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059.4万名,较去年上升1.2%。从党员学历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4493.7万名,较去年上升3.8%;从党员职业上看,学生党员180.5万名,较去年上升1.0%。面对逐年扩增的学生党员队伍,开展当代大学生党员评价机制研究十分迫切。二、开展大学生党员评价的必要性
(一)时代要求
党员质量随时代发展变化。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员质量工作,十八大以来,部署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十九大提出从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角度加强党员教育,严肃不合格党员的组织处置工作。由此可见,新时代需要高质量党员队伍,党的事业要求高质量党员承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依托高质量党员实现。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党员队伍每年新增人数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比重持续上升,学生党员比重持续上升。因此,开展大学生党员评价研究,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是历史进步的必经之路。(二)党性要求
党员质量的本源在党性。评价党员的根本准则即为《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即为党性所在。根据党性所指,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是领导核心,是代表。从党中央到各支部,无一不深入贯彻落实党员发展与培养工作,定期、不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汇报交流与共同研讨。然而,对于度过考察期的党员,切实的评价却显得寥寥可数。因此,从教育的金字塔上层抓起,从社会性质相对单纯的身份入手,对照党性开展大学生党员评价研究,更有利于推动党员质量提高,更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带动作用。(三)身份要求
党员质量问题离不开教育思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党的教育方针。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引导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关乎民族的生存命脉。大学生党员作为更加遵纪守法、更加积极向上、更加德艺双馨的代表,是党更进一步发展的力量源泉。开展大学生党员评价研究,是充分重视大学生党员特殊身份的表现,是深入挖掘大学生党员重要作用的体现。三、实施大学生党员评价的原则
(一)核心要义:党性要求
党性要求是实施大学生党员评价的核心要义。评价大学生党员要紧紧围绕党性要求。首先,评价大学生党员首要指标应为是否领先起到带头作用。具体来看,党是工人阶级、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那么,这就表明了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站位要鲜明,要站在国家、人民、民族的立场上,先进地、领先地带头拼搏向前。其次,当代评价大学生党员的关键指标是是否真正认同并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实践探索和检验的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只有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序进行。再者,评价大学生党员的重要指标是是否有真本领贡献新时代。唯有真学实干,才能掌握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的发展方向与前进动力,才能够真正成为人民的代表。(二)基本路径: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实施大学生党员评价的基本路径。从哲学上讲,“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求”指探求探索,“是”指规律性,“实事求是”即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探求事物本源,寻找内部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当代大学生思维转动敏捷,观念意识新颖,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强烈渴望实现人生价值。评价大学生党员,要尊重当代大学生特质,从大学生特殊身份出发,对标党性要求,按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制定评价机制,实事求是的构建评价体系,实事求是的推进评价工作。大学生党员,应明确区别去其他职业党员,应更加注重学习带动作用与思想传播作用,充分挖掘身份的特殊性。(三)实施保障:容错机制
容错机制是实施大学生党员评价的有力保障。容错机制,是在一定条件范围内,允许或包容错误的存在与发生。评价大学生党员,目前尚未成熟,还在学术讨论与实践探索阶段,每一种观点都值得思考,任何一种研究都不应该被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要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术讨论对于评价大学生党员研究的偏差。同样地,对于评价大学生党员行为本身,也要坚持容错机制。在不违背党性要求大方向的前提下,允许大学生党员出现一定的错误,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自我批评与自觉改正。评价大学生党员要坚持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实效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符合党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不出现或少出现“一票否决”情况,激励大学生党员更好的发展、更敢于表现自己。四、构建大学生党员评价的机制
(一)实施机构
根据2018年10月28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十一条规定,党支部党员大会是党支部的议事决策机构。因此,大学生党员评价工作的实施机构应为学生党支部党员大会。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学生支部大会对大学生党员作出最终的评价意见前,应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力求客观、全面、科学。大学生在校培养是双线模式,即自上而下的教育与自下而上的学习同步进行。因此,评价大学生党员,应围绕学生成长与发展轨迹,构建学生群众代表、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学生管理归口部门、党支部委员会四级评价网,强调评价主体要公平公正的评价评价客体,以实现学生支部大会充分了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的目标,最终做出科学公开的评价意见。(二)评价内容
围绕党性要求,关注大学生党员特殊身份,当代大学生党员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第一,先锋队作用。大学生党员是否对于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用,是否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明确的党员身份意识。第二,生力军作用。大学生党员是否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是否拥有并保持纯洁的入党初心、严明纪律观念与规矩意识、强烈是责任感与事业心。第三,代表作用。大学生党员是否是引领周边同学向上向好发展的旗帜,是否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稳定向好的学业成绩、积极多彩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对于“不完美”“有过错”的大学生党员,根据过错情节严重情况与改正情况,应给予同等公平考量,不因为个别的“不完美”而全面否定某一大学生党员,给予大学生党员自我认可、自我提升的空间。(三)监督反馈
直属党委监督学生支部大会对大学生党员的评价结果、学校师生反馈评价意见。当代大学生党员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而非评价结果本身,因此,对于评价结果的监督反馈才是完成大学生党员评价工作的最后一环。借助直属党委的强制力和权威性,通过监督与检查方式保证大学生党员评价的公正性;依托学校师生的相关性与舆论性,通过反馈与参与方式实现大学生党员评价的公开性。通过大学生党员评价工作,激励其在学习、生活和实践等方面及时发现自身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监督与反馈形成的良好外部环境,内外协调,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大学生党员是新时代建设的后备军,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生力军。开展大学生党员评价机制研究,探索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党的建设与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