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英汉叙事语篇中位移事件表征的认知语义对比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668
■程亚美/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前言

位移事件,又叫运动事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国内外关于位移事件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Talmy(1985)的语言类型框架理论(Semantic Framework Theory)和Slobin(1996)的语言思维关系假说(Thinking for Speaking Hypothesis)。本文将以该理论为研究基础,探索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者在英汉叙事语篇中的位移事件表征差异,旨在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指导性意见。

二、研究背景

过去三十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位移事件的研究及其在不同语言中的描述。位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是我们的人类经验中至关重要的事实。这一事实激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空间领域中的位移事件的理论研究引起了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当前获得实证研究的创作也呈现逐年增长的状态(Talmy 1985,1991,2000; Bowerman&Choi 2001; Slobin 1996a,1996b,2003,2004)。究其根本,运动事件研究源于Talmy(1985,1991,2000)的开创性作品及其词汇化模式,Talmy提出运动事件应包括图形(Figure)、背景(Ground)、路径(Path)和运动(Motion)等4种因素,其核心图式是路径,根据路径的编码特点,Talmy(1991)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两类:(1)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s,下文称“V语言”),该类语言是路径典型的体现为句中核心动词,如西班牙语和法语;(2)卫星框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下文称“S语言”),该类语言是表达路径的词由动词之外的其他成分承担,典型语言代表是英语;Slobin(2004)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均势框架语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下称“E-语言”)类别,其路径与方式由相同的语法形式表示。

  另外,Jarvis&Pavlenko(2008)把运动事件归为概念领域之一,认为掌握不止一种语言的人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会发生概念迁移,概念迁移包括正向迁移(L1-L2)、反向迁移(L2-L1)和双向迁移(L1-L2,L2-L1);运动事件中关于这三类概念迁移形式的研究(Sharpen,2016;邓汝玲和李福印,2017;Flecken,2011)均有涉猎。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相关著述陆续面世,该领域逐渐进入研究者视线。但是,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习得二语的在线思维方式,己有的研究都不能得出一致结论,曾永红(2011)、曾永红和白解红(2013)用“青蛙,你在哪里”为实验材料,证明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运动事件学习中存在母语迁移现象;邓巧玲和李福印(2017)用同样实验材料“青蛙,你在哪里”证明了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者在运动事件表达方面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反向迁移现象。关于中国高中学生如何习得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情况,迄今为止,尚无相关论文发表。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者是否能够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获得英语运动事件表达,并在对比中国高中生的英汉类型学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是否存在概念迁移现象。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

本实验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汉表达运动事件中是否有使用丰富的路径信息和方式信息?如果是,各方面存在哪些区别?(2)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汉运动事件表征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概念迁移?如果是,具体表现为什么?

(二)研究对象

本次实验的参与者选自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中学高三级学生,共有32名被试,其中男生18名,女生14名,平均年龄为17岁,学习背景无明显差异,均为在中国连续接受义务教育的高中生,无出国久居经历。

(三)研究材料

本研究将采用诱发性“看图写作”的方式,利用Frog,Where Are You?(《青蛙,你在哪里?》)收集英汉自我运动类事件的语料。研究材料选用的经典运动事件研究材料是美国Mayer (1969)的无字故事书,整本故事书共有24页,内容的大意为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宠物狗寻找小青蛙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大量的运动事件,常在国内外被用做运动事件研究材料。

  正式实验前,随机挑选了3名学生(非被试人员)参与模拟测试,试做结束后由实验者逐一检查并总结实验需注意的事项。实验证明该材料适用于研究高中生的运动事件产出情况。学生在动词使用产出上的差异将证实学生群体在叙事过程中具有“即时思维假说”能力,继而提高运动事件概念形式表征准确性。

(四)研究过程

该实验统一在自习教室中进行,以“看图写作”的方式进行,32名被试按照随机分配的编号就坐。为了避免实验的练习效应(Practice Effect)效应带来不必要的误差,分两个时间段开展,第一阶段是先收集英文版运动事件;两周后再收集中文版运动事件实验材料。

  实验前,被试会收到一份完全一致的的实验材料《青蛙,你在哪里》;实验者详细对被试解释实验材料的使用方法,要求被试先浏览一遍整本实验材料,理清写作的逻辑思路,旨在探索“这本故事书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最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地描述出来,字数不少于600字。

(五)数据收集

实验数据由本人分类整理,根据根据Berm an & Slobin(2004)和Chen(2007)推荐的方法以及先前实验研究的动词分类参考表,本人对实验数据认真核对两遍之后,将文本进行分句划分,筛选出符合运动事件特点的分句,最后整理输入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与整理,我们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存在差异,但有较高相同点,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原因。从先前研究(刘雪卉,2019)中可证,汉语本族语和英语本族语者在运动事件表达中使用句型主要如例1和例2所示:例1中a、b、c是汉语本族语产出的词汇化模式,核心图式是路径动词;例2中a、b、c是英语本族语产出的词汇化模式,核心图式是方式动词。

  例1.路径动词显著:

  a.头怎么也出[P]不来[P] [2]了。

  b.一只地鼠从[Pre ]洞里[G]出[P]来[P] [2]

  c.出[P]来[P] [2]一只猫头鹰。

  例2.方式动词显著:

  a.The dog tried to wiggle [M] his head out [PP] of [Pre] the jar [G] [5].

  b.A groundhog sprung [M] out [PP] [5].

  c.The owl flew [M] out [PP] [5].

  例3.正向迁移:

  b.从[Pre]洞里[G]出[P]来[P] [9]一只土拨鼠。

  A groundhog came [P] out [PP] of [Pre] the cave [G][2].

  c.从[Pre]里面[G]出[P]来[P] [9]一只猫头鹰。

  From [Pre] inside [G] came [P] out [PP] [2] an owl.

  例4.反向迁移:

  a.The dog could not pull [M] it out[PP] [5].

  狗头拔[M]不出[P]来[P] [6]了。

  实验收集的语料发现被试产出的语料具有例3和例4的句型特征,我们可以证实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运动事件表达中发生了正向迁移和反向迁移。从 表1可以看出,实验受试者的[P+PP]和[M+PP]的词汇化结构使用率F[P+PP]=29.35%、F[M+PP]=24.42%最高,F[P+PP]=29.35%甚至高于F[M+PP]=24.42%。运用SPSS对这两项频次进行非参数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受试者的F[P+PP]和F[M+PP]结构的使用不存在显著性(Psig=0.157>0.05),这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发生较明显的正向迁移,汉语对英语的影响较显著,致使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动词选择上偏向于路径结构。另外,英语学习者的Fv-语言结构(5%+9.13%+16.64%)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Fs-语言结构(16.64%+38.14%+11.78%)的使用频率,表明英语学习者的汉语方式动词使用倾向性较强,运用SPSS对这两项内容进行非参数卡方检验,得到Psig=0.000<0.05,说明英语学习者的v-语言结构和s-语言结构的使用数量存在及其显著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语学习对汉语表达存在反向迁移作用。

五、结语

本研究采用“青蛙,你在哪里”无字故事书获取实验语料,基于slobin的“及时思维假说”理论,重点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汉运动事件中运动动词、运动句型结构等表征特点,以求能够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提供习得建议。实验证明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运动事件学习中发生了概念迁移作用,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汉英运动事件中会使用较丰富的运动动词,汉英运动动词使用频次均较高;(2)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情况直接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显著影响,使其发生正向迁移,反过来说,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原本纯粹的汉语表达。

  基于“即时思维假说”理论,本研究认为汉语母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表现出一语对二语的正向迁移作用,同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情况也会作用于原本母语的习惯性表达,即发生二语对一语的反向迁移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中国高中英语教师在学生英语学习的黄金期时间内应当强调汉语英语与汉语在运动事件表达中存在的差异,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听、说、读、写篇章练习中格外留意相关差异,使得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也能趋向于地道。

  

  表1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