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重华镇:中国火药之乡

时间:2023/11/9 作者: 龙门阵 热度: 10299
半 夏

  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这一事实在欧洲并未得到公认。火药发明权的争执一直存在,究其原因,除了一些欧洲人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意识作梗外,还因我们长期以来只能根据古书上只言片语的记载,一直拿不出有力的实物佐证。四川江油市重华镇老君山硝洞群的发现,终于以实物形态展示了我国古代生产火药的工场情景,其规模之浩大为世界绝无仅有,其年代之久远让欧洲人不能望其项背,被人们誉为“中国火药之乡”。

  小镇隐藏着八大会馆

  地处川西北龙门山脉老君山脚下的重华镇,是一个只有1万余人的偏僻小镇。这里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物资贫乏,镇上居民与附近老乡一直过着简单而淳朴的田园生活。近年来,都市人不断由喧嚣的城市转向宁静的山野田园休闲度假,古镇旅游开始兴起。重华镇也想利用小镇悠久的历史和身后险奇的大山开发旅游资源。2003年,他们从北京请来了华域九洲文化研究所所长徐向东等专家,帮助考察小镇的开发项目。

  刚开始,专家们非常失望,重华镇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就在专家们心灰意冷之际,一个偶然的机遇,徐向东走进了一处残破的旧房子。徐向东曾经担任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师从我国古建筑权威罗哲文先生,对文物和古建筑造诣颇深。当他看见这幢旧房子居然使用了绝非民间盖房所用的筒瓦时,眼前一亮,进一步细究,发现残存的建筑构架做工相当精致,隐约保留着当初雕梁画栋的痕迹。他立刻意识到这幢建筑断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房子,应该是官方或有着政府背景的某一机构。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和查阅史料,徐向东更为惊讶:小镇上曾经拥有8家来自东南沿海地区及南方省份的外省会馆。

  根据史料记载,这些会馆均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重华镇客商云集、繁华无比。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外省机构纷纷来这里修建豪华会馆?是什么因素支撑起这个偏远小镇的一时繁华?

  会馆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谜一样的诱惑使专家们兴趣盎然,却又苦于无破解之道。

  此时,一位名叫陈加培的村民告诉专家,镇旁的老君山上有一些山洞。

  深山里的十几座神奇洞窟

  在陈加培的带领下,徐向东等一批专家探访了离镇子最近的一处名叫天雨洞的山洞。眼前所见让专家们为之一振:这座当地人称为“硝洞子”的洞窟竟是很久以前先民们采硝、熬硝之地。该洞位于老君山脚下,经过历年人工挖掘扩展而成,现洞内面积约1万平方米,往昔采硝的痕迹清晰可见,留存有3个熬硝的工作平台。根据遗留的痕迹可见,当年开采硝矿与熬制硝末均在洞中完成,这里是个采制一体化的工作场所。

  古代配制火药的三大原料为一硝二磺三木炭,其中硫磺与木炭随处可见,唯有硝最难找。由此推测,重华镇上的众多会馆以及昔日的繁华热闹,是否与当地产销和生产火药有关呢?据村民介绍,天雨洞只是其中较小的硝洞子,老君山上还有数十个更大的,要把这些洞都走一遍得花几天时间。如果此言不虚,那么这里无疑是世界上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火药生产基地。如果年代足够久远,极有可能是火药的发明地。

  查阅史料,证明事实确实如此。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有“消石出陇道”的说法(“消石”即“硝石”),而重华镇就在古代的川陇道旁,说明该镇处于产硝区内。清乾隆年间朱帘编纂的《梓潼县志》中有更确切的记载:

  “老君山朝阳洞,县西二百四十里,与江油县连界,山势高峻陡险,洞在中峰悬岩峭壁间,由江邑旱炉坪结搭天梯,踏梯而下至洞。洞高八丈宽六丈深十五里,产硝。乾隆二十年开采,归江邑就近汇办。梓邑于重华场隘口安设兵役巡查。”

  重华镇在1953年以前一直属于梓潼县,县志内容揭示了几个事实:1.老君山的硝矿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官方进行过大规模的开采;2.产销、运输及安全保卫由政府统一组织调度;3.国家派军队作了严密的安全防卫措施。

  为了进一步弄清情况,重华镇所在的江油市从2003年3月起先后3次组织由北京文物考古专家、绵阳市文物局和川西北地质勘探院联合组成的科考队深入老君山,对分布在山中的硝洞群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结果令人振奋,在老君山重重叠叠的山峦之间,科考队发现了11处具有相当规模的古代硝洞遗址。这些硝洞几乎全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丛莽之中,或悬崖峭壁之上,多是在天然溶洞的基础上进行挖凿开采,逐渐形成天然景观与人工制造相结合的多重状貌。洞中均留下了当年采矿熬硝的工作平台和生活设施,如硝池、水槽、灶台以及灯盏、磁片等,并有大量炼硝后的废弃泥土及照明燃烧后的灰渣等。各洞大小不等,洞内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洞窟有7座。

  《梓潼县志》上所说的“朝阳洞”是老君山上产硝量最大、历史最久远的一个山洞,面积45万平方米,海拔高达1900米。朝阳洞位于老君山主峰下的一悬崖峭壁处,须从峰顶下行至一缓坡边缘,从崖边放绳梯至洞口,人附绳梯而下方可到达,其险要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其洞口宽约七八十米,呈一个硕大的半圆形,远看如同架在绝壁上的一道大型桥拱,仅洞口空间便可容纳上百人。洞内宽阔处达100米,高50米。县志上记载,朝阳洞“深十五里”,据调查人员现场勘察,深约3500米,呈四五十度向下倾斜,有的地方超过70度。在这个巨大的洞里,当年的生产规模以及从事采硝制硝的人数都超乎人们的想象。在现有的空间范围内,洞里共有9个面积从数百至数千平方米的工作台面,57组硝池,到处散布着瓷器碎片,以及木勺、木铲、泥掌子等工作与生活用具。就连生活区的灶台,最大的也有1?郾5米,经粗略估计,可供100多人同时就餐。再看看堆积如山的废渣和沿途厚达10多厘米的火把灰烬,要多少年的积累才能达到如此程度?

  专家们在考察中发现,朝阳洞明显地分为4个不同时间段的工作层,越往洞内走,生产设施及其显示的工艺水平越简单,而洞的尾部呈一巷道,尽头是人为封死的。这说明现在的洞口可能并不是当初的入口,被封住的地方后面应该还有洞穴,一直通往它的原始入口。在朝阳洞遗留的文物中,大量磁片上的纹饰显示,它们自明代一直延续到清代,还有元代的一盏油灯。假如这些都还只是属于后期采硝者留下的遗物,那早期开采的时间应该是在元代以前了。这只是一种推断,尚无事实依据,但仅从朝阳洞几个地层堆积情况分析,乾隆时期并不是它的首次开采,只不过是由官方主持的规模最大,又于史有记录的一次罢了。

  老君山硝洞群组成的产硝场,无疑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火药原料生产基地,由政府组织大规模生产,无论对军事还是民用,都意义非凡。明乎此,重华镇上的会馆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了。

  老街上繁行的火药文化

  重华镇上有一条老街,取名“火炮街”。这条街始于何时,没有人说得清楚。当地人所说的“火炮”是指烟花爆竹,“火炮街”的得名,源于这条街上以前全是制作烟花爆竹的作坊。从前,这条街上住着16户专门制作火炮的人家,根据他们的姓氏,人们分别称为火炮申、火炮韩、火炮罗、火炮王、火炮李……后来发展成30多个世代相传的火炮世家。这些火炮制作世家的最大特点,是他们从采炼硝石、制造火药到做成火炮,从头到尾都由自己完成。按照镇上人的说法,自明清以来,这条街上专门从事生产和销售火药、火炮的商家多达三四百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街上还有人家靠自制火药、做火炮为生。

  我国火药自道家在炼丹过程中发现以来,清朝以前,并没有大量应用到科技和军事上,更多是在民间发展成五花八门的烟花爆竹。老君山上有丰富的硝石资源,近水楼台的重华先民,自古就跟火药打交道。这条专门从事火药制造及火炮生产的街道,在尚未触及人们记忆的遥远时代便已形成,说明这里制造火药的历史一定很悠久。

  正因为有生产火药的悠久历史,重华镇形成了自己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火药文化。除了民间常见的各种烟花爆竹,重华还有一套用火药制作的特殊玩意儿——烟火架。

  烟火架又可叫“焰火架”、“烟花架”,是集爆竹、礼花和戏剧人物造型为一体的民间传统烟火工艺,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寿诞节庆和庙会等群众性娱乐活动。烟火架以一桶状木架为主体,一般直径为60~85厘米,高50~75厘米,底部和顶部为竹编;内部分为若干层,最多的有13层,每层根据空间大小放置纸制人物和宫灯,底部则吊一串鞭炮。燃放时,先将烟火架挂到6米高往外倾斜的木头架杆上;点燃鞭炮的引线,鞭炮爆炸后引燃第一层底板,底板脱落便坠下一个宫灯;而宫灯底部的烟花迅即呈飞碟状旋转喷发,同时宫灯里的焰火也被点亮,里面的戏剧人物便随着宫灯一起旋转舞蹈;一层完毕,上一层又接着引燃,层层递进,依次释放;最后是表示活动主题的祝福字样显现出来,80只带着火花的“神箭”相继射向夜空,或无数“飞老鼠”在60米高的范围内上天入地乱窜,场面煞是刺激壮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烟火架的点火方式别出心裁,必须由专职艺人操作,点火者在30米外,用弓箭射出一枚火弹击中鞭炮的引线。

  烟火架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有举行喜庆活动需要请烟火架者,须提前一个月预定。它的制作难度在于火药的安放和火路的密封,因为是链式结构,环环相扣,若干引火环节中有疏漏,便会出现哄燃无序、一塌糊涂的场面。在现代焰火出现之前,烟火架无疑是民间火药应用的最高境界,它将火药的使用提升到了艺术与文化的层面。烟火架从出现到成为当地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渗透到民俗生活当中,映射出一个重要信息:重华镇不仅盛产火药,而且有着深厚的火药文化积淀。一种文化的形成乃至于结晶出绚烂的艺术之花,必须要数十代人的传承繁衍。只有在火药的故乡,才具有这样的条件。

  重华老君山硝洞群隐藏深山数百年,一经发现举世震惊。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开发最久、持续时间最长的火药原料生产场所,也为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的论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支持。2006年3月,重华镇老君山古硝洞遗址群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成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月,重华镇正式注册成为“中国火药之乡”。

  (压题图:去往硝洞的险路)(责编 王 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