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作为男性权力的附属品而存在。纵观数千年来,真正登上权力颠峰的女性凤毛麟角。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女性最高权力者莫过于武则天和慈禧,掠过一千年的光阴,她们身上竟存在着如此之多耐人寻味的相似,同时也有数不清的微妙差别。不着一字的无字碑,颐和园中的不系舟,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发出了强烈的共鸣。
一、武则天与慈禧的共同之处
(一)具有阴谋家特有的政治素质和高超手腕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男权社会,女性受到种种严格的约束,极少有参政的机会,而武则天与慈禧在千余年积淀的封建制度的历史重压下,不仅参政了,而且都统治了中国几达半个世纪。这不仅要具有进入男权中心的勇气和魄力,还要具备阴谋家特有的政治素质和高超手腕——阴狠果决,善于利用和制造一切机会打击敌人,使自己走向权力颠峰。武则天与慈禧都惯于使用“卸磨杀驴”的手法。武则天在建立武周之前,重用酷吏,目的是打击“皇室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她的周朝刚一建立,立刻把以前重用的像周兴、索元礼等残害忠良和百姓的酷吏弃置不用。同时,把以前私心敬慕而不得不放逐的贤良召回朝廷,给予重用。这些说明武则天知人善任,或用一恶汉,或用一忠良,全因事而定。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排挤东后之后,专职国政,在这个过程中恭亲王弈訢起了重要作用。慈禧正是借助了弈訢之力,维系内外,挽扶危局,使清政府渡过难关,实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农民斗争的压力相对减少,慈禧和弈訢的矛盾便公开化了,慈禧便开始对其施加一系列的惩戒和折辱。至1884年,慈禧自觉可以独断,无需扶助,就一脚踢开了弈訢。
(二)对权力的占有欲极强
武则天与慈禧始终执持权柄,进行强有力的专制统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其人生的中心,甚至是其生命。武则天能立为皇后,起关键作用的是唐高宗“排群议而立”。这使武则天清醒地认识到君权的强大,母仪天下的皇后实在算不得什么,一纸诏书便可立废她去步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后尘。所以武则天小心翼翼地逐步接近权力中心,终于由皇后而“天后”,为自己赢得了决策大权。慈禧也同样视权力为全部,二度垂帘正是其个人的权力欲望所致。慈禧所以发动戊戌政变,主要原因不在于政见之争,而是权力之争。王照在《方家园杂咏二十首并记事》中就曾评价说“戊戌之变,外人皆认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只看权力,绝无政见,纯为家务。”
二、武则天与慈禧的不同之处
(一)政绩不同
慈禧在争权夺势方面,机谋难测,阴狠果决,在与政敌的角逐中几无对手,胜过强悍男子;而在治国经略方面,却毫无见识可言,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在这方面仍是一个无知妇人。她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但决不是一个政治家。武则天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深知要想保住权力,就必须保持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她曾向高宗提出治国之道,称为十二条意见。她还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科举制,大力加强监察机构。她的这些措施与改革,使唐朝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为形成唐朝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武则天个人生活腐化,酷吏横行,种种劣政与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时的情况类似,却没有按照一般规律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战乱、亡国,而是一派太平盛世景象的原因。
(二)用人不同
武则天用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狄仁杰、魏元忠这样的股肱之臣,也有许敬宗、李义府这样的无耻之徒;既有徐有功、杜由俭这样的贤良之臣,也有周兴、来俊臣等心理变态之辈;既有大批通过科举选拔的官员,也有不少像薛怀义、二张之类的政治垃圾。从待人手段上看,武则天的残酷,在做太宗才人时的那次驯马时就展露出来了。驭马之术就是她以后的驭臣之术和为人之道,所以武则天把王皇后、萧淑妃制成“人彘”,实行臭名昭著的酷吏政治,不过是驯马思想在现实中的实践而已。与武则天不同,慈禧用人谨慎、规范,她重用的一批汉族大员,比如曾国藩、左宗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等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进士出身。在她任命的军机大臣中,除满人外,有24名汉人与1名蒙古人,其中只有曹毓英、廖寿恒是贡生出身,左宗棠是举人出身,其余22人全是进士出身。即使是贡生、举人在清代也属于入仕的正途。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对其主要政敌——顾命八大臣,除了将为首的肃顺、载垣、端华杀死外,其余五个大臣不过革职了事。对于威胁自己统治地位或不太听话的官员,慈禧也不像武则天那样赶尽杀绝。如山东巡抚丁宝桢,杀了违制出京的慈禧宠臣安得海,由于丁宝桢德能兼备,慈禧并未采取报复措施。总之,与武则天相比,慈禧的血腥气并不太浓。
三、武则天与慈禧不同之处的原因
武则天与慈禧地位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首先是两人的出身及经历不同。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镬早年是个木材商,致富后,不满足于自己只富不贵的社会地位,就投奔了李渊,封为应国公。尽管如此,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庶之别,象武士镬这样由一介商人既为当朝显宦者,仍然被人看不起。武则天在一般人眼中,不过是个政治暴发户的女儿。她的出身以及曾经侍奉先王的经历,使她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不断地受到攻击和中伤。她从媚娘到皇帝,极有耐心、极其艰辛地奋斗三十多年。这样坎坷的经历,使武则天将自卑感转化为强烈的权力欲和报复心理,这是她重用酷吏的心理基础。
慈禧的政治道路要比武则天平坦得多。她出身在一个世代为官的旗人家庭,祖上三代都是四、五品的中层官员。慈禧在宫中经历,比武则天更平坦,她在咸丰二年被选中秀女入宫,同时封为兰贵人,两年后晋升为懿嫔,咸丰六年生下同治帝载淳后,立即晋为妃,一年后又封为贵妃,可谓春风得意。在其政治生涯中,从来没有因为出身和经历而受政敌攻击,所以慈禧的心态比武则天要正常平和得多。
第二个原因是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武则天与慈禧生活的唐初与清末是历史上十分典型的“治世”与“末世”。武则天时期,国内矛盾较为缓和,没有发生过大的人民反抗斗争。从外部环境看,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较为协调,有一个“胡越一家,自古未有”的友好局面,基本上没有外患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允许武则天在一定程度上纵情任性,颐指妄为。因此,也就可以理解武则天为何可以全力以赴地对付她的政敌,可以不择手段地打击异己,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实施一些较有成效的政治举措及改革。
慈禧处在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义和团、天地会……每一次大规模的反抗浪潮都足以给千疮百孔的清廷破船带来灭顶之灾。在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坚船利炮向清王朝频频攻击,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接踵而来。这样的危局是清朝的列祖列宗,包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从未遇到过的,无怪李鸿章惊呼,当今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慈禧唯有小心翼翼,谨按规范办事,不敢恣意妄为,她只能牢牢抓紧权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中华悠悠五千年,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何止千万,但说起巾帼不让须眉,人们的目光还是聚焦于相隔千载的这两个女人身上。我们也许会惊叹于武则天的杀伐果敢、宫闱秘辛,也许会愤懑于慈禧的专横跋扈、弄权误国,但就是这两个曾掌握中国最高权力的女人,业已成就自身完整、独特的人格,一直,并将永远为后人津津乐道。古人曾言: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而武则天与慈禧,更是以乾陵前伫立的无字碑、颐和园静泊的石舫船,默然不语,令逐鹿问鼎、兴亡霸业也不禁黯然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