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述评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8478
■周永丽/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一、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国刘占兰教授在对“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与高质量的标准”这一问题进行详尽描述时指出,教师的适宜行为与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影响幼儿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的本身就是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像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师幼互动被认为是评价学前教育质量最重要的过程性指标之一[1], 此外,我国《幼儿园教育与指导纲要(试行)》也渗透了师幼互动的理念,提倡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Feeney,Christensen,& Moravcik认为,在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诚实以及他们对幼儿的尊重与悉心照顾,对于幼儿的安全感、自信心的发展以及童年时期对事物的积极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研究者不断发现,师生关系是外化行为的一个重要保护性因素。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教师的期待”这一隐形力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2]指出师幼互动有利于儿童自律、人际关系能力发展、认知发展,4岁时的师幼互动关系有利于以后同伴关系的建立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教师热情、有效、高质量的互动,孩子则表现出更多积极的行为。[3]孙井茹通过案例分析法发现,师幼互动中教师语言将会影响幼儿思考,并进而影响幼儿认知发展。[4]许向凯等人研究发现,不良师幼互动阻碍幼儿主体性人格的培养。[5]李延方通过研究发现,师幼互动质量影响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6]综上,师幼互动质量对幼儿的学业表现、性格、社会技能、认知发展等多个方面都有影响。

二、影响师幼互动关系的因素研究

关于影响师幼互动关系的客观环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涉及的研究课题有:幼儿园班级的规模、教师和幼儿人数的比例、幼儿的性别等方面。Howes,Phillips,Whitebook研究表明,教师与幼儿人数的比率越低,班级规模越小,教师与幼儿形成安全依赖的可能性越大。教师人员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Howes 和Hamilton 对4岁幼儿的研究发现,在1到4岁经常换老师的班级中,侵犯性强的幼儿的人数比例高,师幼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也相对较多。此外,儿童的问题行为也是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张晓通过对442名幼儿教师的研究发现,师幼关系不仅可以预测儿童同时期在幼儿园中的焦虑、退缩、攻击和违犯等问题行为,还可以预测9个月后的问题行为。[7]山东师范大学的陈宁通过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和问题行为各个维度之间显著负相关,问题行为各个维度之间显著正相关。[8]师生关系的质量还与学生性别、年龄和种族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有关。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拥有更多“让教师满意的技能”,即使是高攻击性的女孩也比男孩更会迎合教师的要求。教师普遍认为女孩在参与活动时表现出的合作性要高于男孩,而且教师与女孩的关系更亲密,冲突也更少。

三、不同活动形式中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目前幼儿园主要存在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两种不同活动形式,不同形式、不同教学内容中师幼互动质量又存在差异。

  陈琼以《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试用版)子量表四:“集体教育”为测量工具,对H市X区3所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大班采用非参与式反复观察,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质量也均处于中等水平,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在七项项目指标上的平均分差异不明显,都在情感支持、幼儿表现这两项指标上得分偏高,在目标与内容、教学支持课堂文化这个指标上得分偏低,教学质量最高的科学活动与教学质量最低的社会活动存在显著性差异。[9]天津师范大学的赵娜通过对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间的地位不平等,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重视。[10]翁惠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总结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山东师范大学的刘锦认为,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不高,过程性评价往往流于形式,评价内容片面、单一化。[11]杨莉君、胡洁琼、杜暑辉以湖南部分农村幼儿园为样本,并采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试用版)》中的子量表四 “ 集体教学” 进行评分,研究发现: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在目标与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差距,整体情感氛围和谐,教师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教学设计与组织呈现两极化现象,集体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基本适宜, 教学支持方面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较多缺乏教学机智,幼儿情绪体验较好,但思维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课堂文化中价值取向的问题突出。[12]刘晓红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CLASS课堂质量评估系统》研究分析了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师幼互动质量,发现:幼儿园语言课在情感支持(ES)方面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在教育支持(IS)方面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班级管理(CO)方面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在教师敏感性(TS)和关注学生观点(RSP)以及班级管理(BM)和反馈质量(QF)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人力和物力的限制,研究者只是选择了西安一家幼儿园作为样本,研究样本少,影响了本研究结论的推广性。[13]综上,研究者普遍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地位“边缘化”,师幼互动的主权掌握在教师手上,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刘晓在其硕士论文中,以大连市某幼儿园为例,以刘晶波老师设计的师幼互动研究范式为参照,对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当前中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多为师幼互动的施动者;(2)教师和幼儿都较少在语言区和角色区开启互动;(3)教师开启的互动多指向纪律约束和指导活动;(4)教师较少积极回应幼儿开启的正面性质的互动。[14]许慧芬等人,在其幼儿园里对 102 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展开的观察,研究发现,与教师发生过互动事件的幼儿只占观察幼儿的 64.7%,并且教师的互动方式会因教师个体以及幼儿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15]居登娟认为,在区域活动中要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需要把握适宜的“互动时机”、采取合理的互动方式。[16]综上,研究表明,在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质量层次不齐,与教师的个体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提高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质量还需要提高教师对幼儿的认识与充分尊重,并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在区域活动中究竟该何时介入,如何介入,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