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职生教育自信培育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898
■韩 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世界舞台发出最强有力的声音。中华民族走上复兴的道路离不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也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自信。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达和生动体现。中国特色的教育自信,不仅有日益雄厚的现实成就作为坚实基础,更有赖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制度优势,既要传承悠久的中华教育文明,同时也要伴随着当代中国的独特印记。

一、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表达,教育是国家赖以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两者在民族和国家发展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悠久的教育传统是坚持教育自信的内在力量,当代的教育成就是实现教育自信的现实基础。

  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明朝中期之前一直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和文化最繁荣的国家。直到晚清,由于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造成了与西方文明的巨大差距,发展长期滞后。在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和教育都处于劣势地位,一直引以为荣的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也在逐渐覆灭。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迅速崛起,晚清政府意识到了衰落的根源在于教育的差异与落后,陈旧的教育制度无法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造成现代人才的极度匮乏。中国需要教育的成果来奠定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必然要面临的改革。西方的教育建立于西方社会的生态文明基础之上,也一直占据着世界教育的话语体系。中国教育在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下发展缓慢。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大学建设持续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经历了一条异常曲折和复杂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始终在探索之中。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在各个方面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满生机的土壤和优越的条件,逐渐恢复生机。高等职业教育也在此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高职教育自信的现状述评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在世界舞台上开启着一页页新的篇章,“中国自信”正在悄然回归。中国职业教育也在趁势而起,强化职业教育自信是中国教育发展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

  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的脚步,职业教育也历经了几代的更新与发展。回望中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革。从上世纪90年代兴起,重在培养技术过关的蓝领工人,进而诞生了一批大众耳熟能详的培训学校,如:新东方烹饪、北方汽修、蓝翔挖掘机等民办技校。到2000年,大学的扩招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从而涌现出一批以IT行业为主的培训机构,如北大青鸟、达内等。时至今日,公办和民办的职业院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人工智能和5G时代的到来,传统职业面临着一次重大的革新,无数新兴行业应运而生,高职生也将学会应对未来社会“技术+心理”的双重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更新也势在必行。这就是即将到来的新职业教育时代。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8700字的文章,全方位地阐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未来蓝图和整体规划,把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到了各级层面,并提出了涉及7个方面20项政策的改革举措。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教育发展先后经历了种种波折和坎坷,自负和自卑的心态交织出现。到如今,新中国历经种种变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重新夺回在话语权,将世界重心东移。更多的人在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2019年全国各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近50万人。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借此积极地输出中国文化,助其更加快速地走向世界舞台,实现中华精神和文明的传播。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自信仍然存在着培育难的问题。职业教育在我国尚未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办学水平远远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办学与发展的定位不够明确,优势专业发展不够突出,地方扶持不够,社会关注度低,没有将办学重心放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导致学校缺乏竞争力。

三、新时代教育自信的基本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关于“自信”的解答,指的是一种自然的心境,是人们在适应社会生活过程中能够从容应对环境挑战的情感状态,是适度、积极的自我肯定。

  当自信的主体变为教育时,就组成了教育自信。

  教育自信是指对所处教育环境充分了解和认知的前提下,在足够的理解、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基础上,教育主体对自身所处教育阶段价值的肯定与信任的状态。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教育自信不单单是“教育”与“自信”的简单组合,而是教育主体通过自身的比较,认识和反思之后形成的价值观认同的结果,是从未知到了解,最终走向认同和肯定的过程。本研究就是推动这个过程,培育出学生的教育自信,找到自我的价值。

四、高职生教育自信的培育内容

高职院校教育自信主要指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职业教育理念的自信。从理论上,要区别于普通的学历教育,院校要完善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和实习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长远的发展,从而完成教育自身的自信;其次是培养高职生的自信,要改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时代的高职生不再指“被淘汰”的学生,职业教育也不是“三流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正确向上地自信心态。以研究高职生教育自信的培育路径为出发点,以国家的理论政策为依托,对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双轨并行的探索。

(一)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认知度调查

制作相关的调查问卷,在各院系各年级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现阶段学生的思想现状,对学院的满意程度,对所处职业教育的理解程度,总结学生缺乏教育自信的原因。并结合分析学生的生源地分布、之前的学习情况、家庭组成背景、成长经历等情况分析,归纳现阶段缺乏教育自信的原因。

(二)教育自信培育路径探索

培育路径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包括人文素质课程的多元化设置,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等一系列课程,配合各学科关于职业教育理念和合理认知地渗透以及校园职业文化的建设,完成文化育人,心理育人,最终教育育人的目的。

  培养模式包括院系心理中心、各二级学院学工办和辅导员对学生测评结果进行跟踪更新,了解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自信的深层次原因、找到其建立自信的有效衔接点等。通过课程的有机结合和优化设置,逐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的文化,树立学生的高职教育自信。

  真正实现教育自信的道路是漫长的,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仍然处在“学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摸索阶段,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完善职业教育的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过程中应当思考符合新时代特征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文化根基来自哪里?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自信建设的根本所在。

  在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的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重拾中国教育的信心”,形成自信的教育心态,是每一个教育者和学生都应当培养的积极心理素质。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探索实现教育自信的策略,这是发展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命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