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微信“朋友圈”的社会功能及提升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6595
■ /

一、微信“朋友圈”重塑个人形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人形象是他人通过观察、聆听、接触等各种感觉形成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感知是不同的。因此,微信“朋友圈”的功能能够针对性的塑造个人形象。

  微信“朋友圈”差序格局促使个人塑造不同真实度的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心理距离的越近,对他人的自我表露程度越高,因此,他人对个人的整体印象与真实的自我越接近。微信“朋友圈”中存在着与现实社会中不一样的差序格局。传统的差序格局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社会关系网络。“朋友圈”中的差序格局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亲疏远近的差别。微信“朋友圈”团体格局促使个人塑造个人理想角色形象,不仅可以借助“朋友圈”来针对性的塑造各种理想角色形象,还可以规避角色间冲突,同时塑造适应不同团体的理想角色形象。

  微信“朋友圈”在塑造个人形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是一把双刃剑。个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向外界传达讯息,发布照片、评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情等。希望他人凭借个人所传达的信息,形成对个人的整体印象。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仅可以筛选自己传达的信息内容,还可以选择接收自己传达讯息的对象。因此,对特定人群进行定向暗示,有助于塑造个人形象——不同人群心中都完美的个人形象。但是,过度的利用这项“朋友圈”功能,所塑造出来的个人形象太过虚假。微信“朋友圈”的特点是大多数朋友圈里的关系是基于现实关系建立的网络关系。虽然个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朋友圈”功能达到塑造完美形象的目的,但是,这样完美的个人形象并不是真实的“自我”,只是“朋友圈”中的“我”。

二、微信“朋友圈”强化信息传播的力度

微信“朋友圈”能够强化信息可信度。原因在于微信朋友圈多是基于熟人圈子所构成,这样的圈子不仅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即使个人对“朋友圈”内的信息无法证实,也可以通过信任来填补这种缺陷。基于微信“朋友圈”内高度的社会信任关系,在“朋友圈”范围内传播的信息的可信程度能够得到提高。

  微信“朋友圈”能够强化信息传播的准确度。原因在于微信朋友圈中的关系像一张编织的大网,每个人都是一个结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条连线。个人在他所处的朋友圈内传播信息,可以通过一条连线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多条连线形成小范围内的传播。

  微信“朋友圈”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在微信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关系网络中,当个人在他所处的朋友圈内传播信息,他所在的圈子中的其他人能够不限时间、不限空间的知晓这个消息。

  微信“朋友圈”具有大众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朋友圈”内信息传播准确度高、速度快。但“朋友圈”另外的特点却会引起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微信“朋友圈”能够无形的提高信息的可信程度。

三、微信“朋友圈”提升商业营销的效果

“朋友圈”内用户同质性提升宣传效果。“朋友圈”中存在多个基于共同爱好所结成的群体。进行“朋友圈”宣传的人的周围,存在一个有共性的群体,这个群体中出现潜在客户的比例极高。商家的营销信息能够直接传达至潜在客户,宣传效果更佳。

  “朋友圈”内个人社会地位能够影响营销效果。基于“朋友圈”的群体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领导与服从关系,以及伴随此关系的内部权威。当个人在群体内或者群体外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时,他在群体内就拥有内部权威,他的意见就能对他的追随者产生较大的影响。

  借助微信“朋友圈”进行营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效果是建立在商家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上。微信“朋友圈”的构成——熟人比例高,使得朋友圈内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信任关系。这样的信任关系,使我们更容易被他人的意见所影响,从而使得商家的营销效果得到提升。但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营销,也存在很多恶性营销,虽然营销效果不错,但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如不良商家的虚假优惠信息通过“朋友圈”的迅速蔓延,虽能达到宣传不良商家的目的,但会导致部分用户上当受骗。

四、提升对策

不当使用微信“朋友圈”易于造成各种社会问题。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要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开始。在个人方面,应树立正确的微信价值观、使用观,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网络社交活动和现实社交活动的关系。在微信开发商方面,强化开发者的责任意识。在政府方面,应合理权衡隐私和公共安全之间的重要程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在造成社会影响前,将不实信息扼杀在传播途中。其次,通过完善法制体系,使用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

  [1]张宗海.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学生责任教育与启示[J].高教探索,2002(3):37.

  [2]王俊秀.“网络推手”的罪与罚[N].中国青年报,2010-05-12.

  [3]南宏师,张浩.网络传播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苏一芳.人肉搜索与网络集合行为[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