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专业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933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存在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明显等。尤其是在高校专业教育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小,教学过程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与其承担的宣传教育责任不匹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寻求新的教育路径。

一、发挥课堂教书育人的功能,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一直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无论当今学习形式如何层出不穷,都无法撼动课堂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也利用课堂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专业教育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人文教育被忽视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功能,同时利用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类课程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类课程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一直处于不断尝试和改革的过程中。首先,思想政治类课程涵盖多门课程体系,能够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法、方法论,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进程以及国际国内时事。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各专业学生基本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初步的认识,对时政有应有的了解,这也是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核心任务。

  其次,思想政治类课程可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和以往的课堂教学不同,一方面,思想政治类课程在教学中不单纯是教师授课的形式,在本科的教学中也引入了研究生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学习的形式,加之小组成果汇报,以及视频学习为补充。另一方面,施行过程考核的形式,除期末成绩外,往往会加入授课过程中的成果展示成绩,以及假期实践报告的成绩,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贯穿课上课下全过程。

  除此以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也在尝试变革。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中的必修课,以往在规范教学方面稍显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和高校的重视,形势与政策课也在进行各种改革,不论在教学内容或是考核形式的规范性上都有所提高,甚至在尝试大班授课与小班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改革。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同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双向提高,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积极发挥各专业课程的辅助育人功能

各专业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育人的功能。按课程性质分类,文史类课程更容易进行思想教育,理工类课程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育。以化工类课程为例,在授课过程中除知识点外,强调作为大国重器的化工产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同时,热爱自己的专业,增加民族自豪感。此外,在选修课的教学上也应注意结合思想教育。如就业指导类课程中,可以着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结合职业规划,让学生对各种形式就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同时,也可以尝试利用教学活动、学科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在教学中,引入和专业相关的教学活动,例如专题讲座、专题竞赛等,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专业知识,以及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价值。以化工学科为例,开展相关的化工知识竞赛,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分析如雾霾治理等具体问题,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对我国的环保事业进行思考。另外,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以小组的形式呈现作品,提供解决方案,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工科学生由于专业课难度大、学业压力大,尤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繁重的专业课程影响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类课程的热情。加之现今大学生非常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对于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课程会有很大的兴趣,反之则相反。部分工科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自己专业本身联系不大,学习热情普遍低于文史类学生。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想教育的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

二、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久久为功、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日常生活中环境的潜移默化和社会活动的丰富与补充。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课余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建设良好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的渗透是对文化课教育的另一有力补充,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中,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橱窗、报刊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升华和人格的塑造无疑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另外,还可以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大学生了解囊括各个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也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校院各级学生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涉及学术、文体等各方面校园活动达到在课堂外教育学生的目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不能完全吸收的知识,在第二课堂中能更加轻松的接受,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同时,要充分利用各个时间节点开展教育活动,例如三八妇女节展示女大学生风采活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此外,也可以配合各个主题教育开展活动,例如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等,学校及学院都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主题教育、主题讲座,也可以在课外开展相应活动,成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渲染中接受教育,更易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日常思想教育有多种渠道,除社团活动外,还有非常多样的形式。例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辐射作用。党员学生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不论在思想觉悟,还是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都是学生中的楷模。学生基层党组织在日常的政治学习中不断对党员学生提出新要求,注重提升党员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起好带头作用。入党积极分子在考察过程中,通过积极分子专题学习等形式也在持续进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在自身进步的同时,也在各方面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对其他学生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班团组织建设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班级活动、团组织活动的开展易于形成良好班风。学生可以在课堂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组讨论,围绕重要事件开展团组织生活,在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对国家大事以及和大学生相关的事件进行讨论。另外,寝室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良好的舍风建设也是日常思想教育的主要部分,对寝室党员和寝室干部的培养尤为重要。有的寝室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较多,会带动寝室同学的共同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校园中也产生了多种新形式。比如在学生中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等专门的学生组织,开展各种有关思想教育的活动。通过学生组织,可以让各系各年级的学生紧密联系,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党员学生带动普通学生,使学生的政治觉悟共同提升、共同发展进步。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教育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今大学生也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高校通过各种官方网站、自媒体等网络媒介,向学生宣扬各种正能量,使更多的学生受益,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三、实施人文关怀,展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一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靠机械式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仅靠刻板的各类活动,它还是一个人性化的教育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旨在促进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出发,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按照“立德树人”的宗旨开展好教育工作,这也是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独立个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使他们可以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情感的交流;要不仅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关注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对于大一新生专注理想信念教育,大二学生偏重于心理素质及方法论教育,大三学生加强理想目标及成才教育,大四学生侧重于就业指导及适应社会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①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这是当前对高校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开展当前国际形势与大国关系、国际暴恐形势变化及影响、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道路、中国经济形势等专题学习,课堂下展开小组研讨,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同样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已经是“95后”,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中长大,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青年一代应有的历史使命,承担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的重任。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理想信念,会更加努力拼搏,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加精进,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发挥自己的真才实干,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首先,要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专职思想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一言一行足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对于专职思政辅导员的配备应该严格选拔,选择政治理论水平高、道德素养好,尤其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背景的教师最为适合。要注重思政教师队伍理论素养的提升,有计划、有组织的选送培训。另外,由于思想辅导员工作量繁重,工作压力大,容易造成人才流失。要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机制,同时也可适当配备优秀的兼职辅导员,减轻专职老师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有更充沛的精力担任学生的人生导师。

  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合理比例配备“两课”教师,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繁重的授课任务势必影响科研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升,要不断引进或选拔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思想受到感触和启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了解前沿的最新理论,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最后,要提升各专业教师群体政治理论水平。高校中党员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思想觉悟高,专业技术水平优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青年教师是未来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要通过开展培训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水平;有

  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在高校中占有很大比例,部分教师在留学过程中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较大,在授课中流露出不同观点,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对于这部分教师要适当加强引导。总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限于“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而是要提升全校各专业教师的思想水平,这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s://wenku.baidu.com /view /ee2714155b8102d276a20029b d64783e09127d39.html?from=search.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2]白洁.教育引导学生 树立四个正确认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3]光明日报评论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N].光明日报,2016-12-10.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