暨乎八野。以故迹奋夔龙,香熏班马,气轶邹枚,才凌屈贾。自芸馆以迄芹宫,靡不文露涵濡,言泉倾泻”,与前云杨际春、吴锡麒之作异曲同调,此可略之。专论章耒、杨曾华二赋。
章耒《赋赋》以“赋者古诗之流也”为韵。破题云:“原夫赋之为体也,因物抒情,得天成趣。”接着论述赋的文体特征“赋宜讽喻”和“赋尚铺陈”,然后声称“自昔鸿篇俱在,拓古开今;后来蛙响争鸣,絺章织句”,颇有复古倾向,乃至越香山而直承汉赋之主客问答体。第二段即拟客发问,提出赋史若干令人疑惑的问题。用律赋之形式,来称扬宜讽谏、尚铺陈的古赋,而批评“悬格律以为规”的律赋,貌似南辕北辙,却别有一种张力。第三段拟主以答客问,讲述赋之源流派别,对唐代律赋颇有微辞,认为黄滔、李程皆不足为法,纵然有妙义可取,毕竟为大才所轻,但对宋代欧阳修、苏轼之文赋则极力表彰。宋赋在赋史上颇为某些批评者所鄙薄,如李调元《赋话》卷五即云:“《秋声》《赤壁》,宋赋之最擅名者,其原出于《阿房》《华山》诸篇,而奇变远弗之逮,殊觉剽而不留,陈后山所谓一片之文,押几个韵者耳。”前述金长福《赋赋》亦批评宋赋其体不侔,瑕瑜互见,而章耒在此却表彰宋赋寓单行于骈俪,易丽句为清奇,尤其盛赞赤壁两篇,体近柳泉韩海;秋声一赋,格高任笔沈诗。第四段陈述赋之写作方法,“征渲染于画家,宜鼓天机而写意;譬经营于匠氏,先规地势以为基。”第五段写赋之题材范围,或馆阁,或山林,或寄兴,或写忧,或赋都,或赋别,要使涵今茹古,传神阿堵。最后一段再归至客之角度,申说赋义当极词章之能事,奏宇宙之元声,并颂扬今圣,主张赋家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
杨曾华《赋赋》以“登高能赋可为大夫”为韵。首段概述赋之源流,粤自孙卿初肇,唐勒继兴;屈宋以讽喻为体制,庾徐以风雅为准绳——标明讽喻,倡立风雅。第二段拟为客人向馆阁主人发问:不知凭何道始可登高而作赋,并进一步取得声名洋溢、气象雄豪的成绩,像赋学前辈那样日下无双,云间独步,吐纳日月,奔走风涛。第三段是馆阁主人的回答。欲在赋学方面推陈出新,袭其貌须避其肤陈,遗其神要脱乎卑琐。取法对象方面,应潜心稽古,探源于枚马班扬等赋道前贤,如此方能避免意之杂乱或词之支离。结尾盛称赋学高明者“畴不共服其壮夫哉”,令人联想起杨际春《赋赋》所云“缅大夫之能赋,讵壮夫之弗为”,金长福《赋赋》所云“此皆丈夫之能事,畴云壮夫而不为”,可见清人常用“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来反驳扬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赋学观。
以上24 篇白赋拟仿之作,上自宋元,下至满清,有古体,有律体,有骈体;有明拟白赋题目者,也有暗仿白赋语词或曲拟白赋结构者,还有翻案性质的反仿或逆仿,更多的是正拟,或拟词、或拟句、或拟调、或拟意;或貌异而心同,或貌同而心异。与汉代作家学习写作《楚辞》的“拟骚体”可谓一脉相承。《世说新语》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黄庭坚(一说惠洪)所谓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新约·马太福音》所谓旧瓶装新酒,心同此理,皆可仿佛。通过比勘拟仿之作与白赋文本的似与不似,可以体会拟仿者向前代经典致敬的各种方式:袭用,套用,借用,仿用,引用,点化,用典,乃至更为广义的互文,等等,形式或异,但意旨相似。种种拟仿方式,既是继承、学习和接受,也是意在由此而求发展、超越与创新,而绝非简单的游戏性质,或为拟仿而拟仿。于初学者而言,拟仿符合省力的原则,即借助于大家熟悉的形式,花最少的力气来认知陌生的内容;于非初学者而言,拟仿也隐含与拟仿对象竞争的意识,遵从费力的原则,即向先辈大家的经典提出挑战,有时较自己独立撰写新篇更加充满困难。而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即生于此。拟仿可以成就经典,塑造经典。因为主观上,阅读者喜新厌旧,创作者求异求变;但客观上,阅读者怀旧恐新,创作者期望得到别人的趋同逐流,经典由此应运而生。因此,分析白赋拟仿之作的价值,也应从创作与接受、作者与读者、继承与创新等多重视角考察其生成机制,才能作出公允的评判。
〔注释〕
①葛立方(1098~1164)《韵语阳秋》卷十一:“杜子美、白乐天皆诗豪,器识皆不凡。”(《历代诗话》第568 页)王逢(1319~1388)《读白寓斋诗》:“太白南流昴渐高,乐天退隐擅诗豪。”(《四库全书》本《梧溪集》卷四)夏之蓉(1697~1784)《读白香山诗集》:“一代诗豪孰与俦,最清微处费冥搜。”(《半舫斋编年诗》卷十九,《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清乾隆夏味堂等刻本)白居易《与元九书》还说:“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②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见《元稹集》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 年8 月版,下册,第554 页。
③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笺校》第5 册,第2794页。《旧唐书》作“多以仆私试赋判为准的”。
④《全唐文》收辞赋作家544 人,赋作1622 篇,《全唐文补编》又补辑40 多位作家的50 多篇赋,平均每人不及三篇,而白居易赋作是这一平均值的5 倍还多。
⑤白居易赋之研究,详见文末之参考文献。另学位论文有胡淑贞《白居易赋研究》,台北: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2004 年6 月,导师简宗梧;高萍萍《白居易的赋及其赋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2 年5 月,导师冷卫国。
⑥《全唐文》卷八百三十。
⑦徐寅《偶题二首》其二,《全唐诗》卷七一一。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论语》时,了解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精华;在学习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了解古代隐士宁静淡泊的情怀。再如在教学《师说》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查阅图书或互联网来收集、整理与本篇文章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把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分享,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古代人们的尊师重教、勤奋刻苦等优秀思想,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知识的同时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⑧见陈建才主编《八闽掌故大全·人物篇》,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年1 月版,上册第25 页。
⑨元刘祁《归潜志》卷九,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⑩陆文圭《高祖斩白蛇赋》,《四库全书》本《墙东类稿》卷十一;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十七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12 月版,第431-432 页。
?《唐摭言》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第105 页。
?于景祥《唐宋骈文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年5月版,第114 页;又见于其《中国骈文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年1 月版,第606 页。
?李调元《赋话》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函海本。
?浦铣(1729~1813)《复小斋赋话》卷上,《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何新文、路成文《历代赋话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9 月,第383 页。
?李调元《赋话》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函海本。
?蒲松龄《荷珠赋》,见《聊斋文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二十九年邢祖恪抄本;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 年版,第29 页。
?钱载《荷珠赋》,见《萚石斋文集》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刻本,第1443 册,第451 页。
?钱载《动静交相养并序》,见《萚石斋诗集》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刻本,第1443 册,第184 页。
?欧阳修《镇阳读书》诗云:“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居士集》卷二“古诗”,《欧阳修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 年6 月,上册第14 页,据世界书局1936 年版影印)曾巩“议论古今治乱得失贤不肖,必考诸道,不少贬以合世。”(林希《曾巩墓志》,陈杏珍、晁继周校点《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84 年11 月,第798 页)程颐“以天下自任,论议褒贬,无所规避。”(朱熹《伊川先生年谱》,《河南程氏遗书》附录,王孝鱼校点《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年7 月,第343 页)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谓“近代诸公”“以议论为诗”。(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2 月,第26 页)《宋史》卷173《食货志》序论称:“世谓儒者议论多于事功,若宋人之言食货,大率然也。”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56 载:“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渡河。”
?本幅27.3x197 公分、隔水一11.6 公分、隔水二13 公分、拖尾27.3x47.3 公分、隔水三13 公分。原藏盛京故宫,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盛京故宫书画录》,长白金氏(金梁)1913 年刊本,第二册,第9-10 页;《故宫书画录》卷八,台北故宫博物院,1956 年4 月,第四册,第169 页。
?陆葇《历朝赋格》上集文赋格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康熙间刻本。
?林春溥《开卷偶得》卷十,道光二十九年竹柏山房家刻《竹柏山房十五种》本。
?李调元《赋话》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函海本。
?冯浩《动静交相养赋》,见《孟亭居士文稿》卷五,《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清嘉庆七年刻本,第345 册,第481 页。
?白赋序云:“居易常见今之立身从事者,有失于动,有失于静,斯由动静俱不得其时与理也。因述其所以然,用自儆导,命曰《动静交相养赋》云。”陶赋序云:“一动一静,阴阳之义也。盈虚消息,圣人言之详矣。窃见夫立身从事,往往多傎跮者,盖由不知所养也,故为赋以见意,且自箴焉。”
?陈寿祺《动静交相养赋》,见《左海文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刻本,第1496 册,第88 页。
?陈沆《动静交相养赋》,见《简学斋馆课赋续抄》,《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清咸丰二年刻本,第547 册,第618 页;湖北教育出版社《陈沆集》,第236 页。
?陶澍《拟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见《陶文毅公全集》卷五十一,《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刻本。
?王鸣盛《敢谏鼓赋》,见《西庄始存稿》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图藏清乾隆三十年刻本,第1434 册,第35~36页。
?纪昀《敢谏鼓赋》,见《纪文达公遗集》文集卷二赋,《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十七年纪树馨刻本;《纪晓岚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年7 月,第一册第50~51 页。
?白居易《敢谏鼓赋》,见《白居易集笺校》第4 册,第2617页。
?陆葇《历朝赋格》下集骈赋格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康熙间刻本。
?陈沆《拟白居易〈敢谏鼓赋〉》,见《简学斋馆课赋续抄》,见《陈沆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5 月,第258~259页。
?见《陈沆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5 月,第259 页。
?清《学海类编》本,又见《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
?陶澍《拟白居易赋赋》,见《陶文毅公全集》卷五十一,《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刻本;《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 年8 月,第302~303 页;《陶澍全集》,岳麓书社,2010 年1 月,第333~334 页。
?陶澍历任山西按察使、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累官至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两淮盐政,是清朝晚期显赫的政治家,死后追封太子太保,谥文毅。
?详见詹杭伦《清代赋家“以赋论赋”作品探论》,《中国文学研究》2001 年第1 期;又收入其《清代律赋新论》,台湾学生书局2002 年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年5 月。
?吴锡麒《赋赋》,见《有正味斋集》骈体文卷二赋二,《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十三年刻有正味斋全集增修本,第1468 册,第618 页。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四七·光绪再续高邮州志 民国三续高邮州志 高邮志余 高邮志余补》,江苏古藉出版社,1991 年6 月,第390~391 页。
?《赋海大观》,第四册文学类·赋。
?李调元《雨村赋话》卷五:“宋人律赋,大率以清便为宗,流利有余而琢炼不足,故意致平浅,远逊唐人。”
?姜城《赋赋》,见《忆存斋文稿》。姜城,号静斋先生,天津人,自幼随父到江西,故自称南昌人。有《忆存斋诗稿》六卷、《忆存斋文稿》一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四愁吟乐府》一卷,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嘉庆间刻本。
?潘继李《赋赋》,见吴首铭等编《广东文征》卷二十四。潘继李,字文彬,一字绪卿,广东南海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郡试第一补弟子员。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以明经贡太学。邑人潘斯濂督学山东,聘其襄助。晚年居乡。有《求是斋集》八卷、《诗地理续考》二卷、《聂氏三礼图辨证》一卷、《山左游草》一卷。事迹见宣统《南海县志》卷十一、卷十九;吴首铭等编《广东文征》卷二十四作者小传(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丛书第一集,第五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3 年10 月版);吴道镕《广东文征作者考》(广东中山图书馆1958 年油印本)。
?孙缵《赋赋》,见《梦华诗草》附《梦华赋抄》,清道光刊本。孙缵,字梦华,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廪生,少颖悟,年十五通六经,旁及子史,十七入泮,卒年仅二十四岁。有《梦华诗草》。
?聂尔康,辈名有豫,榜名泰,号亦峰。湖南衡山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咸丰三年(1853)进士,钦点翰林。散馆,历任广东石城、新会、南海等地知县。其子缉椝(1855~1911)娶曾国藩之女纪芬(1852~1942)。
?章耒,字韵之,号次柯,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生,娄县(今属上海)人。编有《云间诗钞》十一卷,有清光绪初年刊本。
?此说源自祝尧《古赋辩体》卷八“宋体”:“后山谓欧公以文体为四六,但四六对属之文也,可以文体为之,至于赋若以文体为之,则专尚于理,而遂略于辞,昩于情矣。俳律卑浅,固可去议论,俊发亦可尚,而风之优柔,比兴之假托,雅颂之形容,皆不复兼矣。非特此也,赋之本义,当直述其事,何尝专以论理为体邪?以论理为体,则是一片之文,但押几个韵尔。”(《四库全书》本)李调元断章取义,不免曲解。
?《赋海大观》,第四册文学类·赋,第228 页。
〔1〕鸿斋主人编.赋海大观〔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马宝莲.白居易律赋研究〔M〕.台北:兰台出版社,1994.
〔3〕许东海.讽谕、美丽、感伤:白居易之诗赋边境及其文化风情〔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
〔4〕平冈武夫.白居易与赋〔M〕.吉川博士退休记念中国文学论集.1968.
〔5〕冈村繁.白乐天的诗赋与唐代科举〔J〕.新汉文教育.(新しい汉文教育)(日本汉文教育学会)11 号,1990 年11月,又题为.白居易的赋,收入太田次男、神鹰德治、川合康三、下定雅弘、丸山茂等编.白居易研究讲座.第二卷“白居易的文学与人生(白居易の文学と人生)II”,东京:勉诚社,1993.张寅彭中译文,收入.冈村繁全集.第五卷.唐代文艺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许东海.唐代诗赋合流及其文类分际之一考察:以白居易诗赋及其花木书写为例〔J〕.文与哲,2002(1).
〔7〕许东海.讽谕与绮丽:白居易诗、赋论及其与《文心雕龙》之精神取向〔J〕.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03(5).
〔8〕詹杭伦.白居易的赋论与赋作〔M〕.唐宋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4.
〔9〕雷恩海.赋之再发现暨元白的理论贡献〔J〕.西北师大学报,2006(2).
〔10〕徐继东.白居易律赋创作的特色与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4).
〔11〕付兴林.论白居易律赋的精神特质及艺术成就〔J〕.甘肃社会科学,2008(3).
〔12〕张明炬.浅析白乐天赋作思想及其创作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