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简谈儒家学说中的“乡愿”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7304
张冰清

  简谈儒家学说中的“乡愿”

  张冰清

  通过梳理儒家对乡愿的定义与解释,了解到乡愿的真正内涵,并指出乡愿与中庸的区别,明晰乡愿的本质。最后从社会知识分子的责任出发,提醒当代的知识分子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警惕乡愿之徒。

  乡愿 道德 知识分子

  所谓乡愿,指的便是社会中貌似忠厚实则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伪善者,儒家孔子就明确地对这种道德人格“恶之”。虽然现代是今时不同往日,但是这种“乡愿”所代表的群体却依然存在,特别是一旦存在在掌握一定话语权的公共知识分子的群体中,就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道德败坏,影响社会的健康风气。所以本文将通过深入了解“乡愿”的文本意义和儒家思想对其的批判,希望能够对当代我们社会每个公民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水平都能有所启发。

一、何谓乡愿

“乡愿”这词,在儒家的诸多典籍中都有所记载。比如在《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子路》中: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而《孟子·尽心下》里也有“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的说法,文中的“原人”即“愿人”,包括了似乎诚实的人的内涵,所以也有人言:“盖乡愿者,一乡皆称善,而其忠信廉洁皆是假托,孔一子谓道之贼。”[1]所以实际上在原始文本中“乡愿”的内涵是有褒有贬,既有取其“谨厚老实善者”之意思,又有虚伪、与世俗同流、欺世盗名之辈,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没有丝毫的道德原则的特征表象。孟子作为儒家思想和孔子的正统传人,自称“亚圣”,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在道德起源论上崇尚“人之初,性本善”,提出人性本善的道德学说。在面临“乡原”这个词语,不仅完全赞同孔子的思想,更是要严惩这种道德之贼,让其在社会中无所遁形。《孟子》中就说:“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愿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2]

  在上述的一段文字中,孟子表达了他对于“乡愿”的所有看法。首先,作为一种道德现象,“乡愿”已经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而不是个别道德败坏的人的偶然性事件。其次,想要消灭这种现象必须要首先认识到“乡愿”本身的恶劣之处,让人们能够了解其可恶之处,才能让其欺世盗名的想法破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家在认识这种现象之后能够消灭它,从根本上消灭它的存在,杜绝产生的温床。从这一点出发,从孔子提出“乡愿”这种道德人格到孟子能够从社会性的角度去解读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是“乡愿”一词在儒家思想中的发展脉络。

二、“乡愿”与“中庸”

很多人会觉得乡愿形似儒家所谓的中庸,特别是在后人实行中庸之道时,会把乡愿与中庸混为一谈,误以为中庸就是明哲保身,不得罪他人,混淆是非,抹杀对错标准,当好好先生。实际上这是乡愿对中庸的伤害,这种行为不是中庸,而是乡愿之徒。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在孔子那里,中庸之道乃是行为的恰到好处,是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在《论语.雍也》中注明:“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注到:“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也就是说,中庸作为儒家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是保持君子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在面临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因时制宜,也就是另一个层面上的“君子不器”。但是,因为中庸思想的中正平和和随机应变的灵活特质,特别容易与没有原则的“乡愿”混为一谈,在不加仔细辨别的情况下,是很难分辨出具体社会人身上体现出的真正道德特质。

  但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与“乡愿”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庸之道是根据现实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应变,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两端取其中。而在道德层面上,中庸之道却是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并保持绝对立场。“乡愿”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其虚伪的特质,因为虚伪所以必然走向诚信的反面,所以这就是二者的最大区别。中庸重视“诚”,“乡愿”倾向于“伪”,中庸有很强的自我原则,不管时事如何,都需要坚守本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乡愿者们最大原则就是保护自己的一己之私,用良善的面具掩盖内心追名逐利的欲望。所以怎么样才能准确地区分二者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在涉及道德主体本身的利益时,他们的反馈和行为就可以了解到真正的无私善良和内外不一致的道德标准。

三、“乡愿”与当今社会

自古到今,我国的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初期就承担了与其自身相关的社会责任,或者说,是借助了批判的方式来承担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儒家孔子就认为士主要是将现实社会与自身的“道”之间的差距作为自己批判的源泉。董仲舒以后知识分子更是对政权和社会秉持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东林党人们为了反抗外戚宦官甚至冒死进谏。所以,知识分子的着眼点向来是理想社会,知识分子对社会上层建筑架构可以提供出一定的建议,甚至是一种导向性作用。这是我们当代公共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由于网络的作用,他们提出的任何建议或观点可以说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传播广泛,影响广大。但是影响越是广大,我们就越是要预防在这样的群体中出现的乡愿之徒欺世盗名,败坏社会的道德风气。

  某著名作家曾说过一个故事,在他小的时候,和村里的一位老先生学写信,用以帮助村里不识字的人与外出打工的亲人联络。其中他姑妈的大女儿因家中弟妹众多,贫困度日,不得已做妓女为生。带过两位男朋友回家,都被母亲哭着求着拒绝了,只因为希望这个女儿能为家里赚钱养家,生生蹉跎了大女儿的一生。其中一位男士来信,信中直言姑母“虎毒不食子”,使得姑母大哭崩溃,可是他的老师却指责他说错了,信中并没有这样的言辞,众人最后责难了他。作家说,他感受了这个老先生不但知道奉献和传承,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把苦难转化。是有别于大部分人的“把真话说的像针扎,把占理的事情搞成不讲理”,这才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但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故事,正如鲁迅《阿Q正传》里所说,“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每个社会的背后都有其黑暗与丑陋之处,作为知识分子,不能知其错处,反而帮助恶行,用“文明”擦去血迹,藏起刀刃铺上鲜花,用文明来粉饰原始的恶行,后者根深蒂固,而前者顾左右而言他。自以为至善,实则至恶。这种温情的知识分子一旦把持了话语权,社会的确会瞬间处处温情,但一切是非善恶皆被抹杀。

  事实上,持着这样温情脉脉的软刀子的知识分子并不在少数,他们在这个自由的时代不能垄断话语权,但是他们都有其特定的受众和大批的粉丝,可以说影响甚广。纵观古今,乡愿者哪怕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并非少数,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都有这样类型的群体。所以在新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乡愿”的害处,特别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群体,更加需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避免身居高位却利用舆论造成道德风气的败坏,一味地倒向弱者而不顾是非远则。乡愿者丧失的是道德良知,没有原则地与世俗同流却不分善恶。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必须时时刻刻对自身保持警惕,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才能给社会带来良好的道德风气与导向。[3]

  [1]杨伯峻.白话四书[M].长沙:岳麗书社,1989.

  [2]陈戍国.四书校注[M].长沙:岳麗书社,2003.

  [3]葛荃.作为政治人格的狂狷、乡愿与伪君子——以晚明东林诸君见解为据[J].东岳论丛,2008(11).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冰清(1990-),女,汉族,江苏高邮人,研究生,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伦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