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6356
■尹思琪 于大刚 魏洪素 尚庆为/黑龙江工程学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也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诚信的重要性作了多次阐述,为诚信在社会生活、外交关系和时代价值上的体现开启了多维视野,提供了基本遵循。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化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优良的诚信品格,不断提升自我。

一、“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深化诚信价值观培育的理论研究

将“大数据”理论和思想融入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为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推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启发和思路。在开展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工作时,既要利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也要拓展“大数据”的新方式。目前,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导致培育效果一般。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将学生表现用数据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为提高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创造了新的途径。因此,“大数据”为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拓宽了渠道。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诚信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更多是利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依靠个人的工作经验开展诚信教育工作。“大数据”为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式。高校利用“大数据”,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诚信价值观培育方案,对大学生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大学生的行为规律,实现有针对性的培育目标。同时,通过数据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判断,对可能出现失信问题进行预测,并及时化解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其价值取向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我国已经进入“大数据”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大量的数据,面对如此之多的信息数据,迷茫和困惑也伴随而来。学生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个人信仰以及政治立场都被各类数据充斥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大数据的技术手段的优势,科学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发挥其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理论素质和道德修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1]

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培育方式受到束缚

高校培育者在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多以传统方式为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座谈、主题活动和诚信教育大会等方式开展诚信价值观培育工作。但随着信息爆发时代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开展社交活动、发表言论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进行交流,而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表达。[2]培育者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严重下降,这对培育者开展诚信价值观培育带来困难,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与动摇。

(二)培育者数据素养有待提高

“大数据”背景下的诚信价值观培育要求高校培育者对大学学习、生活、工作、社交等方方面面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对大学生的学习水平、思想动态、行为规范进行研究。这一目标对高校培育者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但多数培育者缺乏“大数据”理念和思维,也不具备“大数据”分析的技术。一些高校引进专业的大数据处理系统和技术人才,虽然专业的技术人才能够实现数据分析与处理,但他们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三)缺乏失信制约机制

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培养既需要诚信观念的灌输,也需要依靠制约机制来监督。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还在建设过程中,没能达到各方面关联制约的程度。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学生信息关联还不完整,高校、银行不能做到对申请贷款学生各类信息的动态管理,不能预判贷款学生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以及是否恶意拖延还款,产生逾期。针对贷款学生的逾期行为,仅仅依靠高校跟踪和督促,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不能有效预防学生的失信行为,产生了死帐、烂帐。

三、“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对策

(一)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优势

“在当今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理应渗透到网络领域,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要挖掘各种先进典型资源,加强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引导和示范。”[3]高校教师可以让自身的社交网络作为诚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阵地,通过图文并茂的链接发布关于征信知识宣传、诚信热点事件的相关报道、诚信人物典型事例推送等方式开展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还可以在重大的时间节点,如新生报到入学、毕业生离校期间发布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把诚信价值观内容包含其中,引起大学生思考,实现诚信价值观培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安全合理收集分析大学生诚信数据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但消费诱惑使学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各类信用卡办理业务、“白条”、“轻松贷”等迎合了大学生的提前消费的需求,促动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个别学生还越陷越深,办理了“校园贷”,严重影响自己、家庭和学校。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应该加强诚信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高校与银行合作,合理合法安全收集大学生的信贷数据,注意保护学生隐私信息,利用大数据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大学生的贷款情况,加强抵制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宣传教育。一旦发现学生出现逾期,学校要提醒学生及时还款并持续监督,避免影响学生的诚信记录。

(三)建立学生诚信教育管理系统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基于大数据平台建立学生诚信管理系统。通过搜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困难补助申请、奖惩、消费、兼职等海量数据,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建立诚信教育管理系统。利用系统产生的个人诚信数据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各项评奖评优以及学生干部任职的基本依据;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对于有不良诚信记录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提高工作效果。

(四)建立失信对象追责机制

高校对于失信对象应建立失信对象追责机制。例如针对开具假贫困证明伪贫困生,学校一经核实,将学生纳入学校失信人员数据库,取消其受助资格并追回资助金额,同时加强对失信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诚信教育。[4]对于没有按时偿还贷款的学生,学校通过大数据了解其本人实际家庭、生活情况之后,督促其还款,对于恶意拖欠贷款的学生,将学生纳入学校失信人员数据库,同时通知其所在单位,形成多元追责机制。

(五)提升培育者数据处理能力

要做好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诚信价值观培育工作,培育者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思维能力。因此,高校要从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归纳、总结、传播、反馈几个方面开展业务培训,帮助培育者提升运用“大数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将各种新媒体形式融入其中,让诚信价值观培育变得生动和充实,使学生在诚信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可以引进信息数据处理的专业人员,让他们深入到诚信价值观培育的队伍中,也可以和银行、相关企业合作,让相关单位提供数据处理人员为学校服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