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城市网对成都的城市形象建构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3093
张宏博

  中国城市网对成都的城市形象建构

  张宏博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一直是传播学者热爱的研究对象,而好的城市形象则是许多城市所追求的。本文选取中国城市网在2016年度对于成都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五个不同方面探究中国城市网是如何建构“成都”这一城市形象的。

  中国城市网 成都 形象建构

一、中国城市网发展概况

中国城市网由中国城市报主办,人民日报主管,创办于2011年1月8日,现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近8亿用户人群。历时六年,中国城市网从教育、交通、环境各方面展示着城市形象。选取中国城市网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由于其网站的专业性强,具有较高权威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站成立时间不长,对其研究文章有限,有充分可研究空间。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既是文化的繁荣之地,也是交通的枢纽之城。在越来越重视城市形象的今天,分析中国城市网中对于“成都”的报道,有利于探究成都的城市形象建构。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选取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内容分析法,即对一种对传播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

  (二)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中国城市网2016年一整年新闻报道中标题含“成都”的新闻报道,共检索了69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

三、结果与分析

(一)短消息为主,碎片化阅读

  通过对选取样本的统计分析,新闻体裁类型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新闻体裁统计结果

  在抽取的69篇样本中,新闻报道占了绝大比例。而新闻报道中,短消息又占了很大比例。短消息有利于快速直观给受众提供关于成都的新闻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的二度筛选,但过多的短消息会造成信息的冗杂,评论的短缺会让受众失去对新闻信息的深度理解,难以形成深刻的城市印象。短消息会形成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但碎片式的阅读剥夺了精英阶层对新闻信息的深入认识,评论的短缺不利于精英阶层充分认识城市发展的各要素,让他们少了自由交流的空间,这无疑让精英受众有所流失。

  (二)城市政治、文化色彩浓厚

  通过对选取样本的统计分析,新闻选题类型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选题类型统计结果

  在抽取的69篇样本中,关于时政和艺术文化的报道占所有选题类型的58%,中国城市网更愿意选择从政治和文化两大板块来建构成都的城市形象。政治是一个城市所必须具备的硬实力,成都也是西部的重要城市,其政治影响力决定其城市形象和地位。在中国城市网的报道中,政治主题占了重要一块。

  除政治以外,69篇样本中,有超过30%的新闻报道是关于艺术文化的,上文也提到过成都闻名更多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别样的地域文化和悠长的历史吸引着外地人前来。成都在艺术文化方面无疑是擅长的,这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优质资源,甚至成为城市的名片。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但也需要不断去加强和完善。在城市艺术文化方面,关键词更多是:博物馆,遗址,交流等。一个个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的珍藏成为了成都引以为傲的名片,作为成都本地人对这些遗址也是充满了关注的,中国城市网也抓住了当地受众的地域亲近性,对当地文物遗址发掘的报道能增进当地受众的文化认同和好感度,而对于非当地受众,遗址的发掘,博物馆的珍藏对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是十分奏效的,他们也愿意去探寻背后的精彩神秘的故事,这有助于拉近非当地受众的认同感,也让更多人能有机会了解成都的艺术文化,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

  (三)报道权威,稿件来源广泛

  

  表3 稿件来源统计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网在选取稿件时,多选取国内权威媒体的新闻稿件。其中,国家级媒体稿件选取率达到了35%,这也表明网站编辑在转载新闻报道时能充分考虑报道的权威和新闻的真实。权威的新闻报道能吸引更多受众阅读,尤其是能吸引一些社会精英阶层的阅读,精英阶层的受众圈培养一方面增加了网站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精英阶层通过意见领袖的传播扩散,能让更多普通阶层和精英阶层的知晓该网站,有利于网站知名度的进一步扩大。

  稿件的来源广泛也表现在中国城市网能充分选取成都当地的知名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转载,地域接近性能让更多受众真实感受成都发展。而中国城市网也撰写了几篇报道,但数量较少,仅占全部样本的4%,一方面说明中国城市网积极加强自身的发言权。例如其中的一篇样本《倒计时3天:GMGC成都大会开幕在即,带你吃喝玩乐逛成都!》

  报道中的配图超过了20幅,作者用绚烂的色彩向受众展示了成都的特色景点和著名小吃,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充满情趣。但文章的新闻性较差,提供的多是软新闻,留给受众思考和评论的空间较少。再比较中国城市网自身撰写的其他两篇报道,也都是软新闻,这也表明网站在原稿件这一块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四)众声喧哗重定音

  本研究将中国城市网关于成都报道的文章呈现的选题倾向分为三个方面:褒扬类、阐释类、批评建议类。抽取的样本统计结果如表4。

  

  表4 选题倾向性结果统计

  在抽取的69篇样本中,批评建议类报道超过了30%。批评建议类的文章比如《成都如何治理雾霾》,文章提出了成都关于雾霾治理的一些建议,雾霾问题也是众所周知的困扰成都的难题,而环境矛盾也是许多作者难以表达的方面。中国城市网通过一个案例引出成都的雾霾问题,并结合多方意见尤其是当地名民众的意见给出看似合理的治理方案,体现了网站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该问题解决的强硬态度。在社会矛盾多发的当今社会,网站报道也选取了很多褒扬类文章,突显成都在城市建设上所表现出的一些态度和现阶段取得的一些瞩目成就,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成都的城市形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总体而言,中国城市网在选题的倾向均衡,既能认识到成都自身建设的一些优势,又能针对一些热点社会问题给出与自己观点相近的建议,“正能量”与“负面新闻”的结合迎合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现实,既消除了公众的困惑也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四、结语

经过以上几个方面,可发现中国城市网在选题方面做到了报道的权威性与真实性的结合,选题倾向上能做到褒扬与批评建议并举,营造了一个契合社会实际情形的平台。在建构城市形象时,能充分认识到城市的特色元素并加以报道和宣传。但其评论文章偏少,精英意识不足,在加强精英阶层领地建设方面还有更多发展空间。中国城市网也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建构更好的城市形象有更多提升的空间。

  [1]戴长征.《中国日报》国家形象建构研究(1981-2013)[D].上海:上海大学,2014.

  [2]肖阳.新媒体中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3]孙健.视觉时代的城市景观与城市形象建构——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1(03):52~57.

  [4]胡衬春.城市形象的网络建构——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1(02):56~57.

  [5]白胜.克里斯滕森的管理理论建构方法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03):9~18.

  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