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各种P2P理财产品和借贷平台走进人们的生活,针对学生群体的贷款平台也逐渐成为各大网络贷款公司开拓大学生客户群的主推服务。但是近一两年来,充斥各个新闻版面的头版头条的关于大学生网络借贷现状与危害越来越频繁,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虽然网络贷款现象普遍,但针对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承担借贷风险能力大学生群体,又有着特殊性。同时,大学生网络平台借贷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隐患。笔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为积极做好网络借贷的预防提供建议措施。
一、校园贷定义及危害
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通常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1]网络借贷方向学生提供现金贷款或消费贷款,然后从中收取利息盈利和部分手续费。学生通过网络借贷等方式,轻松获得可用于购物花销的额外费用满足了他们对物品的一时需求。但来得易,花得快,用得无意识,对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习惯有极大消极影响。“超前消费”的体验,满足了学生对本身经济条件不能购买物品的需求,在轻松方便快捷和达成所愿的系列心理适应和满足感前提下,这些满足感无形之中强化了他们对物质享受和购买快感的认同,助长了他们非理性消费心理也强化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意识。同时,存在绝大多数非正规校园贷约定高额的手续费、罚息、利滚利等高利贷条款,为无稳定收入的大学生施加了很大还款压力。因无力还款或逾期还款,又使学生的个人信用受到不良影响,给毕业后的正规途径的信贷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总之,大学生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承担借贷风险的能力,大学生网络平台借贷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也给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校园贷盛行原因
对大学生而言,思想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依赖,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社会性成熟的滞后的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即是大学生的延缓偿付期。从而,社会责任的向后延续使学生们处于“准成人”状态。在对很多问题的认知和处理上,存在不成熟表现。(一)攀比心理的影响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是通过他人可见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品来构建自己的身份,借助可见的消费行为和特殊商品的占有和展示,显示并强化特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2]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会有意无意地与身边同学做比较,追求心理平衡,获得认同感。为了追求这种身份地位的平衡,部分大学生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下盲目攀比,形成了攀比型消费。(二)“享乐主义”价值观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也趁机侵入。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重要时期,由于自身社会认识能力限制和社会上盛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享受生活”成为他们指导消费的核心观念。(三)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多数人群或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3]在网络借贷平台繁多,分期付款消费方式流行的情况下,跟随广告等媒体宣传及身边少数同学的“试水”,在眼前获益短暂满足下,其他学生跟风选择校园贷。三、建议与对策
校园贷不仅从消费观念方面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会对其学业及人身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防止大学生因校园借贷而造成消极影响,应从大学生本身及社会、家庭等角度着手。一是加强树立健康消费观等心理方面的指导。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宣传和教育等,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三观、健康消费观建立的教育指导。同时,学生工作人员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尽可能普及学生的财经意识。二是加强网络借贷方面知识的教育普及。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风险防范的意识基本为零,面对因网络借贷而产生的困扰难题,通常选择逃避或者隐瞒,以致造成一系列恶果。三是建立预警处理机制。学校要及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做到及时排查、重点跟踪、帮扶解决。四是监护人应做好教育引导。除了作为长辈对孩子的消费观念影响,同时要平时多教导、遇事多支持。五是相关社会部门要加强对于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实时出台对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的规定,确保学生借贷行为受法律保护。
综上所述,校园网贷危害极大程度存在并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只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供更多的心理指导,并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规范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建立有效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引导学生自觉规避风险,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1]黄剑.刍议“校园贷”在高校存在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7(1):154~156.
[2]周君丽.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7):104.
[3]姚建银.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25):8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