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通时事政治课程的设置背景与定位
学院七年贯通人才培养项目是为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形势,主动适应司法改革对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需求,并按照北京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而设立,2016年开始招生至今。学院设立五个贯通培养项目专业,并根据专业划分为30-45人左右为一个小班的教学管理班级。学院贯通培养项目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素养提升的一体化设计。思政课程分为五个学期展开,具体分别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和《时事政治》。其中,时事政治课程设置的初衷是立足“必要、够用”为度,以“职业人”为目标融入专业特色,全面培养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牢牢把握主旋律,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服务。
基于此,笔者在时事政治课程(以下简称时政课程)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以“有趣、有用、有效”为衡量标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指导学生进行新闻案例的选取以及恰当地运用,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认可政治课,达到塑造学生品格、端正学习态度、锻炼相关能力以及训练学习方法等教学目标。
二、支架式教学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方法的理念支撑来自于西方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西方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的科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及教学思想的发展等影响巨大,尤其对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远。在对时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分析鉴别,将其合适的理念与具体教学实际相结合,探索运用较为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来解决当前贯通项目培养中的思政类课程教学瓶颈问题。建构主义本身比较复杂,它是关于个体如何获得知识和经验的理论,它包括很多分支理论,而对支架式教学影响最大的是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在社会互动的情境当中,个体才会产生学习、理解和发展。[1]强调个体互动要以活动为中介,因此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帮助,去主动建构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而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儿童在与外部接触的过程中,会不断构建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我认知。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总结阐释为,世界不受个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但个人却以自身感悟来构建或者阐释实际情况,因为个人之间的观念和背景不同所以对外部的看法也有偏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进一步提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而通过教学指导,儿童在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即是“最邻近发展区”[2]。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最邻近发展区就是个体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要求整个教学必须始终保持在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内。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不同的学者给予的定义不同。“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或者医学手术中的辅助治疗工具,而在教学中解释为教师用于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3]。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导学与助学的作用,要事先通过“搭建支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以接近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同样适合于成人教育。
三、支架式教学在时政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建构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的学习环境、现有的知识经验、信念、认知策略、元认知水平、迁移能力、记忆力、情绪态度、动机、认知风格、意志等诸多方面。其中,每一方面因时间、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作用和地位又各不相同。学院七年贯通人才培养试验班生源来自北京市的各个区,其中80%左右以远郊区为主。笔者担任七年贯通项目的思政类课程教学以来,通过课上观察与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认知和理解情况有差异,但是存在共性的问题。这些共性问题一是表现在对于课程地位认知方面,认为政治类课程就是副科;二是对于授课方式的应对认可方面,具有固化的应试色彩。三是学习基础的不平衡情况,对授课方式以及接受能力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进行时政课程授课时,借助于较为先进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学生对于政治类课程的认知和学习模式,在时政课程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指导学生对新闻案例进行选取并在翻转课堂学习中加以运用。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套操作程序。通常来讲,支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步骤。在时政课程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程序应该确定为:明确教学内容的性质、确定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在支架下进行探究学习、诊断学习效果、逐渐撤走支架等五个环节。笔者指导学生如何对新闻案例进行选取与运用就涵盖了支架式教学的五个基本程序。下面结合笔者翻转课堂实践的民生问题案例的选取与运用进行分析与总结。
在时政课程的授课计划中,笔者设置了关于民生问题的教学主题,这是对教学内容性质的初步定位。而选取何种新闻案例来探讨民生问题,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点有准确地把握。民生问题包含很多,但是能最大程度引起学生兴趣并关注的新闻案例必须精挑细选。当时恰逢媒体曝出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疫苗质量问题,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与学生日常生活贴切。于是选定这个疫苗事件作为案例较为恰当。
选取案例之后,要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对贯通学生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学生对这个事件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事件本身,要想达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通过这个事件的表象来看本质,以及延伸拓展多个视角。教师搭建的第一个支架就是让学生在课前一周内搜集关于该事件的背景、进展以及处置情况。在学生掌握事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教师搭建的第二个支架就是设置问题。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尽可能地更加专业地看待并分析问题,设置的问题一般为开放性问题。如你对这次疫苗事件持什么态度、疫苗事件暴露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等其他问题。
以上两个步骤皆是在上课前一周完成。在上课过程中,就要完成在支架下进行探究学习、诊断学习效果、逐渐撤走支架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进行探究学习。它的基础是教师设置的问题支架,在这些大的问题框架之下,学生在轮值小组主持的同学带领下进行探讨。在探讨时,小组主持的同学可以将问题进行细化或者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外开拓其他问题引导讨论。探讨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轮值学生的主持,又要适时地出现,协助因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引起的停滞或者探讨问题的肤浅或者偏颇现象。比如,提示学生将问题引申到制度监管问题、法律问题等等,并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某些现象,不能因为出现的某些问题而全面否定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从而指导学生能够在探讨学习过程中掌握由小及大、由微观到宏观、透过现象来看本质的学习方法和视野。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运用支架进行教学的过程。第二个步骤是诊断学习效果。诊断学习效果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由教师根据轮值小组所进行的主持表现以及设置探讨的问题进行当堂总结点评并计入平时成绩;二是对主持人以外的同学进行随机抽查提问;三是通过课外布置的任务完成情况来诊断。第三个步骤是逐渐撤走支架。这个步骤需要贯穿整个学期乃至学年。每个学期之初,刚进行支架式教学在翻转课堂中的运用时,学生还不很适应,最初几周的时间,需要老师及时运用支架进行指导。但是在后来的进展学习中,学生会逐渐变得得心应手,这时教师运用的支架就会往更加专业或者更加深刻的角度放置或者引导。
支架式教学一直贯穿在整个学期的贯通时事政治课程教学中,因篇幅有限,在此不将所有主题一一赘述。关于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弊端,笔者还将在相关课题研究中以及在除时政课程以外的其他思政类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分析总结,为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并期望能真正达到思政课程所应起到的教育功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