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寻访川东北革命老区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4769
江 雪

  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
——寻访川东北革命老区的思考

  江 雪

  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中,红色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深深地留下了它的烙印。它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发挥重要影响,而对于生活在革命老区的人民——从小便生活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中,红色文化对于他们的影响似乎更加深刻。

  红色文化 川东北革命老区 石刻标语 精准扶贫

一、前言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中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祖国的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同时,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中,红色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深深地留下了它的烙印。它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发挥重要影响,而对于生活在革命老区的人民——从小便生活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中,红色文化对于他们的影响似乎更加深刻,笔者将以亲访川东北革命老区的经历为例,从时代烙印的承载者、石刻标语与不灭的英魂以及老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时代烙印的承载者

最接近红色文化的人,莫过于那段时代的亲历者——革命老区的老人群体。四川仪陇马鞍山,一个住在阁楼间的孩子在他青年时代便说出“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2]。双柏树、琳琅井是他当年劳动、生活、学习的证物,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元帅故居旁,有一间敬老院——马鞍山敬老院——一间类似四合院子的房子里,居住着上百位当地老人。“广夏万间,只为天下老人寻乐土;一堂千叟,缘惜世间子女尽孝心”。一位老奶奶借着日光在屋外纳鞋底,她养活了七个孩子,其中六位是人民教师。她的老伴儿会拉二胡给她听,她最喜欢和人回忆自己回到红军街当妇女主任时工作的情景。她说“老有所养,老有所用,我们老是老了,还能做得动什么,就想再做些什么”。还有一位文艺的老爷爷,会拉二胡和吹笛子,他即兴演奏了几首自己创造的曲子,沉醉其中的听众是他的同龄人。他们对生活的地方充满了热爱,因此他们精神饱满,像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般,对生活怀着期待。他们热爱劳动,喜爱音乐,时间好像在这里停止。他们是时代记忆的传承者,他们身上带着天然而又鲜明的文化烙印。

三、石刻标语永恒在,英魂不灭青史留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李商隐应该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地方,有一群人永远留在了大巴山。巴中南龛山山顶的将帅碑林,嵌碑两千多块,刻红军英名八万余人。分布在29个省、市、区的一千多名将士立有单碑,单碑上绘有他们的人物肖像,篆刻着他们的生卒年和事迹。川东北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期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对于那群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的人们,当地人以石刻的方式表示感恩和铭记。南龛山山腰处还有全国最大最全的红军标语园。巨大的“赤化全川”碑、“平分土地”石刻映入眼帘,极其震撼,而雕刻着红军标语,行动方针的其他标语石刻,几乎随处可见,烈士陵园里、仪陇马鞍山的红军街上、通江县里的街道上……由于石刻较之纸质、木质物品,更易保存,石刻记录在这里十分常见。早年,这些石刻标语鼓舞民众,团结一心共御外敌,而如今,红色文化被刻在坚硬的石头上面,以这种特殊的形式,提醒人们铭记那段艰难岁月,缅怀英烈。

四、精准扶贫在行动,革命老区焕生机

那段流血的岁月过去后,带着红色记忆的老区悄悄发生着变化,而在川东北革命老区考察的过程中,变化一词最适合用在老区的贫困县区。精准扶贫工作不再是文件上的“总体要求”、“核心内容”、“理念方针”,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发生在眼前。巴中市的方山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坐落在方山上,也因此得名。由于山上不适宜一般农作物生长,当地人大多外出谋生,土地无人耕作,连年荒芜。农户单独种植,自产自销农产品,大多是蓝莓、中药材等。而如今,有了方山旅游公司和方山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大企业的支撑,方山村开始开发旅游业,开办股份制合作社,农业也开始往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五、结语

思考与祝福。在川东北革命老区的考察活动结束后,笔者整理了部分提议。主要是文物的保护情况和扶贫工作方面。川东北的石刻全国有名,但露天或者在居民区的石刻保护力度稍弱,当地居民缺乏保护意识,认为只是几块普通石头,而事实上这些与纪念馆、博物馆内的石刻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政府可以张贴一些小标识,唤起大众保护意识、通过定期考察、组织博物馆专门人员定期维护等措施来进行保护。

  而对于方兴未艾的扶贫工作,笔者也有建议。新农村建设完成后宣传力度不够,几乎无外来旅人。当地修建好的基础设施使用率较低,青壮年较少。离乡入城,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注重当地人观念的转变也显得尤为重要。

  真正的变化需要长期的积累,笔者未长时间停留,实际状况或有出入。川东北革命老区所呈现出来的现状,整体是欣欣向荣的,老区人民热爱生活、不忘先烈,并且辛勤劳动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喜迎新生活的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