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诺芬,希腊时期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举的三大史学家之一,其回忆录《长征记》,被近代英国史学家约翰·布瑞称为“最成功的著作,一部生动的、饶有趣味的文献资料”。
称色诺芬为现实版的奥德修斯,可从三处着眼:(1)奥德修斯同色诺芬在行军中都有对智慧的追求;(2)他们均在回国返乡路上屡次进行劫掠,历尽艰辛;(3)他们二人都要与自然做斗争、要处理信任危机、要忍受漂流的苦难,好在他们都未负使命,为历史所铭记。
一、色诺芬对返乡目标的强化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某一特别的目标而在一起,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故而,希腊雇佣军便可视为一个群体,返乡之路,从萨尔迪斯出发算起,是2,850公里,群体思想的多样性常使得旅途不可控制。那么,色诺芬又是如何明确和强化雇佣军们的返乡目标的呢?首先,色诺芬向雇佣军们坚定了对抗的意义——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其次,色诺芬通过亲情的羁绊来坚定返乡的信念,面对定居他处的消极声音,警示大家提防奢靡的生活,牢记家中妻儿对他们归来的期盼。最后,他重申纪律的重要性,用被袭击的事实来说明“敌人认为我们群龙无首、无纪律,就会毁灭我们,我们必须比以往更提高警惕,广大列兵必须更整齐,更服从。”
二、色诺芬的决策智慧
我们都知道,战争决策人员对于战争局势的影响之大,所谓,“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知用兵之利也”。个人决策的优点在于速度,色诺芬作为这返乡群体的领导人之一,他的决策往往是基于拥有足够的信息的基础之上且较为实际的。在行军至特拉佩组斯城海边后,色诺芬召开行程讨论会,面对条立亚人利翁所说的对打点行装,走路,奔跑已厌倦了的言论,他了解了雇佣军的状态,同时他也清楚补给和寻找船只的难度与不确定性,故其发言时,明智的规避了同群众的意见分歧,选择保留意见,但亦作充分准备,以不变应万变。当然,我们在这并未否定群众意见,正如上文所见,群体能回馈更全面的信息,例如反映战士们的精神状态与倾向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色诺芬对信任危机的处理
处于兵败梦灭状态下的雇佣军,领导者便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而因害怕失去这希望,故对领导人的一切亦变得谨慎。信任危机是返乡途中最大的绊脚石,色诺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首先,色诺芬在被任命为领导之后,仍与将士们保持着平等而亲近的关系,如他要求“凡有关战斗的事,不论他是在进餐还是睡觉,均可打断并向他报告”其次,面对质疑,色诺芬行事坦荡,当有人诬陷他要骗士兵去法细斯河,他直接反驳:行路的“最终方向”骗不了人,这是恶人嫉妒他在士兵中享有盛誉所造的谣。再者,色诺芬用美德和神意来巩固他与雇佣军间的信任。正如奥德修斯那被同伴误以为是装满金钱的风口袋,信任的危机多源于两个因素:金钱和安全。面对将士们对他想坐收财富和故意拖延时间返乡的诋毁和质疑,他先通过演讲来表明对将士们的真诚,后与众人同去参加献祭示清白。如此种种,均可见其大智慧。
在色诺芬的领导过程中,我们有诸多借鉴之处:面对群体时,要做到对目标的一致性和坚定性的强化;要理智处理个人决策和群众决策的关系,既发挥个人决策的高效率又要结合群体意见;擅于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等。我们现代人阅读感叹之余,学习其中的坚持与智慧或许才是色诺芬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注释:①李长林.色诺芬和他的《长征记》[J].历史教学,1986(10):38~39.
②程荣荣.奥德修斯返乡之路——从《荷马史诗》看群体管理[J].新思维,2005(1):90~92.
③王哓华,车兴飞.色诺芬《长征记》中的心理战思想探析[J].军事历史研究,2013(2):183~184.
④[古希腊]色诺芬.长征记[M].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1.
⑤李恒.《孙子兵法》和希腊《长征记》比较论[J].邵阳师专学报,1996(3):24~28.
⑥[古希腊]色诺芬.长征记[M].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3.
⑦[古希腊]色诺芬.长征记[M].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4~135.
⑧[古希腊]色诺芬.长征记[M].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4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