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北居住小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节水景观设计
周 媛
本文针对西北地区缺水的现状,提出合理设计出多样化的水域空间,继而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西北地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上,希望能对今生态小区景观节水设计有所借鉴。
生态住宅 可持续发展 水景观
在西北地区的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水景观是生态住宅小区设计的灵魂,设计小区景观规划的时候不只要考虑水景观对人的感官享受,还要考虑节水和水环境的循环利用,实现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化。针对西北的地域气候人文环境有选择地进行景观设计。在设计初期应充分考虑场所特性,选择合适的水景设计类型,既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同时又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具体方法由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遵循自然的设计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善于发现植物四季的美,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就有根据植物季节来设计的。任何景观都具有常态和激发态两种,比如开花的植物,开花时节,花朵的色彩丰富多彩,景观效果非常好,这就是植物的“激发态”,但这种令人愉悦的景观时效却非常短。当花季已过,植物就恢复到平常的绿色或其他颜色,这变是植物的“常态”景观。到了冬季,甚至还会有几个月干枝裸露的时间。设计时候要根据季节来合理安排植物、水景、和空间营造。有古诗说“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就是有机地将景观植物与诗词的意境结合在一起。二、植物的选择与种植
西北地区居住小区景观园林设计中,植物栽种需严格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尽量选用本土植物,以此来减少植物栽种成本与后期维护管理成本,避免过度强化绿地景观来达到美化效果,避免大量奇花异草与大面积草坪的使用。园林植物可以选择抗旱性强的植物。通过研究结果显示,五种景天属植物——八宝景天、胭脂红景天、德国景天、松塔景天和四季青景天的抗旱能力都非常强。植物的选择可以优先考虑这些树种,在美化了小区环境的同时,也降低了树木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节约了树木的维护成本。抗旱植物也更适合在西北地区的小区种植。三、从景观设计手法上节水
水景设计在园林中所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居住小区中应当多以自然式水景为主,园林设计中的水景观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而在小区内多为自然形式的水景主要有两种,一是流线型的水景,如溪流;二是面状的水景,主要指景观人工湖。有的地方在西安市的居住区中不但喜欢修建人工湖、喷泉,还有露天游泳池,有的开发商会认为可以提高他们小区品质,提高楼盘售价,有的购房者也喜欢小区内有个露天游泳池。在西北这个较为干旱且沙尘量较大的地方,不太适合修建大面积的人工水域。具体设计层面上可以从以下方法实施:(1)做薄水设计,利用水底铺装图案的装饰效果增加水池的美感,这样即使在无水的冬季也不会因为水池的高差过大而具有潜在的危险,甚至在冬季可以成为可坐可赏的景观休息设施。
(2)利用雕塑小品和美观的河道。卵石、沙滩、毛石等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即使在枯水的冬季,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形态,我国造园艺术中有一种“水园旱做”之法,园中本来没有水,但利用假山之起伏,平地之升降,通过形地貌的对比,产生“无水而有池意”的意境,对北方城市来说,是改善冬季景观的良好措施。当然也可以借鉴日本“枯山水”的做法。虽然旱溪的景致难以和真水相媲美,但在漫长的冬季,仍可以为景园添色。
(3)利用良好的景观小品与水景结合,良好的水景雕塑小品既可以增加水景的美感,也可以在无水时节提供良好的景观。
(4)充分考察当地游人量的季节变化和水景使用的高峰期,基于游人观赏时间确定喷水时间,喷泉可以只在游人高峰期开放;多用旱喷喷泉且不宜过大,大型旱喷喷泉的能耗较高,喷泉宜分散勿集中,分散设置的小型喷泉有利于人们与水的接触。
(5)以少胜多,以意取胜。北方地区普遍缺水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使用大水面的生态代价,对于自然存在的水塘、河流水池应充分利用,尽量少开挖大的水面。应以精小取胜;多用点状,线状水体和小型的水景小品,这类水体不会占据太大的空间,又极具趣味性。在设计水系时候,应有预见性的估计测到可能达到的水量和水体的养护问题,宁窄勿宽。
(6)顺势地形。设计上宜下不宜上。水体的设计尽可能与自然规律、地势符合,除了一些特定的旱地喷泉,小面积的喷水之外,不要设计太多的大型喷泉。大型喷泉的能耗会比小喷泉的要高,本着节电的原则,应尽量少用。壁泉,跌水,小瀑布等水体的能耗小,也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可以用来代替大型的喷泉。
四、结语
水景有着平衡生态的作用,对空气可以进行加湿及净化,还可以用作消防、绿化灌溉等。在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下,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手法不但可以提高小区的整体环境,改善小区的微气候,还能够满足人们居住的“亲水”需求,在水资源日益珍贵的今天,通过以上手法合理的景观设计创造出更多怡人的水景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本文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项目编号:15KY11。
周媛,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