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株洲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784
刘丽丽 左继红

  株洲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研究

  刘丽丽 左继红

  通过分析株洲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以及该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倡导发展生态株洲,建成绿色低碳交通、生态城镇、宜居社区作为发展目标;发展新兴产业,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全市旅游产业链。

  新型城镇化 发展机制 生态

一、株洲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

株洲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重要成员之一,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立足城市特点,实现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创造了“株洲经验”和“株洲模式”。近年株洲市城镇化建设稳步开展,城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推广,城镇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得以全面实施。城镇面貌也有显著改善,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也有很大提升。

  2015年,株洲市政府就城镇化总体规划制定完善了《株洲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0 年)》,明确提出株洲市新型城镇化的总体发展目标、主要工作任务、机制改革前景和方向。并且按照城镇空间布局发展方向,如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和特色村庄的新型城镇体系。明确了中心城市周围的功能,改造其中的老城区,完善周围城镇的配套设施,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镇体系;向北发展云龙新城,向西建设河西新城,向南发展南洲新城。并对株洲产业进行布局,到2030年,污染工业撤离中心城区,所有工业都将在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在106国道两侧,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以331为标志的芦淞区发展“航空城”,以中国中车为标志的石峰区建设“轨道交通城”,以北汽为标志的天元区发展成“汽车城”作为第二产业;就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石峰区内规划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物流业、天元区规划发展信息服务业和餐饮休闲业、荷塘区规划发展家居服务业、芦淞区主要发展服饰和商贸产业[1]。

二、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但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株洲城镇化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速度。据2015年统计,株洲市城镇化率落后于全省平均速度0.97%。在全省14 个市州中,与长沙湘潭相比差距也很大。并且人口市民化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规划到2020年要解决将近20万农转非市民化的问题,将株洲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62%提高到7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38.1%提高到43%,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并且这么一批转移人口需要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株洲城区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尚不健全,基础保障和优质资源设施缺乏,严重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2]。

  城乡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县域城镇化发展远落后于市区,2015年株洲市区城镇化率达到78%,而县城城镇化率在40%~55%范围内。究其原因有几点,首先,认识意识薄弱,对村镇建设的繁琐性和长远性认识不足,比较被动,缺少先进经营理念作为指导,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其次,村镇规模普遍较小且缺少经济基础;另外,土地资源严重浪费。村民建房比较随意,缺乏政策约束,用地也较零散,占地多、建设面积也较大,严重浪费了大量土地;建筑布置缺乏次序性,居住环境恶劣;最后,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不理想。村庄散落、无次序,给水、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垃圾随便堆放,污水随地横流,缺少绿化,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不理想,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三、株洲市城镇化发展两点建议

(一)建设生态株洲

以生态优先作为株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株洲应重点发展“两型”园区、绿色低碳交通、生态城镇、宜居社区。株洲应以国家高新区为支柱,依据“两型”园区建设标准,重新优化产业结构和传统产业,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产出和排放。发展低碳绿色交通,倡导出租车燃气化,公交车电动化,共享公共自行车系统,鼓励选用小排量和新能源汽车。积极争取与国家电网运营商合作,建设充电站和充电桩,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

(二)发展新兴产业

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将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工业企业的技术提升和创新、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发展环境等方面。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来株洲建立分支机构,鼓励企业与其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几发展。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被给与一定的奖励政策。在全域内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目前已经建好的株洲神农城炎帝公园、方特欢乐世界和水上乐园,可以作为一个旅游线路吸引外来游客;建设茶陵县、炎陵县的文化旅游胜地,将精准扶贫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统一起来,首先要促使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落实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全面推进湖南罗霄山文化旅游圈的建设进度。

  [1]张双悦,张贡生.新型城镇化之本质:文献综述及路径选择[J].广西财政学院学报,2016(4).

  [2]阙宏丹.株洲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情况分析[R].综研核算科,咨询报告[2016]72号,2016.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KYTD201703);株洲市市级社科课题(编号:ZZSK17096)资助项目。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