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通过导师制模式建设,充分调动和引进校内外优质资源,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适应性教育等多个角度为学生成长提供及时而切实的帮助,打造良性师生共同发展模式,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二、导师制模式的设计思路
目前,从我国大学书院建设发展看,各高校书院普遍植入了导师制作为书院教育改革的要素之一,导师制可促进师生的正式和非正式互动,发挥导师对学生学业指导和精神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同样地,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设立导师制,改变传统的由辅导员单独管理学生、由专业教师指导学业的模式,在原有指导力量上做“加法”。相比专业学院的知识教育,书院教育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外,依托学生活动,通过非形式教育来实现。导师通过自身的经历、阅历及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个人成长、发展方面的困惑,扮演人生引路人和学业指导者的角色,基本构建了以良好师生互动为前提的导师制模式。(一)创新制度设计,以控制师生配比来保障导师育人作用的发挥
文伯书院创造性地设立“2 名法学专业导师+1 名管理教辅导师+1 名文史哲艺类导师+1 名校外导师+2 名朋辈导生”的导师团队架构,对应文伯书院的每一个班级。以师生情况来看,导师与学生的配比大约在1:8—1:12 之间,也即每位导师名下所指导的学生一般不会超过12 人;以班级为单位来看,每班共配置至少5 名导师及2 名导生(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形成相对稳定的导师团队。这样的导师团队建设,兼顾了每位导师的育人力量及辅导员班级管理的形式,得以使导师、辅导员、导生三位一体,合力承担着学生成长、成人与全面发展的重任。(二)多元的指导形式与内容保障使导师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自2017年文伯书院成立以来,经过三个学年的探索与尝试,文伯书院每学期开展400 余场导师指导活动,全覆盖书院1200 余名本科生和预科生;导师指导活动内容涵盖“适应大学生活”“法学学习方法”“未来职业规划”“读书笔记指导”等主题,并与文伯书院社会调研、学术竞赛、学生活动等品牌特色项目及入党启蒙教育充分结合;导师指导活动形式多样,班会、读书会、座谈会、餐会等校内指导方式和律所、司法机关、艺术场馆、名胜古迹走访等校外指导方式有机集合,线下指导和线上指导有机结合,导师、辅导员、导生指导有机集合,切实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落到实处。三、导师制模式的实施现状与特色成效
(一)加强师生互动,构建以良好师生互动为前提的新型师生关系
实施导师制,建立以辅导员、管理导师、学术导师、社会导师和同辈导师(导生)为主体的导师队伍,多维度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经校人事处、教务处的牵头协调,通过委派、推荐等遴选形式,文伯书院从校内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及校外专业领域聘任专业教师、管理教辅教师及业界专家学者作为文伯书院导师,为文伯书院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工作。经过三学年的遴选与聘任,已初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导师库,具体数据如下:从导师层面来看,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导师与班级辅导员、导生相互配合与协作,深入参与到学生班会、社团活动、学业指导等具体班级事务及育人工作中去。指导形式日趋多元,将座谈会与聚餐、下午茶、徒步、拍摄写真等社交活动相结合,改变了以往高校在第二课堂层面师生良性互动较少的情况。从学生层面来看,根据对书院学生进行调研走访及调查问卷统计得知,95%的学生对导师制感到满意,其中“很满意”及“非常满意”者超过六成;就对导师和导生指导内容的满意度而言,97%的学生感到满意,其中“很满意”及“非常满意”者超过六成,说明几乎所有学生都认可且喜欢导师和导生提供的“导向”和“导学”指导。
(二)导师制模式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

表1
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导师制在第一、第二课堂,尤其是第二课堂方面彰显了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首先,书院可利用丰富的导师资源优势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导师品牌特色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激活成长动力,丰富书院文化内涵,努力营造博雅教育育人氛围。其次,依托校外导师不同专业领域特长与平台,书院可充分调动导师育人积极性,在书院新生活动、寒暑假游学项目及校外走访调研等众多学生活动中鼓励导师积极参与,为书院学生带来专业领域的直观感受及实践经历。再次,书院秉承“博览群书、博专相融”的理念,可结合导师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竞赛活动及专题调研学生活动等内容。高频次、多维度的参与和融入能够有效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发挥导师育人的能动性,为良性师生共同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合力育人新格局的形成提供实践保障。
四、推行导师制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方向
(1)需畅通沟通渠道,保证导师的育人效果与质量。因学生数量庞大,书院每年需为近1200 余名学生配备导师,因此导师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规模的扩大直接关系到书院对导师及学生的跟踪力度的下降,即使建立起聘任及评价机制,书院也难以充分了解到每位导师的指导工作开展情况并施以针对性措施。另一方面,导师、导生及学生对书院导师制的相关建议也无法通过多重渠道反馈至书院,只能通过导生或是辅导员进行转述,存在一定的沟通困难。如何为师生搭建多重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以保障导师制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任何一种导师制模式都亟待解决的问题。(2)需有配套的制度设计,以保障导师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与持续性。目前实施书院制的高校虽有专门导师负责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指导和咨询,但在现有体制下,大多数教师都散居住在城市各处,而且都面临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要实现教师将大量个人时间和精力贡献于本科生指导,就必须改变已有的人力资源组织和使用形态,创新导师体制和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从事导师工作。愿意担任书院导师、承担大量育人工作的教师,都具有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但书院的导师工作绝不能仅依赖于此种情怀而开展,否则易出现后续乏力、后劲不足的情况。除发放一定量绩效补贴外,还应当由配套的制度设计进行量化,如折算科研成果、计入教学工作量等(如澳门大学将导师工作量纳入教师考评的必要条件),以确保导师育人的积极性与持续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体而言,导师制是书院制教育改革的重要要素之一,发挥导师、导生和辅导员的育人合力,从理想信念、专业发展、通识知识、社会实践、生活适应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尽快融入、适应大学生活、养成健康人格做出努力。作为全国范围内首个开展书院制教育改革的政法院校,华政文伯书院的办学模式、实践或可为兄弟院校提供借鉴与参考,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