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材角度来看吉林市依山傍水,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聚交着各种传统文明,使得老字号店铺成为吉林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正是引入学习的切入点,加上现今眼看这些盛极一时的老字号逐步走向没落甚至消失,不免有种难以言表的遗憾。这种情感会直接推动学生心中的疑惑——是什么使得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店铺纷纷走向衰落的道路?如何挽救老字号的危机现状?这是,我们就可以从现存比较兴盛的老字号寻找一个独特的代表予以探究,比如吉林市老白肉馆的白肉血肠。
纵观历史,老白肉馆相传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开业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使得老白肉馆经得住历史的沉浮和考验呢?
首先,以故事带入:据传说光绪三十三年,一个叫白树立的满族人在吉林市炭市胡同开了一间专门经营白肉血肠的饭店,人称老白肉馆子,一下子叫响了。生意做大了,他把老白肉馆子更名为太顺园,民国年间又改称为太盛园。相传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白树立把手艺传给了葛青山。从这以后葛青山在德胜门重开了一个大馆子,恢复了以前的老名号“老白肉馆子”,一下红火起来,解放后葛师傅与张春田师徒二人改进了制作方法,创新了品牌,质量显著提高。1973年张春田又把此艺传给了张洪斌,张洪斌为了让吉林传统风味白肉血肠继续传下去,投资二十万元在美丽的松花江畔临江门游园对面办起了“老白肉馆”,他秉承传统工艺,把这道古老的菜延续了下来,从此顾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至此就能得出其发展兴盛的第一点原因:立足传统文化进行资源再生产。
其次,以形象化展示。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白肉血肠的特点是:白肉如纸帛,色白有光,味美异香,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松软鲜嫩。张洪斌制作的血肠,形如灯碗,一朵朵像花瓣一样浮在汤上;烀白肉用手撮起来放回盘里,宛如菊花。如此美食,配以美器,令人精神愉悦,食欲大开。张洪斌经理的愿望是:第一,要让关东传统美食发扬光大;第二,要为振兴吉林经济出力,要把老白肉馆办成无愧于吉林的一流餐饮企业,让所有到过老白肉馆的客人为吉林叫好。由此很容易推出第二点因素:风味独特和崇高的经营理念。
再次,贴近生活,让历史活起来。可以去探访一次老白肉馆,感受其热情的服务和以信誉第一、顾客第一、质量第一为宗旨。他们狠抓了规范服务项目,服务员接待顾客除了礼貌热情、周到外,还要注意掌握顾客心理,满足顾客需要,以一流服务质量、一流产品质量、传统独特风味,招待四方宾客,使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走。白肉血肠是关东人创造,风情不泯;老白肉馆是吉林市的骄傲,它告诉我们只有服务和质量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大众的点评才能历久弥新。至此,第三点因素已经昭然若揭:崇高的服务宗旨。
最后,综合情感及时进行脉络总结。纵观历史,老白肉馆始创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几经兴衰,几次修复。在商海无情的洗礼中,白肉血肠几年来苦苦抗争。由于资金匮乏,八十年代白肉血肠正宗第四代传人张洪斌先生在炭市胡同毗邻的裤裆街开了一所店面不大的分号,每天中午吸引了大批旧事旧情的怀恋者。1988年6月,他投资二十万元在临江门新辟300平方米店面,挂出了“老白肉馆”招牌,每日灌血50公斤,迎来了白肉血肠又一个繁荣阶段。那时老白肉馆同时可接待近300就餐。好景不长,之后老白肉馆又停业了。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进行了重新装修。由过去几百年前仅三间小草房的白肉馆,到现在拥有面貌一新,设计别具一格,装饰高雅的三层营业楼。这告诉我们第四点启示,老字号发展不应故步自封,而应与时俱进。
老字号老白肉馆远近闻名,白肉血肠的传统独特风味众所周知,白肉血肠的传统独特风味飘香全国,享誉世界,为了把历史和现实缩短进程,本文选取其为典型代表,有进一步通过图片、视频、走访等各种方式使学生自选方式了解它的的发展和演变,既提升了自主性和主动性,又探究解答了老字号衰落的解决之道:第一,老字号应该秉承传统,推陈出新;第二,传承者应该有着独特的追求和崇高的经营理念;第三,树立明确的服务宗旨;第四,老字号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壮大。我想,如果每个历史脉络都可以以这种微观角度来体现宏观问题,那么不仅历史知识能被理解性的掌握,历史学习也会变成一件真正独立且自主的事情,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以学生为主,教师帮扶的理念。
[1]曹源.老字号的文化底蕴[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2]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吉林市老字号[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3]徐城北.老字号春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
[4]叶宝林.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09(11).
[5]叶长虹.振兴民族品牌 弘扬餐饮老字号[N].中国企业报,2009-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