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教师这一职业一直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幼儿园老师更是以有爱心有亲和力的形象为主导的一项职业。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学龄前幼儿人数越来越多,家庭对幼儿学前教育的需求越发迫切,这对我国的教育行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根据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从2019年开始,我国幼儿园适龄入园儿童的数量将出现大幅度增加,并在2021年达到最大值。2019年8月22日,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全国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约为258万人,如按每班“两教一保”标准测算,尚缺52万人。而一份来自腾讯网的2018年中国幼教行业市场发展前景报告显示,2017年之前的五年间共流失了83万名幼师,相当于每年有40%的幼师从原有岗位离开。一边是巨大的教师队伍缺口,一边是大量的幼儿园教师不断流失,这不仅制约了幼儿园的发展,同时也给幼儿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因此利用心理学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度、满意度进行干预和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旨在对当前国内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以及职业满意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从心理学领域的视角下探索幼儿园教师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及干预方法。二、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满意度的概念
(一)职业认同感
对于职业认同的概念目前有状态定义以及过程定义两种。状态定义是以个体对某一事物是否“认同”的状态作为基础,将职业认同感定义为个体对职业归属的一种积极情感。而过程定义则认为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在不断接触职业的过程中对职业的体验、价值以及对自身发展前景的一种理解和感悟[1]。“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积极态度,属于教师积极职业心理研究的领域,它是指教师对其职业及个体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2]。”(二)职业满意度
“最早对职业满意度进行定义的是美国学者霍波克,而他正是以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始探讨职业满意度,霍波克于1935年提出:职业满意度是工作者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3]。”而本文所指的的幼儿园教师职业满意度,主要针对我国教育环境下幼儿园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主观总体感受与看法,包括幼儿园教师对当前工作相关的满意度和理想职业预期的满意度。[4]三、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一)在职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
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度水平的高低对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幼儿园教师来源有两种,一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二是经过国家规定统一考试或培训后进入幼教行业工作的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教师。黄洁通过对上海市139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前与非学前专业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前专业的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略低于非学前专业幼儿教师。学前专业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而非学前专业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在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5]。”这表明学前专业教师在选择专业和学习过程中很可能没有客观的认识、准确的定位自己的专业选择,并且在就业后产生了工作攀比、迷茫等心理问题。而非学前专业幼儿教师进入幼教行业前一般已经经过自我定位、价值匹配、人际支持等过程,虽然专业技能不足会让非学前专业教师产生焦虑与危机感,但这两种心理状态对非学前专业教师的职业投入又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在职幼儿园教师职业满意度现状
我国目前还没有科学有效的针对幼儿园教师职业满意度的研究工具,绝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是基于问卷和文献梳理得出的结论。幼儿园教师职业满意度研究对象分为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三类。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公办在编教师由于薪酬福利均由国家财政支付,职业满意度普遍较高,而公办“非在编”教师和民办教师,对自己的辛苦付出与收入水平不是很满意。王丽萍对唐山16所公办幼儿园205名“非在编”教师和8所民办园223名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公办非在编教师还是民办园教师,满意度最低的都是工作压力;在职业认同、工作环境和教学资源三个维度中,民办教师满意度得分略高于公办非在编教师,在个人需要、领导管理、工作能力、工作压力这四个维度中,民办园教师满意度略高于公办非在编教师,且二者差异不显著;在同事关系这个维度中,公办非在编教师略高于民办园教师,且二者差异不显著。[6]”四、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心理因素
形成职业认同感的初期就是作为学前专业学生的时期,尤其在专业实习阶段。据教育部统计,目前全国幼儿教师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主要为专科及专科下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到20%。这个数据表明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读期间至工作初期属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过度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中的“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同一性是指由个体的动机、能力、信仰和经历组成的一个一致的自我形象,它涉及深思熟虑选择和决定,尤其是关于工作方面、价值观、意识形态、对他人的承诺及看法等方面。[7]”由此可见构建和形成同一性对一个尚未进入社会的学生职业认同感有这非常重要和积极的影响。同一性有很多状态,而同一性的获得状态加拿大学者玛西亚在研究同一性状态的理论中曾指出 :“ 只有很少的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前能达到同一性获得这种状态;而且即使上了大学,也可能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做决定。”80%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初高中毕业选择学前专业的动机并不是出于对本职业的喜好,或者是未能深刻考量能否承受进入此职业后可能担负的收入和执教压力。进入实习期后面对带教老师的指导方式,人际关系及幼儿园管理制度等多重压力,大多数实习教师容易陷入实习过程中负面情绪中,使他们变得敏感又困惑,对实习结束后的职业前景感到迷茫,对其职业选择有较大影响。(二)社会心理因素
教育工作者不仅是教育关系中的主客体,同样也是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之一,教师工作动力的获得除了依靠内在动力,外部力量的影响也非常重要,而外部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研究表明,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支持度高低会影响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评价程度,提高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喜欢和认可有益于内在的职业认同感的形成。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高级需求即尊重需要包括了自我尊重和社会尊重两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如果被满足,可以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反之会削弱。幼儿园教师在社会理解和支持度上低于非学前教育阶段教师,但教师个体所需要的外部动力是一致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对于自身职业认同感不足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三)个体心理因素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了归因方式、职业态度、人际关系和自尊四个方面。(1)归因方式,教师是否能够在教学活动成果或者失败时用积极的归因方式激发积极的工作动机会影响教师内心满足感的获得从而影响职业认同感。(2)职业态度,教师对于从事的职业受个体内在经验和外在规范影响,职业态度是对教师心理起到指示性或动力性影响的一种心理过程。教师拥有高水平的职业态度,可以使其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对待教育对象充满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能使教师在教学教育活动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从而在工作中体验到自我满足,并能从知觉认识上对其职业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3)人际关系,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是否融洽、亲密、和谐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内心情感,当教师在工作中得到他人关心,得到所处群体支持、喜爱和接纳,内心情感体验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感的获得,会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积极的情绪,行为上产生高强度的工作动机。在认知上对自己的职业更加认可,即职业认同感产生并提高;反之,则可能产生职业倦怠感。(4)自尊,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整体评价就是职业自尊,反映了教师对自己是否满意。教师在工作中的自尊水平与其职业认同感之间相互影响,自尊越高认同感越强,反之越弱。五、基于心理学范畴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满意度的对策
心理学在通常认知中是治疗人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学科,但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可以治疗精神疾病、还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并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8]越来越的案例表明心理学的研究除了精神治疗,还可以让人摆脱心理和精神的困扰获得快乐。其中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就是引导个人面临消极事件时如果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缓解消极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现状,利用心理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一)学校对在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心理辅导
学校对在校生的专业认同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以及就业期望值。了解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有利与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干预,对专业认同度高的学生重点培养专业思想,加强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与应用;对专业认同度较低的学生,帮助其了解学前教育的社会需求、发展趋势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布局规划等,增强专业自信心,激发积极的学习动力,提升专业能力和技能。有效的心理辅导可以缓解学前专业学生实习期遇到的各种外部与个体内在压力,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减少职业流失率。林槙槙对随机筛选出的9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 在未进行职业规划心理干预前,获得的数据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而进行心理辅导干预后,学生在就业信心、职业认识、生涯定向、自我认识及规划认知五个维度上得分具有了统计学意义,说明心里辅导干预前后参与调查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上得到明显改善。[9]”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心理辅导对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以作为就业指导的课程形式加以应用。(二)幼儿园加强在任教师心理建设
在了解了当下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现状后,幼儿园不仅要关心教师的生活,更要注重教师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幼儿园教师的社会需求,搭建平等沟通交流平台,创设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关注教师的成长,建立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不断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满足幼儿园教师的心理需求,肯定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点与贡献,多给每位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把每位教师当做学校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效果。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如下阐述:邢利娅教授认为“幼儿园的经济激励只是众多激励方式中的一种,应该结合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关怀与支持激励、榜样激励等方式,使教师从中获得利益,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10]”丁秋屏认为“(1)以人为本,调动员工积极性,参与幼儿园管理工作;(2)创设宽松的精神心理环境,调动园工积极性,开展各项工作;(3)建立沟通渠道,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努力工作;(4)把握积极本源,增强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1]”当教师各方面需求满足后,其职业角色意识也会随之提升,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自然就会越来越高。幼儿园及管理者及时了解教师心理感受,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的支持,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防止人才流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