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手法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463
■王斯纯/西北政法大学

  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以幽默甚至嘲讽的的笔法揭露所描述对象的缺点,更大程度加以暴露以达到贬低的效果,引起读者对某一现象更深层次的思考,具体的讽刺手法包括夸张、反讽、对比、象征、双语等。除了《格列佛游记》可以被认为是讽刺小说的经典范例外,古今中外的大量典著中也不乏见到这种文学手法的运用,例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英国作家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以及中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儒林外史》。由此可见这种能够讽刺世事、针砭时弊的文学手法颇受文学作家的喜爱,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地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成一群人的成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一、小人国中的“夸张”讽刺手法

小人国是格列佛传奇旅程的第一站,这个国度也是英国社会最形象的缩影,作者在本章节中对18世纪的黑暗政治进行了最全面的影射和剖析,采用的讽刺手法主要以夸张为主。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这样可以将事物或问题的本质更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产生的戏剧张力往往还可以带来极强的幽默效果。

  在对小人国描写的字里行间读者都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夸张的运用十分机智,不仅仅是局限于主人公的身材和所处环境的大小比例上,而更体现在对小人国行政机关的生动描写中。书中的小人国功能齐全且经济繁荣,但也和所有国家一样存在党派执政,主要是“高跟党”和“低跟党”,然而看似严肃的政治分歧却是源于两党种种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划分阵营的依据却只是鞋跟高低的区别。这里不难发现真正的两党其实指的是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作者斯威夫特在1710至1713年间受托利党首领的器重,然而却不免卷入政治纷争,险遭清算。很明显在作者看来,两党自光荣革命以来的斗争虽不至于像书中的“高低跟党”那样草率荒诞,但也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于社会和民生并无益处。

  在现实中,任何国家都难免面对内忧外患,作品中的小人国除了激烈的党派斗争,同样也要协调和邻国剑拨弩张的关系,作者再次选用夸张的讽刺手法。理论上,战争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发起的行动,但这种暴力行为却是非常极端的行为,对于任何一个领导者来说都应是尤为慎重和严肃的决定,但小说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却是小人国于邻国不来夫斯古国因为“吃鸡蛋应该敲大头还是小头”的分歧发动战争。这样的情节发展也是有充分的现实依据的,作者真正所指的是英法两国间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及长达百年的残酷战争。两国间最为人熟知的是长达116年的百年战争,然而因政权和资源所引起的战争是延绵不断的,统治阶级为了一己私利使国家民不聊生。无疑在作者的眼里,英法两国间战争的起因与给民众带来的伤痛和压力比起来显得渺小而无原则,作者再次利用夸张的讽刺手法将内心的嘲讽和不满传达了出来。

二、大人国中的“对比”讽刺手法

作者在大人国的游历经历也占据了整部小说较多的篇幅,其中包含作者为表达中心思想所埋下的巧妙的伏笔,主要采用的讽刺手法是对比,“对比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集中安置在一个完整艺术统一体内,使它们形成对比和照应的关系”。格列佛在逃离小人国后紧接着就来到了这里,由一个参天巨人瞬间变得渺小无助,大人国的庄稼有十多米高,画眉鸟显得像猛兽,人们说话的声音都震耳欲聋,这样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不禁猜想这个国家的臣民和领袖会有什么样的性格和思想。比起身材矮小但却颇有城府的小人国民,读者必然会有不一样的期待,作者将大人国国王塑造成为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形象,不但睿智博学,而且谦虚好问,无疑嘲讽了现实中部分自大专政的英国统治阶级。作者借着格列佛像国王描述英国政体和基本国情的机会,再一起将现实客观地摆在了读者的面前,尤其让英国读者看到了自身的处境,用不褒不贬的口吻叙述了英国君主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是议会和法庭的先进性,这样的情节安排对于一部深刻的讽刺小说来说,也显得张弛有度。

  本章的高潮出现在格列佛和国王发生的分歧。在对国王产生了信任和敬畏后,格列佛和盘托出了英国繁荣背后的黑暗,包括赌博、阴谋、叛乱、屠杀和战争等,甚至还奉上了火药秘方,国王对此却嗤之以鼻。这一转折的原因就是现实情况并没有达到大人国国王的道德标准,然而国王的标准颇具乌托邦色彩,并没有全面地看到完整的社会,使原本伟岸高大的国王瞬间显得狭隘守旧,对于外部事物过分武断多疑,将英国形容为“最恶毒的害虫”。这种对比所暗指的甚至也包括落后封闭的社会风气,为之前还饱受赞扬的英国集权政治敲响了警钟。

三、飞岛国中的“反语”讽刺手法

当格列佛游历到飞岛国这一章节时,作者的想象力更加显得天马行空,所刻画的岛屿画面感极强,是一座通过尖端科技和精密计算而存在的国度,国民也就自然而然被划分为“岛上”和“陆地上”的两个阶级,这毫无疑问是对现实社会的森严等级的生动写照。因此,在各种奇思妙想的背后,作者的讽刺对象和中心思想却是非常明确的,并且娴熟地发挥了反语的讽刺作用,反语顾名思义就是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科技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先进程度,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国民素养,英国在18世纪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前期酝酿和蓬勃发展阶段,作者的描写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凡事都可能会物极必反,作者想要痛斥技术至上的空想科学家,占用大量社会资源钻研荒诞理论,并不能改善民生或提高生产力。反语的使用体现在佛列佛初到飞岛国时,描述了国民在建筑、饮食和穿衣各方面都有非常精准的科学依据,给读者带来打开眼界肃然起敬的感觉,但实用性却不敢恭维,令人大跌眼镜;当作者描述国王如何通过磁石操纵的飞岛国镇压国民时,更让人不禁感叹这些科学家和统治者们考虑周全、思维缜密,但也意识到这恐怕是科技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唯一有实际意义的作用了,也严厉批判了少数掌握科技却推行愚民政策来巩固统治的政客和领导人,高高在上的英国统治阶级就像在飞岛上享有特权,暴政的行为不难联想到作者也参与其中的1722至1724年的伍德铜币事件;在对这个机械生硬的国度产生厌烦情绪后,格列佛难得结实了友善的贵族,有着正常人的思维和好奇心,但他却因为没有掌握岛上所谓的学术知识被认为是“最愚蠢无知”的人。反语的作用就在于读者可以立刻察觉到作者话里有话,至于飞岛国统治阶级到底是聪慧过人还是呆板愚昧这个问题就非常明显了。

  在古今中外诸多风此类文学作品中,斯威夫特凭借娴熟大胆地运用了多种技巧、更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而脱颖而出。与其他讽刺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作品不同,斯威夫特通过主人公多次旅行经历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对理想社会的期望,风格更加诙谐易懂。作品中所运用的讽刺手法还远不止这些,值得读者更加细致的揣摩体会,如果与其他讽刺类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也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参考文献:

  [1]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王岑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2]蒋曾.《格列佛游记》讽刺手法浅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3]袁群.试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9).

  [4]姚晓语.《格列佛游记》讽刺意义探析[J].语文建设,2017(06).

  [5]王艳萍.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J].语文建设,2013(07).

  [6]江婷.从《格列佛游记》漫谈斯威夫特的讽刺、批判与社会理想[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