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字的定义,按《康熙字典》,第一解为“械也”,即枪械;第二解为“执兵器从戎者”,即军事组织的成员。因为军事组织里的绝大部分成员都有枪,所以也可简明地说成:兵,就是带枪的人,不过,其逆定式——带枪的人就是兵——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这说明了兵之源,“普通一兵”,“非官即兵”,“某人手下的兵”——这说明了兵之广,广到什么范畴呢?——它不仅仅是指那些军事组织的成员,还借来泛指一切干最普通工作的最普通一员。
“兵”,如何又演化成“丘八”、“丘三”、“丘二”的呢?——这里就有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了。
丘八——巧拆
“兵”字一拆为二,就演化为了“丘八”,于是“丘八”就成“兵”的代称。那么,何人何时做出了这巧妙的拆解呢?
何光远所著《鉴诫录·轻薄鉴》上略有记载。距今约1100年前,在四川的军队中流行一种叫做“击枪”的游戏,具体操作法已经失传,据推测大概就是以枪为戏,颇有花样。一天,前蜀皇帝王建在观看枪击表演后,询问臣下:“这枪击之戏是谁创造的?”大夫冯涓奏道:“乃丘八所置。”王建听后开心地大笑。冯涓故意不说“兵”,而是幽默地将“兵”呼为“丘八”,皇帝听了大笑,说明他是第一次听到以“丘八”代“兵”,故而忍俊不禁了。
由此,根据现有资料,把“兵”字巧拆为“丘八”就理所当然地认定是冯涓的首创了。
千余年来,“丘八”一词流传极广,应用普遍。而应用得最为出色的,当数与冯涓同宗的另一冯氏传人——冯玉祥将军。他行伍出身,数十年担任军职,说话直爽,快人快语,俨然一副大兵风范,常自诩为“丘八”。他好写诗,其风格带有顺口溜、打油诗的某些特征,不若文人追求风雅,故自命名“丘八诗体”,独具一格。
丘三——巧用
1944年11月,在重庆新生市场内,新开了家专卖炖鸡和炖鸡面的小餐馆,取名“丘三馆”,门前还挂有一块写着“前清御厨”的牌子。上至达官显贵、富绅巨贾,下至平头百姓、贩夫走卒,都想领略御厨手艺及宫廷风味,加之丘三馆的食物每天定时定量出售,所以生意格外红火,顾客踊跃如潮,开门后仅一个多小时即被争购一空。
丘三馆老板韩德,旗人,毕业于大清陆军学校,当过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卫士、上房师爷,常给张大人端菜送饭,耳濡目染,故而懂些御厨手艺。辛亥革命后,韩投靠黎元洪,青云直上,当上了第十军的少将旅长。抗战中部队伤亡惨重,韩随军长溃逃到了重庆。恰逢蒋介石排挤非嫡系部队,撤销第十军建制。于是韩德脱下军装,改开餐馆了。他说,我这个丘八,如今退了伍,就成“丘三”了。所以他的餐馆就取名为“丘三馆”。显然,韩将军“8-5=3”的数学,虽不复杂,但也非常精到和巧妙!
抗战胜利后,韩德关闭丘三馆,携带大卷钞票回故乡湖北黄陂县去了。
1950年,内江有人在重庆还看到过“丘三公寓”的牌子。据当地人讲,那是丘八退伍后的寓所。但显然不是韩德留下的遗产,而是另一批“丘三”了。也就是说,巧用“丘三”也还另有其人啊!
丘二——巧借
丘三馆停业后不久,重庆又新冒出了家丘二馆,跟丘三馆一样,也是专卖炖鸡和炖鸡面,而且口味也与丘三馆一样。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在山城就传开了:丘三馆老板的哥哥来重庆开馆子了,现就取名为“丘二馆”。
这个传言正中丘二馆老板们的下怀!他们就是巧借丘三馆的声誉,以达到提高丘二馆知名度的目的。当然这也不是胡乱冒名的顶代,“丘二”和“丘三”确有独特的渊源。
其实,“丘二”这个词儿的出现,远比“丘三”的历史还要悠久。“丘二”者,帮工、佣人也,不知从哪朝哪代起,就已开始这样叫了,当然不会是在冯涓创立“丘八学说”之前。实际上“丘二”是“丘八”的翻版,它的创立者正是那没有资格获得冯涓亲授的得意门生们。试看,“兵”不就是“丘”和它下面的“二点”构成的吗?由此就派生出了“丘二”。如前所述,“兵”也泛指一切干最普通工作的普通一员,所以,“丘二”就成为帮工、佣人的有趣代称了。
丘三馆里的帮工——丘二,大多学到了韩老板的御厨手艺,当然能烹制出与丘三馆无异的风味来啊。丘三馆关门后,这帮丘二们为了谋生,就决定合伙开办一家馆子。操作上他们驾轻就熟,完全经营原来丘三馆的品种。命名嘛,自然就取名为丘二馆——显然,这里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这家馆子是我们几个“丘二”开的;二是也借丘三的名声沾点光嘛。
由于巧借了丘三馆家喻户晓的好名声,丘二馆果然生意兴隆,长盛不衰。如今,位于渝中区五一路的丘二馆,已是重庆有口皆碑的著名小吃店,早就增加鸡汁锅贴、鸡汁抄手、怪味鸡、棒棒鸡等若干新品种了。
(压题图选自《三百六十行大观》谢颖画)(责编朱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