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青年一代新的使命和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简称“三有”),为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新时代要求,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高校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有课堂育人的理论教学,又有实践育人的能力锻炼;既有科研育人的探索创新,又有组织育人的提升历练;既有校园环境的氛围熏陶,又有网络资源的信息传播。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这六个维度的资源建设,而在新时代大学生“三有”素质培养中,要发挥好这些资源的整体功能,关键是有效整合、突出重点。课堂育人重点关注“有理想”,实践育人、科研育人重点关注“有本领”,组织育人重点关注“有担当”,环境育人和网络育人分别从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两个维度,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和组织育人提供重要的手段保障,从而搭建起六维一体的“三有”素质培养平台,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创新(图 1)。

图1 多维一体的“三有”素质培养平台
二、课堂育人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渠道
在“三有”素质培养中,思政课堂始终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吉林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大学生人生观与理想信念调查问卷》显示,当被问及“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没有必要”时,93.41%的大学生表示“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大有裨益”。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更好地说服人,让新时代大学生更欣然地接受,不断与时俱进、寻求突破创新是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既指明了思政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方向,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新模式,寻求各学科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关性,把“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融会贯通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形成大思政的高校教育格局。内的第二课堂,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都给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使他们的角色意识、岗位意识、职业意识得到初步确立,职业形象、职业行为、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素质得到全面锻炼。近几年,一些高校还探索了志愿者工作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如吉林外国语大学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统筹兼顾,编写了《学生社会实践大纲》,对大学四年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科学划分:一年级开展人格品质实践;二年级开展社会调查实践;三年级开展专业实践;四年级开展就业创业实践。这种模式较好的契合了大学生学科专业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共同提升的现实需要,搭建起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对接社会、书本结合时代的实践育人平台。四、科研育人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生成的重要手段
三、实践育人是形成大学生岗位能力的必要环节
“三有”素质培养,实践环节必不可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实践资源,从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印发)中指出,要“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高校发挥科研育人功能,重点是为大学生广泛参与科研、锻炼创新思维提供机会。一方面,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设立大学生专项科研项目基金、联合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关、优化大学生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等途径,营造出科研育人的良好环境,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搭建平台。另一方面,更要主动带领大学生投身于科研活动之中,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实战比赛,吸收大学生科研骨干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带领指导大学生直接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等。通过科研实践,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塑造,培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科研作风,塑造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确立严谨求实、尊重规律的学术导向。
五、组织育人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可靠保证
高校党团组织是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的沃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组织育人功能,通常采取大众与精英两个层面的结合。大众层面主要是落实好党团组织的各项制度、加强党团知识教育和组织好各类社团活动,把工作覆盖到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每一名普通青年团员;精英层面主要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重点关注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优秀青年群体的成长进步。在“三有”素质培养中,组织育人可以突出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落实组织制度,培养大学生遵章守纪意识和奉公守法观念;二是开展组织生活,引导大学生党团员认同自身政治身份,履行好党团员义务,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三是提供锻炼岗位,通过日常工作磨练和大项活动锤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四是组织体育活动,通过体育类社团和全民健身活动等,形成大学生日常参与体育锻炼、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增强体质的良好氛围。六、环境育人是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的有益沃土
一位校长说:“我要使校园里的每一堵墙,每一块草地乃至每一株花木都会‘说话’,使他们营造出一种能够产生教育作用的‘氛围’,发挥教育的作用。”[2]校园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更是凝聚了方方面面的文化因素,通过校风校训文化、学科专业文化、行为养成文化等,给予大学生全时空、多角度的熏陶培养。在“三有”素质培养的大背景下,校园文化环境应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如在校园的展览窗口、路灯牌、墙体喷绘的核心位置,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广播增加时政新闻内容,密切关注和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内容;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突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民族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等时代主题。七、网络育人是提高大学生信息驾驭能力的技术保障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广泛普及,大数据日渐流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即面临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网络传播途径,包括培养网络教师团队、研发网络教学平台、发布网络思政信息、开展网络教育活动等,取得了很多实效。但也普遍面临着“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控危机凸显”[3]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大学生能否更快地成长成熟起来,真正成为网络空间的主人。那么,在“三有”素质培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育人,就不仅仅是建立一些网站、发布一些信息、组织一些活动,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激发大学生自觉能动的网络主体意识上,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滋养,使他们能够科学理性地判别使用网络信息,克服网络世界对人的异化,成长为利用网络、改造网络和引领网络的新时代青年主体。总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展望“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眼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要求,有效整合各个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逐步形成课堂育人主渠道、实践活动有机会、参与科研能创新、党团组织有岗位、校园环境好氛围、网络空间来引领的生动局面,构建起多维一体的“三有”素质培养平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青年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以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4]这一根本问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