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机制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127
■李昌庆/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作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培育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新形势下提升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急切需要,也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的内在要求。从“大思政”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充分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高校学生生活的各方面,借助日常管理和学校服务,体现到高校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对培育和践行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近年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我国各大高校都做了大量工作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高速发展,传统的经济形势和利益观念都受到一定冲击,这些不可忽视的变化因素,直接影响和导致了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目前国内高校学生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总体是认可的,但是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了不少的问题值得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元主导与多样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大思政”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络的发展,当前的高校学生资讯接受更为便捷,思维的活跃度和对新事物的探究性都有极大的提高,借助教学方法和教学道具的进步,学习能力也大有提升。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冲击也十分明显,由于高校学生生理年龄和辨别能力相对不够成熟,部分高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价值去向也有待提高,高校学生的价值诉求和价值选择趋向功利和实用。虽然对于“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发展”、“有责任感”、“关心他人及社会”等问题显示出高度的认同,但在涉及到实践性问题时候,选择开始多样化,比如“是否愿意学成回国”、“怎样看待拜金主义”等问题时,当前高校学生的回答呈现多样性,逐渐趋向实用主义。同样,在部分高校的培育过程中,方式比较单一,对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够包容、不够尊重,也是加剧“一元”和“多样”矛盾的重要因素。

(二)理论灌输与实践固化之间的矛盾

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需要一个由浅到深、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高校学生对理论灌输到实践应用的过程。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中,普遍存在者理论灌输与实践固化之间的矛盾。首先,部分高校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仍然集中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单一的理论灌输形式来达到培育目的。这种长时期持续性的教育模式,虽然能使得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知总体上实现认同,但是无法有效实现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更不用说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行为认同。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实际行为和选择。比如,针对“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是人与人交往必须要恪守的基本准则”这条理论,学生表现出高度的认同,但是在在实践过程这种,如”考试作弊“这一现实问题,将近一半的高校学生表现出与理念想反的选择。由于高校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单一模式,导致学生被迫接受理念,而不上升到对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高度,无法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由此衍生出理论灌输与实践固化之间的矛盾。

(三)高校主导与合力推进之间的矛盾

虽然当前高校学生的生活阵地主要在学校,但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对高校学生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培养和践行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重要的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高校学生的生活模式发生改变,信息接受主要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无时无刻的吸引着年轻群体,尤其是高校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和领悟都有着本年龄段的特性。但是当前的网络环境相对复杂,部分腐朽思想也借助这种新型传播方式,以网络作为伪装,传播反动思想,这对于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

二、“大思政”教育理念与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关联

当前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所以在高校的培育和实践过程中,引入“大思政”教育理念极为重要。“大思政”教育观作为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方法,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目的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通过发掘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对高校学生群体做出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尤其思想道德素质,打造教育新格局。同时要注意,在推进过程中,针对高校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教育。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价值需求

“大思政”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以及思想情感。针对每个学生的本质和特性,以最大的价值认同为出发点,关注高校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多方面的需要,帮助高校学生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基本需要、自由个性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调动高校教育资源,开拓知行合一新格局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开展,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高校教育资源,通过全力推动思政理论课程的建设,将思政理论课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和发挥。同时要全面改善管理服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引导教育效果,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效果,建设和完善实践基地使用规范,将实践育人的作用全面发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打造教育新格局。

(三)完善育人模块链,打造合力教育闭环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开展,不仅需要学校全面整合育人资源,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说教转向实践,从入耳到入脑以及入心。打造完善的教育链条,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个教育闭环。

三、“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构建

(一)以高校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当前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主要渠道依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需要高校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不断优化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高校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进去,要结合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侧重性的讲授,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其次,要转变教学思路,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的课程的点拨者,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个人在讲台唱“独角戏”。再次,要与时俱进、联系实际,多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切入和引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开展各种主题演讲、宣讲会、辩论赛等,也可以在课堂中采用情景讨论、案例分析、对话参与等形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

(二)注重实践效果探索多维度的实践方法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化为自身需要,这是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探索研究发现,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多维度的实践方法,不仅要在校内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开展专题讲座、举行文艺汇演、组织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深化学生的思想。还要在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平常授课内容的结合,借助暑假、寒假和日常节假日等进行深入实践,针对形成校外实践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机制。充分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去体验和实践,乡村、基层、企业,都是值得发掘和推荐的实践基地,让高校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关注思政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价值传播氛围

思政环境的建设包括外在资源和人文传播。首先要建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打造景观文化,塑造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针对人文传播,要做到两点。一是做好校园的文化传播,可以通过校报、学报、广播站、文化长廊等做好校内传播。针对各种节日和假期节点,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借机开展多形式的爱国爱校教育,以此增强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二是积极应对网络传播,运用网络媒体等手段,建立网络阵地通过网络渠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倡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媒体设计,做好引导作用。同时要注意,关注网络舆论,适时引导、即使回应,和高校学生的社交习惯进一步靠拢,做到有序的引导。

四、结语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养和实践,是涉及到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高校为主导,不断整合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开展多形式的实践活动,将理论转化成实际。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群策群力,合力并进,共同完善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1]赵茵茵.“大思政”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论[J].亚太教育,2015(25):174~175.

  [2]冯荣.“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资源整合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 ,2017(S1):296~29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