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师范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3346
胡 婵/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师范院校培养的未来教师承担着中小学思想教育的任务,因此,其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有着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特点。除了完成对大学生立德树人思想的教育,更注重作为师范生、未来教育者的思想的培养。其培养路径也与一般高校有着显著的不同。基于未来角色,因此,要更加注重师范生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和养成。

一、熟悉中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基本要求

(一)学段目标

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南》对中小学各个阶段的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且具体化到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以及高中阶段。如小学低年级要求:“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高中阶段除了与其他各年级相同的要求外,增加了理性的要求:“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这些目标要求,师范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了然于心,随时融入教学内容,使师范生了解并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以及素养要求。

(二)德育内容

在中小学德育内容上,基本是与大学生思政课的内容一致,只是在表述上更加易于理解。涵盖了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师范院校的思政课堂必须夯实基础,能够升华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具备将之进行体系化的完整解读能力。

(三)实施途径和要求

《指南》对实施路径和要求也作了详细发规定,全面体现了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同时又根据中小学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简言之,以上六条路径的每一条无不体现着课程思政的特点和要求,无不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体的路径解析。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更应该熟悉这些途径和要求,以使思政课的教学围绕这些途径和要求进行,有的放矢,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师范院校思政课的培养特点

(一)理论性

与普通综合型大学一样,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教学,按照2018年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要做到16条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明确知道思想、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落实学分、合理安排教务、规范建设教研室、创新集体备课形式、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健全听课指导制度、综合评价教学质量、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加强全国宏观指导等。这些要求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同时因为师范院校的特殊特点,是以服务中小学为目标的。因此,在理论掌握上又不同于一般高校,比普通高校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自己要懂,而且要使更多的人(学生)懂。在知识的转化、语言的转化、方式方法的转化上都要有详尽的考量,以促进师范院校学生知识体系向未来教育对象接受体系转化。

(二)实践性

师范生的思政课,不仅指向作为大学生的自己,同时也指向未来的学生。“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要使未来的教师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就必须先掌握好理论、运用好理论,将理论与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不断总结见习、实习过程中的体会,了解实习学校学生们的具体实践、明确当下的自己与未来的角色间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

(三)融通性

这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具备每一门课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所以大学的思想政治课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和习惯。按照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产生“课程师范”。在思政课教学中,更要根据师范生的未来职业特点,将思政课的相关要求与中小学培养要求结合起来,全面解析,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

三、师范院校思政课的培养路径

课堂教学是师范院校思政课的主要途径。此外,课外的实践教学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读书汇报以及议题的探讨、辩论都属于思政课教学重要的补充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将学生困惑、社会热点及时带进课堂,对消化课堂教学、对于检验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全面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

高校五门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的要求,是培养路径必须要遵循的总体原则,全面性主要指构成师范院校思政课体系的完整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体系的完整性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方面,是五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构成了高校思想理论课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三个方面,从师范生本身来讲,课程思政的目标都体现在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中,共同构成了思政培养体系的完整性。

  连贯性指内容与中学相关内容的高度切合。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课核心在于“促进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范院校的思政课必须围绕这些目标,并结合学段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进行适度调整,强调信仰与“三观”教育,并结合相关案例,使师范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习近平)具有向中小学生或所在单位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热情。转换讲授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设计,增加师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力,为以后角色转换做好知识、能力铺垫。

  一致性,指高校思政课内容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方式方法与学生发展实际的一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育学生“争做‘四有’好教师”。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培养师范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方式方法上,要注重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一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思政课陷进纯理论的怪圈。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复杂而多样,且这些知识和信息鱼目混珠,如何帮助他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筛选,进行加工改造,成为促进自己成长的营养品,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如果课堂枯燥的纯理论的说教,会让学生形成倦怠感、不信任感。因此,改变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实践和社会调查中获得对书本知识的真正解读,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二)优化思政课课程设计

师范院校的思政课与一般高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性。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讲解某一知识点,锻炼他们吃透理论知识、讲透理论知识的能力。在示范讲解: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段理论的时候,梳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物质范畴”①的过程中,从朴素这一词语本身的内涵开始,让学生明确,此语境中的朴素意思是未经科学证明的猜测,与现代语境中的朴素意蕴大相径庭,其知识点的梳理可以从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到中国“五行说”,无一不是未经科学证明的猜测,并且将哲学理念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等同起来。只有马克思的物质范畴,汲取了以往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并对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作了严格的区分,使物质定义更加科学化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对形而上学的解读也是如此,为什么近代唯物主义被冠之于“形而上学”的标签?厘清这一知识点必须要从马克思的毕业论文谈起,了解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比较,他们都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对原子论的表达,前者具有朴素的猜测,后者已经被科学证明,但后者的绝对性使其的观点具备了形而上学的显著特征。

  过程注重理解性,因为只有理解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在以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将其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举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物质概念的时候,首先要厘清:范畴与具体物质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整理出哲学基本范畴还有哪些与具体物质相关的?(水果与苹果、运动与打球、教具与黑板……)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哲学范畴与具体物质的关系,体现出哲学是“悟”出来而不是背出来的。这样,抽象的知识就转变成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并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读体系,有利于未来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方法注重辩证性。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在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前的百年屈辱史,建党之后,党是如何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的伟大使命,并“使具有近70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40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②用发展的思维看待一切、理解一切,看到过去,更要看到现在和未来。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思想要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同向而行,辩证解读当前社会中以及自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刻认识到人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和谐相处。

(三)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师范院校思政课的最大的特点是如何将国家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贯彻到师范生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并能在未来转化成师范生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材,狭义上是指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而编选的材料。主要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广义上是指对人有教育作用的材料。教材体系是指能被教师所运用,且能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载体。包括教科书、习题资料在内的教学载体的有机统一体。教学体系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进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教学过程。

  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教学体系是对教材体系的再创造。教材体系以文字为其主要载体,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什么”与“学什么”;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文字与图像,主要解决“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就是教师能动地对教材体系再创造的过程,将教材知识理论体转化为学生所掌握的过程。③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混学分的。究其主要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教材问题,二是教学问题。近几年来,国家在高校思政课的教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思政课的教材与实践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具备了更切实可行的可教性。那么,更关键的原因应该就是在教学上了。有些思政课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脱离教材,使得活的教材被上死了,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教”上下功夫,其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转化教材话语体系,使其更贴合学生的发展实际,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合理转换,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也可以很有趣、很有活力,进而提高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就学生而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合理转换,实现思政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大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思政课的魅力,真正感悟到思政课学习的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这样的思政课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喜欢和关注,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课程。

  对于师范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断熟悉中小学思政的基本要求,吃透教材,熟悉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④推进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下功夫,不断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使师范生能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②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③艾红玲.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意义[J].社科纵横,2016(12):155~158.

  ④人民日报,2019-3-1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