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目的论看汉法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处理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9155
杨 青

一、汉法口译中的文化障碍

(一)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文化是一个广博而又复杂的概念。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二)汉法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

法兰西民族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劳作与生活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同时也被各自的文化所塑造,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审美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中法两民族间交流的文化障碍。

二、目的论与汉法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处理原则

20世纪80年代,德国功能主义成为翻译研究中一派主流理论。目的论是功能学派的核心重要理论,是汉斯·弗米尔在赖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1971年,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从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关系来评价译文,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之上。汉斯·弗米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他依据行为学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并非简单的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翻译的策略和方法都取决于译文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或功能。目的论不注重译文和原文是否对等,它强调的是在充分分析原文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翻译目的来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选择性、变动性的翻译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汉法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处理策略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不能也不可能仅仅追求字面的等值翻译,因此要从新的视角寻求有效的策略方法来解决口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口译工作模式、场合、参与者的期望及文化背景知识。遵照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针对特定的语境气氛,选择在译文中应保留哪些源语怎样保留,或在一定程度上对源语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再创造以适应目的语文化,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灵活处理各种情况。参照目的论,针对汉法口译中的文化障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处理策略:

(一)直译

直译是指直接按照两种语言的习惯,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直译比较简单,不用在句式、历史背景等复杂层面做太多的思考,直接就可以完成意思的转述。直译一般要求译文即忠实于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在口译活动中,译员可根据翻译目的,考虑译文是否有意义,是否能被听众接受来处理碰到的文化障碍。

(二)意译

意译是指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文词汇、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按照连贯原则,译文在目的语中要言之有意,该例译为法文后,需要增加主谓结构,才能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汉语中多使用人称主语或省略,法语中多使用物称主语或无人称主语。该例中源语缺少主语,在译文中可增译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si”和泛指人称代词“l’on”,并增加谓语动词“on constate”,这样才符合法语的显性逻辑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增译的作用旨在尽量保证原文意思的完整性,让听众尽可能多的理解源语的意思。

(三)省译

省译指从全文出发,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等需要,省略源语中的一些信息,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单位的翻译方法,旨在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省译虽然省略了一些信息,但是必须保留源语的核心意思,同时不能影响听众理解。它并不是删掉原文的某些内容,而是为了避免内容重复、文字累赘,使译文更简洁。由于口译的即时性,译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仔细衡量如何翻译更准确,如果直译可能引起听众疑惑,在不影响实际交际效果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抓大放小地省略一些信息。根据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当口译的目的使得不必要翻译文化因素或翻译后反而阻碍了听众的理解,可选择不译。总之,省译的原则是减形不减意。

(四)转换

转换是指为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需要转换语句视角,改变或增补主语来满足目的语的需求。转换语句视角指的是转换观察的视角,视角从本体还是从客体出发,使用主动态还是被动态都由目的语的要求来决定。在口译中,就要求译员要迅速反应,转换语句视角,在汉译法时,注意保持句子形式的平衡,在法译汉时,转换或增补主语。

  上述的各种处理策略仅仅是提高口译质量的策略,译员的知识储备、语言能力、口译技能才是决定口译质量的根本。因此,译员要注意在平时长期积累知识,努力提高中西方文化修养,掌握专业化技能,并进行大量的现场口译实践,将各种技能、策略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探索,才能克服口译障碍,增强自信心,真正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