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毛子的诗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9592
罗振亚

  关于毛子的诗

  罗振亚

  ●主持人语

  2015年8月,毛子凭其组诗《我如此和世界保持关系》获得第七届“闻一多诗歌奖”。作为评委之一,当时我在他的授奖词中曾经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毛子的诗视域阔达,感觉厚重,其中既有对自我的质疑和反省,又有对时代的审视与抗争,在表达灵魂痛感的同时,更凸显着思想的质地与筋骨……他的诗的语言似一刀见血的匕首,短促内敛,干脆简净,能够迅速穿透事物的表层与芜杂,抵达生命情感的本质,风格质朴,直指人心”。这也是我多年阅读毛子诗歌形成的基本看法,至今仍没有丝毫的改变。

  毛子从人到诗均是低调的,这一方面可能缘于他的内敛秉性,一方面则或多或少地造成了诗界对他无意间的遮蔽。好在艺术的竞技场永远是公平的,优卓文本的魅力终究会穿越时空的阻隔而被凸显出来,毛子虽然长时间置身于湖北宜昌一隅吟唱,但他作品影响的光束却早已辐射向全国乃至整个华语诗歌世界。正是从这一向度上,我以为《长江丛刊》的举措是令人钦敬的,它能够邀约国内著名的诗人、批评家,集束式推出“毛子诗歌评论专辑”,意义不可估量。

  张执浩的《它在光明的一边,也在黑暗的一边》,以诗人的直觉称毛子为“穿越了黑夜的报信人”,发掘其表现“文学现实”的秘诀和语言洁癖,指认精准;魏天无的《丰饶与贫困:毛子的诗》,在描述毛子诗歌“爱”之方式、形态和本质同时,“发现”了毛子诗歌“重塑”自己和世界的“观看”视角,和对这个时代“诗歌何为”的诘问同样,发人深省;朵渔的《“爱是我们贫贱的一种标志”——为毛子诗集〈我的乡愁与你们不同〉而作》,从一首具体的作品《我爱……》入手,在宽阔的思想史视野中抓住毛子诗歌的核心品质——“爱”,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独到的阐释,言简意赅;刘波的《沉默:以爱穿越这个时代——论毛子的诗》,则分析“爱”的支持使毛子渐近充满思想性与力量感的诗性之境的过程及表现,从诗人身上的诸种“矛盾、冲突和悖论”,寻找其创作的内驱力和“存在”根由,细致扎实。四篇文章视点、风格迥异,姚黄魏紫,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从不同的方位,共同呈现出了毛子和毛子诗歌的形象特质。

  毛子生活在湖北的宜昌,他的诗歌不无荆楚文化的深刻烙印,但却完全没有被地域因素所拘囿,而是暗合着人类情感和智慧的深层旋律,他的成功无疑提供了一种启示:在和置身的地理关系处理上,优秀的诗人既要做匍匐于地面的“兽”,更要成为立足地面又能盘翔于天空的“鹰”,有所超越和提升。

  

  罗振亚(1963-),黑龙江讷河人,南开大学穆旦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出版《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与先锋对话》等专著九种,诗集一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