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新时代背景下,解决新矛盾、满足新需求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推进绝非理论上的发展,它一定符合当下我国国情的发展,与新时代我国所面临过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相关。那么,何为新时代?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对新时代这一重大论断做出了科学解释。他认为:我们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解决新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矛盾下,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就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1][2]如何解决新矛盾?各利益需要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而协商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所以,党和政府在协商民主的实践路径上做出了符合国情的创新,通过不断扩大民主参与的范围,丰富民主参与的渠道和形式,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复杂的利益诉求。从发展民主的路径上,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齐头并进。
二、在决策过程中,体现科学性和民主性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同样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协商民主其本身具有公平、平等、公正等特性,将其与我国的政治制度融合、发展,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平等性、广泛性、包容性,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独特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始终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拥护者。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民主的决策。同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覆盖面广,通过这一政治平台,人民群众充分表达想法,我们党将这些不同的、分散的意见进行整合,在保证多数人的利益,又不损害少数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做出最合理的决策。一方面,让人们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又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各方的利益诉求,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协商的途径,广集民智,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协商的主体看,包括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集中民智的过程中,体现出高层次,为决策的提出提供智力支持。从协商的组织形式看,政协作为协商的重要载体,是连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重要纽带。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种民主途径,一方面,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使之平衡,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坚实群众基础,有促进了有效的落实党和国家政策贯彻和执行,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三、在民主进程中,提供新型的民主形式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但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从本源和根本上讲,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形式,但从更为宏观的意义而言,这并不是民主的全部。民主是一个复合存在,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层面体现出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与不同的主体结合,表现为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别的民主。运用于政治过程的不同环节,便会形成诸多民主的运行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讲,协商民主、程序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等,相对于本质上的民主制度而言都是机制,即保障民主制度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民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其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僵化的,而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其实现的形式和渠道也因国家间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是,任何民主都是抽象与具体的结合,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3]在我国民主制度的建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选举民主管理人民的生活,让人民选举的代表作为发言人反映人民的诉求;通过协商民主,扩大民主的范围,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在我国协商民主参与过程中,参与协商的主体包括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的人士,还有最广大的基层群众,并且各协商主体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