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教育对大学校园的建设十分重要,关系到新生入校学习以及各项事务展开。尤其是践行大学高校立德树人思想,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关键。因而根据“00后”大学新生特点,探讨大学教育改革十分必要。
一、“00后”大学新生群体的主要特点
(一)认知多元性
“00后”大学新生在入学前,因为时代的变迁具有其他人群没有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以及应变能力上更胜一筹。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反叛和自我意识。在知识面掌握上“00后”接触面较广,但是也存在知识掌握不足,理念国际化的特点。(二)情感矛盾性
“00后”大学新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但接受挫折的机会较少,缺乏一定的社会意识。这都是因为相较于“90后”,这一群体大多受家庭保护,独立性强,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常常忽视他人的感受,人际关系上易出现问题。(三)身心脆弱性
“00后”虽然拥有较强的个体素质,但是由于心理上仍存在依赖心理,既希望表现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又存在一定的心理弱势,因而在生活中适应能力较差,抗压能力弱,身心脆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四)行为独特性
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00后”大多善于利用互联网,因而存在互联网意识,敢于挑战传统,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行为上独树一帜。二、“00后”大学新生教育的现状
当前,随着大学新生的入校,不少的高校也相继开始关注新生教育工作,致力于打造创新型新生教育校园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00”后群体的到来,更是挑战传统的新生教育模式。我国传统新生教育呈现以下特点:(一)形式上缺乏多样性
部分高校的新生教育单一,多为办讲座、听报告等活动,在教育的形式大存在局限性。教育内容枯燥,这就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及时沟通,在新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枯燥的教育方式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二)内容上缺乏层次性
高校的新生教育多为新生入校后开始的校史展览,讲解模式单一,内容枯燥,教育模式存在简单堆砌、过于笼统的特点。这样的一条龙式的教育灌输,不仅没有达到教育效果,还使得大多数新生无法彻底融入校园知识的学习,造成这些学生无法完全了解学校的相关的问题,阻碍之后的学习生活。(三)结构上缺乏系统性
目前多数高校在学生管理上采取的是辅导员制,这就导致新生依赖辅导员,接触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无法和相关老师沟通。大学新生在这种单一的教育结构中,缺乏对自己专业的认知,无法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与职业发展。这大大打击了新生对未来大学生活的热情与积极性。三、“00后”大学新生教育方式
(一)建立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使学生有归属感
由于“00后”大学新生的特点,在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上应加以引导,通过引导“00后”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改善学生的理念,纠正错误的人生理念。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党史国情,在鼓励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更健康的学习方法。(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性,使学生有幸福感
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积极地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快的融入大学校园。尤其“00后”大学新生这一人群,情感方面问题的解决是更应当关注的。因此,学校应当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不断心理知识普及活动,为“00后”学生制定自己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三)尽早开展专业教育,使学生有使命感
相较于以往的学生,“00后”新生群体在专业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区,多数是听从了家长的意见。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当加大专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邀请专业相关的学长为新生科普该专业的知识。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地弥补自身知识的短缺,使新生更快的展开专业学习,适应新学习模式。(四)落实本科班主任制度,使学生有方向感
辅导员负责制是目前高校普遍的制度,但是该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辅导员不能完善的解决新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学校应当主抓学生的日常教育问题,将有经验本科班主任结合辅导员制度落实到实处,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更好的展开学生教育工作,让他们顺利的展开大学生活。良好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00后”大学新生群体的出现,要求高校加大对新生教育的重视,寻求新的教育模式。在完成教学目标和大学生培养的任务的基础上,结合“00后”大学新生群体的特点,形成健全的新生教育体系,结合新时代切实探索新生教育的新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