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人类是非常出色的语言学习者,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在他们的一生中掌握好几种语言。据统计世界上的人口中至少有一半的人是多语言习得者。 我们大多数人都见过可以轻易的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人。或者是一些孩子,他们可以使用一种语言和他们的母亲交流,使用另一种语言和他们的父亲交流,有的还可以使用第三种语言和幼儿园的老师进行交流。毫无疑问,多种语言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成就。在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中,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只使用一种民族语言,也有一些同时或者兼用汉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把英语作为第三种语言学习,因此也就形成了三语学习者,本文主要分析和讨论藏蒙两个民族的大学生三种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英语的习得对于大多数藏蒙民族的学生来说是第三语习得(L3),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民族语和汉语的影响。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始于1960年,很多语言学家对二语(L2)广义的定义为母语学习(L1)之后的其他语言习得,又称之为目标语,包括L3、L4……Ln。据说新西兰的哈罗德·威廉姆斯一生掌握了58种语言;苏格兰的德里克海宁,他在1990年应为精通22种语言赢得了欧洲的多语种比赛;还有在联合国工作的是亚历山大·施瓦茨,从1962年到1986年,共翻译了31种语言。有关二语的习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正规学习,即学习环境为学校教室,比如中国的学生在大学学习时坐在教室里选修法语课;第二种是非正规学习,即学习环境多为自然环境,例f如一个中国学生移民到美国,通过每日和当地居民交流及日常活动自然的学习英语;第三种是混合式学习,即第二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两种方式实现的。
对 于 L1,Muriel Saville-Troike(2008)指出:L1、本国语言、母语和主要语言大致上又被称作是同义词组术语,几个术语之间很难有清楚的区分,其中母语除了是自幼习得和使用的语言,还必须是本民族认定的民族语。Mehler (1988)指出第一语言习得(L1)开始于很早的阶段,母语使用者能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较快的习得音段及超音段音位特征。众多语言学家认为L1是儿童在三岁之前习得的语言,并在使用同种语言的人群中成长。在幼年时期如果同时习得超过一种的语言称之同时多语言(Simultaneous multilingualism),区分于连续多语言(sequential multilingualism),即 母 语习得之后的其他语言学习。如果同时习得的语言有两种,可以称之为双语(bilingualism),同时习得三种语言称之为三语(trilingual)。
二、藏蒙族学生的三语习得现状
三语习得(Jessner,1995)指的是除了母语和已经掌握的第二语言之外,正在学习的语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其中藏族、蒙古族两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是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特征,少数民族学生三语的习得受到国家语言政策、语言接触、地域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除了民族语外,汉语和英语的习得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根据Jessner提出的三语习得概念,藏蒙三个民族的三语习得中L1为民族语,L2都是汉语,L3为英语。一般少数民族的学生分为民考民、双语班和民考汉三类,三类之间L2和L3的学习不尽相同。其中民考民的学生中小学前不开设英语课;双语班的中小学学生使用汉语和民族语授课,英语学习起始时间不同,有从小学学习的,也有从中学学习的;而民考汉的学生高考时和汉族学生使用同样的试卷,L2和L3的学习情况较前两者好。
藏语语言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包括西藏、青海、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四川和云南的藏族自治州。藏语包括三大方言即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中又分若干次方言,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草原的农区和牧区。牧区的人民过着游牧的生活,与外界接触不多,孩子的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只有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才会送到县城或州上,才开始二语汉语的学习,汉语学习起步晚,起点低,汉语的学习只限于课堂,课堂之外没有语言环境,且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实施放任自流。而有一部分人口是居住在城镇或民族杂居地区,同时受到藏族和汉族两种文化的影响,孩子除了民族语外,汉语的掌握也相对较好,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汉语的学习。
中国蒙古语的使用者主要在蒙古族聚居区,主要由内蒙古方言、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和卫拉特方言构成,是典型的阿尔泰语系。在内蒙古自治区,学校分为蒙语学校、蒙汉双语学校和汉语学校。内蒙古地区实行的是蒙汉双语教学,根据《蒙古族语言蒙汉双语教育状况考察的调研报告》,在蒙语授课的中学生中,熟练掌握汉语的占96%,在汉语授课的中学生中,熟练掌握蒙语的只有6%。事实上,在内蒙市、周,也居住着很多汉族人,很多蒙古族孩子从小就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汉语,入学后,很多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浓厚,特备是受到汉语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学生普遍会使用汉语交流。因此很多蒙语授课的学生汉语也掌握很好,而汉语授课的学生蒙语却掌握较差。对于英语的学习,大部分的中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英语的学习主要来自课堂,并需要借助蒙古语和汉语,蒙语授课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汉语授课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达不到课程目标要求。
少数民族学生相对于汉语学习,英语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虽然我国从1999年实施小学开设英语课,但是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英语的教育出现滞后、落后、效率低等问题,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一些乡村、牧区小学英语的教育环境比较差,有的因为缺乏师资、投入少等原因甚至没有开设英语课,而一些县城的中小学也会受到师资水平不高、学校和家长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学生英语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藏蒙族的大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不高,英语学习的程度差别比较大,有的甚至在大学入学后还是零基础,大学入学后需从字母开始学。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少数民族县、市、州,学生们除了在学校学习英语,当地也会有一些英语培训机构,英语的学习也开始受到重视。
三、结语
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二语和三语的教育形态,这为我们开展三语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研究藏蒙族学生多语习得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人类学习多语的能力,掌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藏蒙族学生三种语言习得的规律及存在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二语言和第三语言教育,并从科学的角度找到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和英语的正确方法。目前有关少数民族三语习得的研究比较少,我们对少数民族三语习得的认识也是部分的、不完整的,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研究不够,缺少实证。而有关母语又是如何及在什么条件下影响二语和三语的习得,两种非母语语言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篇文章仅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藏蒙学生三语习得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关少语学生二语和三语习得的研究还应涉及到语音、语法、句法、表面结构、写作技巧、词汇学习及语用能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