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在战争中要赢得胜利的因素众多,知己知彼、谋划战术、充分准备等条件固然重要,但以上种种也是建立在“人和”这一前提之下的。所谓“人和”,讲求的不仅是全国上下、全军上下同心同欲,一定程度上更是战争之中核心人物的“和”。《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指出正确的君主与将领之间的关系,是达成“人和”的重要条件。君王与将帅在一场战争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战争力量的核心,两者达成“人和”,取胜的把握就更大。下文就“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内涵进行分析。
一、“将能”指将应具备全方位的军事素养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夫将者,国之辅也。”将帅是国家的重要辅助。若是辅助国家得当,国家必然强盛。作为战场中的核心,将帅在战争中总是起着主导作用,可见将帅对国家兴盛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将能”,不仅要求将帅自身有前线作战之能,奔赴沙场之勇,同时还需指挥军团之威,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和军事知识等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将要有“智”。《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诡道也。”孙武非常看重谋略这一因素,《孙子兵法》第一篇讲的便是“计”,谋略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将军在指挥军队作战时,逞莽夫之勇是远远不够的。合理地运用谋略能帮助一方争取到优势与主动权,但计谋是“不可先传”的,这就要求亲临战场的将军能够审时度势,
权衡利弊。而将军能够在战场随机应变,帮助己方夺得战争优势,这需要将军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和才能,即所说的“智”。可见“将能”中一“能”字,指的不只是高强的武艺与体魄。一位优秀的将军,其卓越的军事智慧才是使其能成为一个团体内领袖的灵魂。
其次,将要有“勇”。《孙子兵法·作战》篇说:“兵贵胜,不贵久。”持久战意味着资源的长期损耗,各方面的原因要求将军尽量速战速决。有勇之将必然先发制人,果敢行事。胆怯的人无法奔赴前线指挥作战,一味讲究谋略的人会错失时机,因此勇将也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何况“勇”是奔赴战场最基本的要求,若是胆怯唯诺之人为将,抵达战场时贪生怕死,指挥命令时优柔寡断,纵使智慧过人,也是必然会失败的。将军要将胆识与谋略结合,不因“勇”而逞能大意,否则有勇无谋,也将酿成大祸。《孙子兵法·兵势》篇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善于作战之勇将,深谙其“勇”而不外显,越是指挥强大的军队,显露给敌方的越弱小胆怯,能利用计谋营造有利的态势。这便是做到了“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最后,将要具备综合素质。孙武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给予了将军这一军事因素以很高的地位,并且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充分反映了孙武本人的军事人才素质观。孙武概括的五项“能将”所应具备的素质之中,有四项是非智能因素,而其中的智能因素又会随着非智能因素的提高而提高,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1]可见孙武所认为的“将能”绝不是指某方面能力的过人之处,而是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如果将帅智勇双全,但为人不能守仁义,那么最终也会为君王带来灾难,反之亦然。从这一方面来看,君王在甄选将帅之时需从多方面进行斟酌,考量其综合素质。
二、君欲“不御”
在合理的君将关系中,除了要求“将能”外,还要对君主进行一定要求,即君欲“不御”。首先,君主不主动干预将领指挥。《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将受命于君。”此处之“命”指的并不是战场上君王亲自进行调兵遣将的直接命令,而是非作战时,君王指导将军作战的总体战略方针。纵观《孙子兵法》全篇,孙武对将军应该如何使用计谋的叙述颇多,却很少提及作为君主如何指挥将军的军事行动。由于将军直接接触战斗,作为参与者,其对战争局面所作出的反应必然清晰明朗;君王远在庙堂之上,即使信使汇报详细,君王也很难对局势作出迅速又精准的判断。因此在战场之上,将军相较君王是战争过程的主体,为发挥其主体作用,君王便不能主动干预其行动,战争运营的细节问题,应交由将军进行处理。
其次,君主要释放将领的军事指挥能力。孙武一直非常强调将军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孙子兵法·始计》篇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又说:“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此处所指“五事”中,除“将”外,其他四“事”乃影响战局的重要因素,将军必须充分了解这些客观条件,具备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在战场上发挥其军事才能,方能取得胜利。君王对军队的把握还是不及将帅,能将必然精通军事知识,具备军事素养。若开掘其潜力,发挥其“能”,其在战场上的能量是无限的。所以,当君王对将帅的军事行动做到“不御”之时,将帅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便可“知胜”。
最后,将领在临战指挥上可以不受君命。《孙子兵法·九变》篇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为“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一是不了解军队,束缚军队;二是干涉军政,使军迷惑;三是不懂权谋,使军疑虑。以上种种都是君王直接管控军队的不利之处。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局势,必须给予将领灵机专断之权,关键时刻,可以不受君命而做出决策。古时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大多费尽周折,而战场并非一成不变,待到君王知晓战争情况再下发命令也是为时已晚,所以将在外可以不受君命。如果过度约束将领的军事指挥权,必将减少将领的作战主动性,丧失战机。同时放大了君将之间的矛盾关系,大大打击将军的作战积极性与信心,效率大打折扣,其“能”不得以释放,甚至可能作出消极应战的行为,最终会导致失败结局。
三、君将的辩证统一关系
《孙子兵法》既重“将能”,也重“君不御”,更重视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间的和谐统一是战争取胜的关键。首先,将军服务于君王,对君王起着能动的辅助作用。《孙子兵法·谋攻》篇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君王任用将军,是对其才能的充分信任。将军受命于君,若其有孙武所述“智、信、仁、勇、严”等优秀品质,其会为君王至死效命,并且在战场能充分释放其能力,帮助君主取得胜利;若其不具备“能将”的品质,便并不能有效帮助国家与君主。国家的强弱,与将军的能力高低挂钩。因此君王在选择将军之时要充分考量将军的综合能力,而作为将军,则应该不断完善强化自身素质,忠于君主,忠于国家。
其次,君王对将军也起着统领、制约的作用。《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君王统领将帅,也必然能解除将军的职务。君王给予将军发挥其军事才能的空间,必须是建立在君王与将帅齐心的基础之上的。“明主虑之,良将修之”,贤良的君王深思熟虑,给将军以战略指示,良将再付诸行动,去达成这份指示。[2]将帅战场所用是战术,而君王所出是为战略,将军所施的战术应是包含在君王的战略之中。否则上下之心不齐,从内部便开始瓦解,战役注定是要走向失败的。
最后,君王和将军之间互相依存,联系紧密。正如前面《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所述“国之辅也”,孙武把国家以及君王比作是车,把将军比作辅木,以形容两者关系的密不可分。君王与将军互相依存,互相决定。良将正是因为有其“将能”才能成为出色的将军,从而为君效命打下江山;明君正是能善用人才,为良将提供了施展本领的舞台,才使其流芳百世。“将能”和“君不御”两相制约,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有能之将乃君王提拔任命,作战也需要君王的全局总览;另一方面,君王不御,建立在充分相信将领之“能”的基础之上。只有协调好君王与将帅之间的关系,方能取得最大化的胜利,即上述“将能而君不御”。
《孙子兵法》虽为先秦时期的兵书,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战争哲学思想却极为先进正确。因此《孙子兵法》也成为后世君王、将帅、军师必读书目,即使是到了现当代,《孙子兵法》内思想的指挥作用在军事战争中依然可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