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4203
■王 正/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逐渐朝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中数字化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数字存储技术、数字展示技术以及数字采集技术的利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现、转换以及复原等,这对于我国了解历史情况而言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将针对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相应内容进行阐述。

一、数字记忆基本概述

记忆浪潮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记忆浪潮使得学术界对于有关记忆内容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与增多,同时也促使实践界能够加强对记忆项目的研究与探索。记忆实践通过多年的发展与进步,已经形成较为独特的模式。通过对记忆实践发展路程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明确数字技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数字技术,在实现记忆实践的更好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促进记忆实践的转型与进步,这也是记忆实践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记忆实践中,能够重视数字资源,这也使得记忆实践能够从传统技术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促使记忆实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这也说明人类可以通过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在虚拟空间中建造出一个更加安全且聚合的记忆宫殿。虽然数字化记忆不能对实体性记忆载体进行完全取代,但是,数字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人类共同记忆的丢失。所以,数字记忆也由此产生。数字记忆想要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实现对记忆资源的数字化重组与再现。数字记忆的产生,能够促进人文、艺术以及科学的协同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将社会记忆进行捕捉、记录以及保存等。所以,可以将数字记忆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可以达到良好应用效果。

二、数字记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数字记忆其自身就是数字技术与社会记忆的有机结合,两者之间碰撞出的火花。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数字记忆的边界与功能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与完善,实现文化记忆在不同空间中的相互融合与对话。文化遗产是我国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文化记忆。因此,为使得文化遗产能够将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发挥,促使我国社会的进步,可以将数字记忆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数字记忆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论方法。如果从对象角度进行分析,那么数字记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创新打下良好基础。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在促进我国更好发展中,将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就要实现形态创新。数字记忆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式,这样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资源进行有效处理。该种形态的创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传承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并且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三、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一)加强对非遗档案化的保护

在联合国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项目影响之下,促使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化部门,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开始结合联合国相关标准以及规定,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相应的普查、收集以及保护工作等。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档案化的保护与传承理念逐渐发展起来。档案化保护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文字方式、录音方式或者摄影方式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固化,同时将其转化成为档案资源,加强对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该种保护与传承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续研究工作、保真工作以及复原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并且提供有效依据。档案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不受时空范围的限制与影响,成为社会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唤醒与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方式,已经逐渐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通过创建资源库的方式,使得保护工作与传承工作能够更好进行。从目前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已经初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比如,广东省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等。

  档案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构建出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这对于我国各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流程的构建,以及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实际的工作中可以看出,虽然档案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式,已经受到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的采纳与应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转化过程中,能够达到一定的保护与传承效果。但再为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将其背景或者内容全部呈现。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自身的原滋原味。因此,在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需要对档案化的保护与传承理念进行完善。

(二)加强对非遗活态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社会寄存主要是人,所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在较为特别的民族或者历史中。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在“人相习、代相传”的生活当中,被人们遵守与参照,在这一过程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生活就是文化的本质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果脱离人民群众,那么无法更好实现与传承。基于此,可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与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不同的方式:

  第一,将活态化理念融入贯穿在文化行业中,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此同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其中。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挖掘与分析。这样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更多的内涵与理念,使得当代年轻人能够转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从而促使年轻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将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

  第二,在教育体系中融入活态化理念,也就是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融入到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同时学生与人才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以,要保证学生能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可以在学校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再如,在内蒙古地区可以将阿拉善岩刻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内蒙古地区的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了解。在各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正确认识与了解,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

  第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与保护理念,融入到我国的经济产业中。比如,可以在旅游产业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的需求,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将阿拉善地区的萨吾尔登舞和查玛舞,融入到相应的节日当中。将人们多熟悉的文化活动与非遗项目进行有机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记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要加强对数字记忆的利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与数字化保护传承,同时促使社会中的人民群众可以参与到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将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促使人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正确认识,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