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戏曲本身鲜明的文化标识,使得戏曲成为宣扬传统道德法规和地方风俗的重要载体,徽商打造的徽戏,孕育了国粹京剧,也与滇剧、粵剧、闽剧、桂剧、湘剧、赣剧、婺剧、淮剧等戏种有血脉相连的渊源关系。晋陕商人热捧的山陕梆子,在中国戏曲上也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本文将论述明清商人麾下的戏台与戏曲的建设与繁荣。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旧时每逢年根儿,这京味儿十足的童谣,便回响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清脆的童音,并不是孩子虚妄的幻想,它曾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场景。
孩子们口中的姥姥家的大戏,在明清时期有的剧目就唱响在商人会馆里。那么,谁搭台谁唱戏?作为一部记录戏曲生存沿革的纪录片总撰稿,笔者走访了遍布大江南北的商人会馆,从中探究到了戏曲与会馆之间相生相依的紧密关系。
一、搭台唱戏
“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晋商”。晋商在历史上可谓声名远播,他们将粮食运往边关、茶叶输入俄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然而,财旺人寂寞,晋商明文规定,在外经商的掌柜伙计不得带家属,探亲年限分为十年六年三年。饱受思乡之苦的商人们,逢年过节,只能以会馆为家。在张灯结彩、觥杯交错的联欢中,戏曲成了远离家舍的商人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
商路即戏路,明清时各省的商人致富皆在千里万里之外。他们远离故土,思乡情结难抑,便豢养家班或不惜重金邀请家乡戏班到他们客居的商埠演出。演出需要舞台,会馆是商人的地盘,又是乡党聚集地,因此,会馆中多筑有戏台,戏台的建设也十分讲究。
苏州历史上曾先后有过260多处会馆公所,留存至今较为宏大且具代表性的当属全晋会馆,会馆中的戏台,无疑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为精美的一座。
坐南朝北的两层戏楼,与正殿遥遥相对,和东西两侧的游廊一起围出了一个大院子。观众可以随意选择座位,视线都不会被包厢或戏台的柱子遮挡;戏台三面敞开,观众又可以从多个方位欣赏表演;藻井的扩音效果很好,藻井壁是由数百只浅雕蝙蝠与数百朵圆雕云头镶嵌在数百块黑色小木板拼合成的底板上,由一千多块凹凸不平、排列有序的小木板组成。当台上发出的声波聚拢在藻井中时,就由这一千多块小木板将声波反弹折射到露天剧场的各个方位,产生余音绕梁的音乐效果。
苏州全晋会馆以音效独占鳌头,河南赊旗的山陕会馆以高度令人瞩目。
赊旗镇,这个在明代河南地图上,都还找不到的偏僻小镇,到了清朝,迅速成为商业重镇,并将繁华维持了两个世纪。小镇的崛起,缘于它是通往俄国万里茶叶之路的一个水陆转运码头,因而小镇也就与北方游牧民族和遥远的俄国人的餐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赊旗镇的“山陕会馆”三层高的古戏楼至今堪称绝唱。在中国象这样古戏楼仅存三座,另外两座是北京故宫的畅音阁和颐和园的德和阁。敢于和皇家戏楼比高低,富足而气派的山陕商人仰仗着的是关公的通天神力。但是,山陕会馆的戏台一般不演关公戏。因为,山陕商人将关羽当做神灵帝君来敬仰,若将关帝随便粉墨登场扮演唱作,有失体统。
商人们把思乡之情寄予戏台,也把倾国之富炫于戏台,会馆戏楼的规模便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数量也越建越多。武汉的山陕会馆以戏台之多闻名。会馆内共建有7个大戏台,可以容纳万人同时看戏,可见,一出好戏上演,是何等的轰动。不过,热闹繁华之地,等级世态尽显戏里戏外,建在会馆后院的两个小戏台,是会首与他的家眷看戏的地方,应该说是会首滥用了特权。
戏台是会馆内最为热闹的地方,有的会馆干脆以戏台的名字命名,河南周口的山陕会馆本身就叫“花戏楼”。戏楼中间悬有“声震云霄”的四字横匾,戏台两侧的草书楹联书写着“还将旧事重新演,聊借俳优做古人”。戏楼长四十米,宽十米,高三米,戏楼前边的天井就是看台。每当皇帝诞辰、国家大庆、生意兴隆、财源丰厚时,戏台都要上演盛大的庆典或祭祀仪式,一来自娱自乐,一来酬谢神灵。
为神灵献戏是明清商人的一项重要活动,神像与戏台其实就是一个整体,神像设在大殿,正对着戏台,戏台上的唱念做打都表达着对神灵感激。明清时代,晋商会馆必设关公庙或拜殿,所以会馆戏台演剧的祭祀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重庆湖广会馆在当地干脆就叫禹王宫,禹王宫的戏楼里三面向外伸展,两边的厢楼,供贵宾专用,台下坐着的是普通观众。相传禹王宫原有13座戏台,是戏台最多的会馆,曾有“戏台九重,台台不见面的说法”,可惜如今只剩这一楼一底了。
座落在正阳门外东草场二条胡同的邵武会馆,是由福建商人于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合资兴建的。每年商人们抵京后的头一件事就是演戏敬神,感谢海神娘娘——妈祖的一路保佑。
二、戏出名门
明清时期的江南是极为著名的戏曲中心。清人沈朝初有词《忆江南》云:“苏州好,戏曲协宫商。院本爱看新乐府,舞衣不数旧霓裳,昆调出吴阊”。其时的江南,先是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三曲流行,后是昆曲一枝独秀,清中期后各种地方戏争奇斗艳。
活跃在江南的戏班,大都受益于商人的召请、赞助或捧场。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万寿庆典奏案中,有大学士阿桂等人的奏折:“今此次应请照从前办定之例,自西华门至西直门仍分为三段,令两淮、长芦、浙江商众来京自行办理点景,以遂其衢歌巷舞之忱。”
为万寿盛典献戏,是宫廷的惯例。此时的寿星老就是乾隆。奏折中提到的办理此事的两淮、长芦、浙江商众,绝大多数都是盐商、徽商。
公元1790年的这场国家级的寿诞演出,让商人们和他们的戏班顿时兴奋起来。经过慎重甄选,演出班子终于公之于天下,听到朝廷的诏令,三庆班先行启程,春台班、四喜班与和春班紧随其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徽班进京。
春台班是徽商江春的家班。徽班进京,有江春的一份功劳。江春是安徽歙县人。江春的祖辈在顺治初年来到扬州经营盐业。由于父亲早逝,江春19岁就袭任了父亲生前两淮盐区总商的职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