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就业形势严峻
据2018 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从近 5 年的毕业生规模看,广东省实际参加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保持不断上升的态势,规模逐年扩大,从 2014 年的 45.95 万增加到 2018 年的 54.26 万,平均每年约增长 4%。2019 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预计有 57.21 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和外省来粤求职毕业生,就业总量巨大,形势依然严峻。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提高效益,各企事业单位都采取着减员增效,开源节流,精简机构的做法,导致接收大学毕业生数量有限,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二)就业期望值过高,心理压力大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其往往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抱着“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想法,他们会更期待找份高薪水、待遇好、环境好的工作改变家庭困境,但大多数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待遇低于学生预期,会形成心理落差。其次,部分贫困生还肩负着偿还助学贷款的经济压力,容易导致焦虑、逃避等心理问题,会诱发出各种不良心态,多重压力会给部分贫困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难以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三)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缺乏社会资源
高校贫困生由于其家庭经济较差,其教育资源也相对比较匮乏,而在大学期间,由于经济和心理等因素影响,贫困生为了证明自己,更是看重成绩和分数,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课余时间更多花在参加的勤工俭学上,但是勤工助学岗位往往是重复性强、耗时间的简单体力劳动,综合能力并未得到明显锻炼,这种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会导致综合素质的欠缺,未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用人机制不够健全,贫困生出身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可依靠的社会关系也极少,只能靠自身的努力,这就导致其从社会资源方面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贫困生在就业指导中的必要性
(一)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来看,积极的心理素质对高校贫困生就业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其作为非智力因素,是个体事业发展和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择业过程中,面对来家庭、社会的各种压力下,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关键。贫困生只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才能逐步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起来,不怕挫折,充满斗志,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二)帮助贫困生客观自我定位,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来看,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是帮助贫困生以理性的态度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更好地把命运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面对已成定局的昨天,贫困生应该客观地认识自我,坚定理想信念,切忌自怨自艾,扬长避短,查漏补缺,加强自我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水平。总之,高校在贫困生职业指导中应该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在注重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教育的过程中适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深入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这有利于帮助贫困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正确的择业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现实,始终充满激情,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努力奋斗。[1]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就业指导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就业观教育高校需要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科学地从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结构等角度进行改革,对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校的层次机构、专业设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适时地与社会的需求相挂钩,与市场相挂钩。[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由此看来,高校应该要合理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从开学到毕业每个不同阶段应该需要有具体且符合现实需要的学习和实践计划,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全过程中,把贫困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与工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强化就业观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帮助贫困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这对改善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
2、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形式多样化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普遍由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老师和辅导员负责,这两类老师多为身兼数职,事务性工作繁琐,对就业指导专业化恐怕是三头两绪。其次,老师长期处于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中,多数老师职场经验较单一,教学内容与社会高速发展相比会滞后的,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
结合以上问题,高校应当建立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培养出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针对贫困生这一群体,应该要充分调研,结合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其次,就业指导工作应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多分享正面的案例,课堂上加入模拟面试等实践性教学,邀请往届毕业生、企业负责人等到课堂分享求职和职场生存经验,使就业指导更加的多样化。
3、重视贫困生就业指导,拓宽贫困生就业渠道
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特别重视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专门为贫困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其设计行之有效的就业生涯规划,还应该做好贫困生求职补贴发放、政府就业政策宣传工作,确保贫困生权益尽可能得到最好的落实。其次,高校应该发挥其优势,与政府就业部门、社会用人单位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帮助贫困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多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引导贫困生为贫困生充分拓宽就业渠道,
(二)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在全方面掌握和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就业心理辅导, 全面把握大学生就业心理发展规律, 与时俱进,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心理指导相结合, 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突出就业心理指导时效性, 从日常做起, 用爱心搭建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桥梁, 用责任和创新意识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心理问题, 设计更适合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贫困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构建个体的幸福生活。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的养成也是成功就业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该加强贫困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个性化心理咨询或者团体辅导,在贫困生职业指导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帮助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摆脱自卑、自负的不良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