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海南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188
■杨思思/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前言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三农”问题:“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总书记说道“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为我们指明了“三农”问题解决的方向。海南响应国家决策,实施《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针对海南乡村发展状况,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任务,向农村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一步。为 2020 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提供初步的保障。目前针对海南发展的现状,提出下列举措。

二、凸显农民群体的发展,发展农业生产

刺激乡村内生力的增长离不开农民的参与,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中来,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就要激发农民的主动性,要让农民有持续性的经营,获得连续性的收入,就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投入,才不会制约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增加农民的获得感。所以,政府要激发乡村活力,就要保障农民对农业的持续性的投入,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已经帮助一部分困难农民解决在农业生产上遇到的困难,从长远考虑,为解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必须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难度,不至于出现农民主动性受挫,外出务工,荒废土地的情况,才能够发展农业生产,激发乡村活力。

  还要推动农民创造良好的乡村生活环境。农民外出去城镇务工,不仅因为丰厚的报酬,还有好的生活环境,以满足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政府要重视对乡村生活的重构,这不仅关系到现乡村生活的舒适度,还关系到世世代代的幸福生活,这是实行乡村振兴对乡村生活重构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人”的意义。

三、充分开发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小镇

建设特色产业小镇,一方面需要改变城乡关系,摆脱乡村对城市的单方面的依赖,在尊重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乡村发掘自身的特色,依托特有资源,同时发展经济,发展乡村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掘乡村资源,激发乡村活力,实现乡村的振兴的同时,也在将乡村的发展回馈于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特色产业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其最为显著的作用是,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小镇,可将一、二、三产业串联起来,联动发展,凝聚资源,同时能够带动周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人口就业,实现城乡产业融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的协同发展。

  要使特色产业小镇能够辐射到周边乡村的发展,就要保留和利用海南乡村现有的农业、旅游和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吸纳外来资本和技术,以农民为发展主体,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小镇,如三亚兰花风情小镇、琼海博鳌小镇和文昌会文佛珠小镇等,都以各自的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目前,海南斥资已超200 亿,打造100 个特色风情小镇的建设。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于通过发掘“特色”发展产业,通过“风情”彰显小镇魅力,要探讨产业小镇是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扬长避短,激发乡村活力,实现振兴。以海口市石山镇火山小镇为例,当地考察发现,石斛能够在石头上生长,石山具备石斛的成长条件,发展石斛也弥补缺水缺土的劣势,在政府的带动下,引入资本,发展生产,村民以土地租金入股,公司出资金、种苗、技术等,建成石斛基地,以石斛出名后,还通过种植其他名贵树木,扩大产业收入,稳固了农民和企业共同致富之路,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村民的可持续性收入的同时,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以火山观光为地方旅游名片,增大地方名声,特色产品也在吸引游客观光的目光,增加对石斛、黑山羊和荔枝的宣传,为迎合市场的需求,特色产品销量的增加,带动互联网的营销之路的发展,最后打造互联网农业小镇。因此,石山镇利用了良好的环境资源,海口市石山镇火山小镇是生态、产业和民生的统合,在相互影响下获得经济的循环发展,医疗、教育和特色餐饮业业随之而起,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从而发掘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四、传承乡土文化,以“文”化乡村

乡村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生活风貌虽有所改善,然而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相对于物质文化总是提升的很慢。一方面是落后文化在乡村的根深蒂固,没有剔除落后风俗,村民仍然受到落后思想的影响;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乡村远离城市,较易形成安逸享受之风,也没有文化娱乐生活辅以娱乐,部分闲散的劳动力,便聚众小赌,玩棋牌,影响乡村风气; 另一方面是没有实现乡土文化的振兴,没有达到以“文”化乡村的目的,不利于丰富乡村生活,也难以形成乡风文明。按照对乡村的乡风文明的要求,通过以下途径,达到以“文”化乡村的目的。

  一要着重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经历岁月的洗涤和检验,是中华民族之精神的体现,是乡民的精神支柱,重视对海南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乡村因乡土文化焕发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有重构乡村生活的作用,使村民摆脱落后文化的影响,使乡村成为村民生活家园同时,业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维系之地。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体现在对物质文化的抢修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上。在海南,重视对黎、苗、回村落、农业遗迹和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的抢修和保存。支持黎、苗、回民族文化、民间风俗节日和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加大对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对乡土文化的恢复具有重大意义,意义在于使乡风文明成为可能。还可以通过实施“文物+旅游”的规划,能够充分地弘扬乡土优秀历史文化,有效发挥文化振兴的作用。在乡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这两对关系。乡土文化的魅力在于这两对关系的把握,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可相互折损,应充分认识到乡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可以与落后文化划等号。

  二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针对落后文化影响村民的思想和乡风的现象,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建立多个专项志愿服务工作队,整合人力、物力资源,通过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宣传教育,破除不良风俗的影响,引导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消除乡土文化视为“落后的”、“封建的”等的偏见,促进乡土文化自觉。有利于重塑乡土文化。此外,根据群众需求,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力度,使村民不只有棋牌类游戏可以娱乐生活,通过小型图书室的建设、文化汇演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和举办文化知识竞赛,鼓励村民做文化传承人,创作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以丰富村民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净化风气。

  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净化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土文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借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乡土文化的精神价值,重塑乡土文化,洗涤村民的心灵,丰富乡村多元文化的同时,净化乡村环境,渐渐弱化村民受到落后文化的声音,可以引导村民重视家风建设,国家政策宣传教育,彰显家国情怀,让村民感受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重视对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挖掘农村传统教育资源,增加村民能对乡村生活的满意度,强化村民对乡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继续推进乡村的各项建设,达到以“文”化村的目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