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近代中国思想家的“中国梦”情结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8677
门 煊 黄 玥

  近代中国思想家的“中国梦”情结

  门 煊 黄 玥

  在近代中国思想家的思想中都蕴含着“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因素,体现着他们对于“中国梦”苦苦探寻的情结。近代中国思想家的“中国梦”情结是“中国梦”思想内涵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学术源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重要命题思想内涵的历史阐释。

  中国梦 救亡图存 近代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揭示出了“中国梦”深刻内涵,表明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断上下求索、不懈努力奋斗的历程。

一、近代中国思想家对“中国梦”的追寻

近代中国思想家们在面对民族危机、求亡图存的努力抗争中,都对“中国梦”有过自己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情结,是“中国梦”理论源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有为根据《礼记…礼运》中关于“大同”、“小康”的描绘,将人类社会的“升平世”等同于“小康”,把“太平世”等同于“大同”,并认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实现就在于“大同”世界之中。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近代中国试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免除一切人类苦难的美好向往,并为这一美好愿景勾勒了具体路径。他认为,要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愿景,首先要废除私有财产,因为私有财产是“争乱之源”。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必须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提倡财产归天下人所有和完全彻底的男女平等。但是,康有为在提倡财产归天下人所共有和完全彻底的男女平等的同时,又对不同的人们规定了有差分、差等的待遇,提出了废除家庭等设想。这就使康有为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的愿景表现出了时代的局限性和不切合实际性。谭嗣同认为“吾身所附丽之地球本变动不居”,同样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最终会实现“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君主废”、“公理明”、“贫富均”、“人人能自由”的“太平世”。严复认为,实现中国的富强与振兴的途径在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只有实现了民力、民智、民德的开新才是近代中国富强和变革的根本。与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学说相似,梁启超认为实现近代中国的富强根本在于新民。梁启超把国民个体素质的薄弱看作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意欲使近代中国走向强大,必须要新民,“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在梁启超的视界中,实现新民就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新民是近代中国的理想愿景。梁启超所说的新民有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身体素质上新民必须要有“健康强固之体魄”;二是在道德上新民必须有“坚忍不屈之精神”,拥有崇高的理想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三是在政治上新民必须要有民权、民智。孙中山对于“中国梦”的追求在于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具体主张就是三民主义。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就是他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理论基础,在人类社会中实现三民主义的理想就是建构出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共同体。

二、近代中国思想家“中国梦”情结的评判

近代中国思想家崇尚心学,突出心的最高本体地位,把激发人的心力看作是救亡图存的根本路径。近代中国思想家将个人主观意识和主体能动性在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把个人主观精神和主体意识看作是实现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爱国启蒙时代使命的不二法门,过于夸大了人的精神意识的能动作用,忽视了社会存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将意识悬置于超越社会存在的位置,脱离了社会现实而重视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最终陷入了困境。

  近代中国思想家所提出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愿景与近代中国所处的时代环境不相适应,近代中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没有为实现近代中国思想家的美好愿景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实现近代中国思想家的“中国梦”愿景,其前提在于实现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没有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就没有实现近代中国思想家的“中国梦”愿景的根本保证。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使命,这一双重使命在1949年之前的近代中国社会一直未完成,也就没有为实现近代中国思想家的“中国梦”愿景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因此,近代中国思想家“中国梦”只能是一种情结。

三、结语

近代中国思想家关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就是近代中国思想家的“中国梦”情结。这一情结并没有指引近代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其原因在于近代中国思想家关于“中国梦”思想的建构具有理论和现实的缺陷。然而在学理上,近代中国思想家的“中国梦”情结是“中国梦”思想内涵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学术源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重要命题思想内涵的历史阐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张锡勤.戊戌思潮论稿(修订本)[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2]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上下)[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本文系2016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2128362)结题成果。

  门煊(1994-),男,山西大同人,本科;黄玥(198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