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批评导论》一书共有七章,分别以特定的主题短文展开。按其逻辑关系,这些章节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书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化研究的学科概况如:文化研究的渊源及发展,研究理论方法,学科体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文化、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文化研究起源于英国,随着地理上的迁移,在不同区域得到了新的发展,衍生出美国、澳大利亚文化研究两大阵营。文化研究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密不可分,游离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媒体学等多种学科之间,也与公共领域中的非学科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文化研究往往有反精英化,跨学科,非学院性的特点。因缺乏统一的研究体系和固定的研究方法,文化研究往往从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后现代主义等广阔的理论中寻求文化批判的途径。当然文化研究领域内部也存在诸多争议,其中作者就:文化是否具有政治力;经济结构在文化形成中的作用;个人经验在文化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三点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为全书的二、三章,作者主要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来剖析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作者介绍了文化的历史性、当代性和未来的文化政策。从空间上来看,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文化间的冲撞与互动达到了空前的广泛与深入。作者从全球文化趋同性及反全球化运动两方面入手,剖析不同区域、民族、国家对全球化所做出的反应及其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内在矛盾。第三部分即全书的第四至第七章,作者从文化研究的不同研究对象着手以此展现个人与社会互动所产生的文化效应。作者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分析了电视、流行音乐、因特网等媒介在个人、国家、民族意识中的文化生产与建构作用;就种族、阶级等文化领域中日益复杂的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文化认同问题展开论述;介绍了社会性别研究范围内的女性研究、男性研究、酷儿研究;也探讨了大众文化中高雅、低俗的价值概念及文化的自然性质。杜林认为文化研究是一门高度参与性的学科,其参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文化研究关注的对象往往是被主流文化排斥,处在边缘化的、被压迫的群体。第二,文化研究不同于其他学院式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它关注日常生活,注重分析文化构成的社会基础、多种文化实践及意义生产的过程。文化研究所涵盖的领域之广,研究对象之多,以致于人们很难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界定。而作为一门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学科,文化研究中的诸多议题仍有待探究。
在当今文化研究中,全球化俨然已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贸易、金融、传媒的全球化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使其成为了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研究虽展现出新的视野,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杜林所言,置身于世界不同文化的背景下,文化研究缺乏统一的文化背景作为参考基准。惯用的植根于西方的系列研究方法因区域特征的不同失去了其研究的张力。当今的全球化格局与这一现象的历史渊源不无相关。新大陆的发现拉开了西方世界在全球进行资本扩张和殖民运动的序幕;20 世纪80 年代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掀起了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市场摆脱了国家边界的限制,资金、劳动力等在国际市场进行自由流动;再加上交通及通讯的技术革命加速了信息传递,缩短了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障碍。全球化就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孕育而生。杜林指出全球化一词有多重意义,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就社会层面而言,全球化是市场力驱动下的资本扩张,其二,就空间上来看,指社会生活在时空上的延伸,是社会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互动过程。不同人群对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同。对西方的中产阶级来说,跨国贸易的兴起,交通的愈加便捷,让人产生时空的“压缩感”,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似乎不再明显,这使得人们将全球化与文化同一化联系起来。对于处于西方中心之外的人群来说,全球化则被指向多元文化主义,表达出他们保存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述求。对于离散人群而言,全球化意味着拥有跨文化的敏感度及竞争力。在生存需求的迫使下,他们必须具备在不同文化之间工作、思考的能力。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出发解读全球化,认为全球主义即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它以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不断变革与其不相适宜的生产方式,最终统治人们的经济、思想领域,以形成世界市场,使世界文化走向同一化。
针对全球文化趋向同一化这一说法,杜林指出了几个误区。首先,全球化在不同地区产生的效果各不相同。事实上,在一些地区,全球化产生的影响与其初衷恰恰相反。其次,人们在文化的差异性是否会因全球化而有所消减这点上存在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文化植根于文化经验,而文化经验本身是无法衡量的。另外,随着媒体、信息技术的全球化,世界共享的资源、信息的增长并不意味民族国家间的差异会就此淹没。在某些层面上讲,新的信息技术反而有助于凸显本地文化的特性。
在笔者看来,全球文化必然走向同一化的判断有所夸张。学者盛宁曾指出“文化这一观念本身就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前提之上的。”因此,从任何意义上看来,文化的一体性都不可能实现。文化研究领军人物霍尔也提到全球化并不只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但人们不可忽视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例如:就全球化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大众文化而言,它的确辐射到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但这种大众文化消费的影响往往只会停留在表面,而并不能动摇人们的信念、价值观等深层次的行为。一个穿着耐克鞋,习惯吃西餐,看好莱坞大片的中国人,在思想、行为上极大可能仍然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不同地域基于利益的不同会做出一定的反应。有地区在接受全球文化的同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例如:作为美国快餐文化的一部分,麦当劳不过是美国大众眼中针对于低收入人群的廉价食品,是快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当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其经营模式则“慢”了下来,不仅在食品口味上进行了改良,餐厅风格也更趋于休闲。对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麦当劳店成了朋友们休闲聚会的去处,去麦当劳就餐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消费。这样看来,虽然麦当劳为中国民众体验美国式大众文化提供了平台,但在中国麦当劳店的就餐体验与在美国麦当劳店的体验却并不相同。快餐店的到来,虽然对中国传统饮食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就餐方式,增加了大众消费选择的多样性,反而丰富了中国的餐饮文化。
另外,全球文化同一化的看法显然低估了不同地区在面临文化挑战时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在一些地区,全球化成了促进本地文化复兴的动力。例如:当西方快餐连锁店被引进日本时,日本人立即从连锁店的经营模式中获得了灵感,建立了以日式传统食品寿司、拉面等为特色的快餐分店,不但被日本大众广泛消费,而且迅速遍布亚洲市场。全球文化的进入反衬出日本传统饮食的鲜明特色,使传统饮食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气。
综上所述,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忽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将全球化简单地看做文化同质化的过程。用霍尔的话来说,“它总是地方的、特殊的和全球的东西的一种结合”。当然,全球化已势不可挡,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的轨道。而随着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人们在如:尊重人权、保护生态环境等价值领域方面达成共识也不难理解。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本地文化要保持理性而客观,积极而警惕的应对姿态,在借鉴先进文化经验,把握发展契机的同时,坚持文化的主体性,在交融中不断重建和发展自身文化的特性及传统,使本地文化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注释:
①Simon During,Cultural Studie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New York:Taylor&Fancis e-Library,2005.引文均由笔者译自英文原著,在文中只标明页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