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微文化传播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构建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664
■孙 婧/太原工业学院

一、前言

根据我国宽带发展联盟发布了第十期《中国宽带普及状况报告》(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移动宽带(3G和4G)用户数累计达到129407.0万户(不包含移动通信转售用户),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93.1%,环比2018年第二季度提升2.7个百分点,同比去年同期提升18.1%。当前网络飞速普及,以“自媒体”等为代表的微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快速发展。本文涉及到的微文化,主要指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人们需求的拓展,在各类移动网络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科技感、时代感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比较而言,在内容方面呈现出的文化事物。

二、移动网络时代下微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在移动网络时代,微文化出现频率最多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公益、微小说、微支付”,以微支付为例,其利用率截止到2018年12月达到67.2%。就微文化而言,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时代感强,传播速度快。微文化所囊括的内容,是对当下热点问题的及时传播与反馈。它的传播通常是以点—线—面的方式交叉出现,以几何级数递增,通常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传播扩散。

  第二,趣味性高,互动性强。以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为例,点赞功能与评论功能的设置,常常会体现大学文化的交流互动性。把参与的学校活动发布到朋友圈,不仅是对这些事情的留念,更是大学文化借助微文化传播媒介后的进一步扩展延伸。

  第三,自主性、透明度高。参与微文化传播的主体,大部分是采用匿名的方式来评论,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在陌生人面前表达真实想法的勇气和能力。此外,每一个参与者都有移动设备,自由掌握参与与否的自主性高。

  第四,及时性、有效性。国际国内新闻事件、突发事件跨时空传播及时有效。如,2019年4月16日发生的巴黎圣母院着火事件,在微博的关注状态,呈现出“爆”的效果。

  第五,碎片式传播为主。微文化中涉及到的内容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它依靠电子设备传播,本质上看已失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连贯性,往往会出现博人眼球的“标题党”,实质性的内容屈指可数。

  第六,涵盖量广,包容度高。从文化创作层面来讲,无论是高精尖人才,还是普通群体,都可以在微文化传播平台上发表、交流意见。对发表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文字功底等诸多方面,均没有明确的限制要求。

三、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微文化的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其中,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最有效率的主力军是受“微文化”影响最深的群体。大学生对微文化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微文化产业的崛起。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微文化”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与涉及的文化,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这样的发展会对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人们的价值观会在大量的信息冲击下,受到多重价值观的冲击。根据《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目前我国有三种价值观形态同时并存,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所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三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由于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受到多重冲击,导致容易发生信仰危机,在大学生身上反映出多方面的矛盾特征。其中,造成意识形态在网络和现实中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愿望强与社交能力弱之间的矛盾以及网络虚拟的温暖与现实社会的孤独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网络中渴望被关注,通过微文化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现实中却缺乏朋友,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

四、大学生意识形态受到威胁的原因分析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通过使用“微文化”传播的这些媒介,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的情绪。但微文化本身的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自身生理认知特征,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将小问题无限扩大化,将国内问题国际化、非政治问题政治化等等。

  第二,文化领域的斗争手段隐蔽化。尤其是,西方国家,以美国为典型的商业大片,通过巧妙的电影环节、综艺娱乐等途径,很巧妙的将其国家的意识形态在其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使观影的群体感同身受。

  第三,文化斗争领域的扩大化。从以前的经济、政治方面,逐步扩大到教育,社会、文化、音乐、科技等诸多方面。此外,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斗争,扩大到新媒体、网络等方面。

  第四,传统的授课方式仍存在“思政不足”的现象。以往的大学课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只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才能较为全面的认识思想意识的重要性。

五、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性的路径分析

第一,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利用有利的经济环境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能够健康有序发展,关系到意识形态作用是否能够正常发挥作用。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只有依靠稳固的经济基础才能全方位、高效率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到各个学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引导学生的社会意识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重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发挥导向、教育、论证的作用。

  第三,重视基础理论工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也是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提,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积极营造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强势。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旗帜和灵魂。利用文艺作品中经典之作的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影响面广的优势,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坚持联系实际,联系人民群众。

  第四,关注问题,及时完善法律法规。电子商务领域首部法律《电子商务法》正式出台,对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在密码的应用和管理等方面有了专门性的法律保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