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关注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目标并非纯粹建构理论,而是分析现实和指导实践,审视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发展幸福教育的相关理论,形成理性、规范的研究思路,对其价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探寻。二、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内涵
(一)服务农业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最高目标
服务农业,要求农科专业大学生时刻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居安思危,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在服务农业的过程中获取幸福。(二)扎根行业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现实需要
扎根行业,要求农科专业大学生深入行业基层一线,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政策咨询、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立志在行业内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利用所学助力行业发展,实现人生理想。(三)夯实专业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必然要求
夯实专业,要求农科专业大学生对传统农科与人类营养健康、资源集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专业领域实现有效衔接,尤其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层次衔接。在新型的交叉学科的学习中实现幸福。(四)专注事业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内在驱动
专注事业,要求农科专业大学生主动投身到一二三产业融合新发展,参与到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着力提升综合能力,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知农爱农的复合型农科专业的干事创业的人才。三、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目标
(一)回归初心,认知幸福
回归初心是推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础。要体验到真实的充实的幸福其实很简单,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意图的关联、逻辑的关联、因果的关联、形势的关联、历史的关联、偶发的关联和现状的关联,从事物的上述联系中去找寻意义和价值,这样,很多事情就能够看得通透,想得彻底,意义也就自然呈现出来,幸福也会随之而来[1]。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需要卓越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可以靠外部引进和内部自身培养,而自身培养更加有温度、有感情、有情怀。专业信念尤为关键,在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育人的基础上,坚持回归初心,不断强化农科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念建设,树立牢固的“学农、爱农、专农”专业思想,引导农科专业大学生认知幸福。
(二)强化意识,体验幸福
强化意识是推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关键。农科专业大学生的获取幸福的自我意识需要通过直接体验的过程中加以实现,身为幸福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通过专业学习获取的内在感性认知和经历专业实践的外在理性经验,不断认识到专业学习的现状与因通过幸福教育获得的应有目标之间存在的心理落差和生理差距,需强化幸福教育意识,不断在体验幸福过程中弥补两者存在的不适应状态。(三)牢记使命,创造幸福
牢记使命是推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根本。幸福教育应当对农科专业大学生树立和强化“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使命担当,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地位的农科高等教育必须为“三农”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适应、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2]。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规律,结合农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不断深化校企融合实践育人工作。坚持“交流、合作、服务、共赢”的理念,促进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合力共建、创业就业联动的校企融合发展目标,设立校企合作就业创业基地,为农科专业大学生争取众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条件,共同为他们成人成才服务,引导农科专业大学生创造幸福。
四、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途径
如何切实探索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幸福教育为主线,打造校企融合平台,夯实农科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构建新型农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一)因势而谋,构建校企融合的幸福教育培育体系
(1)创新校企融合机制。探索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上,不断提高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校企融合责任共同体。(2)深化校企融合资源。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动社会优质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指南、企业提交项目指南,开展遴选、统一发布指南,校企联合组织项目实施,企业组织验收。院校搭台、企业出题、师生唱戏、共建共享,根据适应需要原则、平等参与原则、互惠互利原则,寻求优质合作资源,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
(3)丰富校企融合文化。大力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文化教育的普适性校企文化共建,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召开座谈,确定活动主题,教师和企业代表只作为活动的“顾问”身份参与其中,共建学术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应势而动,拓展校企融合的幸福教育培育内涵
1、提前介入,发挥冠名班的“导航员”作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从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出发,企业冠名虚拟班的形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农科专业人才,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将优质人才资源与优质企业有效结合。
2、深入实践,发挥“试就业”的“指导员”作用
依托与行业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让学生走进企业,深入基地,第一时间直观地了解当前行业发展动态。将课堂搬进企业,学生通过组队开展“试就业”活动,充分了解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生产实践相关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3、点面结合,发挥科创项目的“服务员”作用
充分利用企业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优势和校外实践资源,聘请企业专家作为科技创新项目的校外指导教师,将过程管理搬进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学生的科创“横向课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
(三)顺势而为,突显校企融合的幸福教育培育影响
(1)让学生在校企融合中受益。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对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2)让企业在校企融合中满意。企业降低了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培养方案对接,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通过企业文化与理念的传输,扩大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
(3)让产业在校企融合中获利。校企融合的最终体现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确保人才培养能够紧跟产业发展,确保人才培养符合产业需求,从整体上推动产业的创新与转型。
新时代农业发展需要卓越农科人才,人才培养则是农科高校的根本任务,而培养有幸福的农科专业人才尤为关键,在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育人的基础上,要持续强化学生的幸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学农、爱农、专农”专业思想,不断提升农科专业大学生幸福教育的质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