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山西汾阳贾家庄村,“贾家庄巨变”全国征联书法邀请展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楹联家和山西省各界人士近三百人,共同见证这一意义非凡的盛大活动。
活动由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贾家庄村党委和吕梁市楹联学会主办,赵望进艺术工作室承办,《对联》杂志社、山西农民书画研究会和怀冰艺术社协办。山西省政协原主席郑社奎,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卫小春等参加活动。
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卫小春,吕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田安平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本次活动的内容,一是举办“共同富裕一面旗——贾家庄全国楹联大赛”。此次征联,是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以“中国农民感恩共产党”为主题的征集活动。收到全国各地(除西藏、台湾以外)的联家作品2168副,海外联家10副。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30名,入围奖60名。二是举办“贾家庄巨变全国征联书法邀请展”,以获奖作品为内容,邀请100位山西省级老领导以及书法家、楹联家进行书法创作。展览紧扣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和贾家庄奋斗史,以改天换地、战天斗地、惊天动地、翻天覆地、欢天喜地5个篇章为中轴线展开,主题非常鲜明。每个篇章由20副作品组成,用楹联与书法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贾家庄的可喜变迁。三是《贾家庄赋》,由辞赋家孙满仓先生撰写,老书法家赵望进先生书写呈现。
吕梁东麓,汾水西畔,有一个两千多人的大村庄。盛夏时节来到这里,只见路宽楼新,草木葱茏,一尘不染。这里既有城市生活的各种便捷,又有着清新恬淡的乡村元素。
更厉害的是,这个村知名度极高。它是全国农村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集体经济发达,村办企业兴旺,村民分红可观。贾樟柯在这里办起电影学院,马烽在这里蹲过点,乔羽在这里写过歌,省里一所重点中学也正在这里筹建。
村子本身就是一个AAAA级旅游景点,这里有高级酒店,有会展中心,有生态园,有工业文化创意园,有汾州民俗文化园。当然,还有贾(gǔ)街上的“汾阳八大碗”。
这个村子,有一个很乡土的名字——贾家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弄翰墨。在举国上下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这个村主办一个不得了、了不得的联墨盛会,那就是以反映“贾家庄巨变”为主题的全国征联书法邀请展。
最忆英雄儿女 试看幸福田园——走进贾家庄
七月是小暑和大暑的季节。而在山西汾阳市贾家庄,来来往往的游客,顶着暑热,三三两两步入展览大厅,观摩这里举办的联墨书法展。天蓝,风清,人旺,树绿,旗红。有人这样评价展会:这不仅是以贾家庄村奋斗史为依托的艺术展览,更是一次独具特色的艺术化党史教育。
现在年轻人知道贾家庄,多半缘自贾樟柯。贾樟柯是山西汾阳人,拍了部电影《山河故人》,以汾阳为大时代背景,讲述一个穿越时空的感人故事。之后在汾阳贾家庄三晋民俗文化体验地——贾街,开了家“山河故人·家厨”电影主题餐厅,还办了一个电影学院。
而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知道贾家庄,则是通过马烽编剧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是以贾家庄年轻人为原型创作的。郭沫若先生也曾对这个北方村子赋诗赞美。乔羽先生92岁高龄时,曾写过这样几句话:“山西汾阳贾家庄是我当年创作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的地方,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讲的正是当年贾家庄的故事。”
《人说山西好风光》词作者乔羽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负责人、贾家庄党委书记邢万里,是一位精明强干的中年人。他感慨道:“贾家庄是干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七十年来的可喜变迁,如果没有全村人的执着奋进,贾家庄村很可能还是一片饱受盐碱之苦的穷窝子。”作为这个全国名村的领头羊,邢书记表示要把集体经济的红旗高高举起,世代相传。村里已将联墨汇编成册,作为永远的纪念和永久的教材。这是贾家庄人的一笔文化财富。他们还计划把《贾家庄赋》和获奖联作勒石刻碑,作为村庄的一个文化标志呈现。
本次征联一等奖获得者杨怀胜先生,在贾家庄村住了两天。他很有感慨地告诉笔者:
“从年轻时看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起,便对这个村子有一种迷恋与向往。有这种情结,我才在这次征联中找到一种感情的释放。激动之情不言而喻。
“获奖只是一个偶然。而最享受的,是能亲眼看到这里秀美的山水,感受这里的美好生活,感受村民的真诚与热情。世界之大,相逢即是缘。与贾家庄结缘,是我的幸运。”
飞歌一曲成经典 梦笔千章聚大咖——联墨盛会史无前
观展的人们感慨:一个村庄举办的展览,竟然动用这么巨大的“资源”。有9位省级领导为他们挥毫,部门领导以及各路精英也广泛参与。这场面,少见!贾家庄人“面子好大”啊!此展共收楹联作品百余幅,行、楷、隶、篆、草各体俱全。参与本次百联书写活动的省级领导中,有在职的,有退休的。有的老领导在职时就用毛笔批阅文件,退休后浸淫翰墨,习字赏书成为晚年生活一大乐事。他们接受书写邀请后,非常认真。有的数次书写,择其优者“交卷”,有的则亲自拟联,抒发对于贾家庄巨变的喜悦之情。
此外,农林水,医药卫生,宣传出版,企业金融的老领导也踊跃参加。他们有丰富的从政经验,综合素质较高,笔墨功夫较为扎实,有些在职时就是书家,只不过“政名”淹了“书名”。退休后,他们习字养心,将自己的学识、阅历、修为等外化为笔墨,陶冶性情,悦己达人。
值得一提的是一批专业书画名家,他们都是省内书画界的大咖,丹青高手,有些是书画界领军人物。这次他们拿出精品力作,提升了展览的品位。
此外,书者还有作家、楹联家、高校教师、媒体人等等,可谓群贤毕至。
百闻不如一见,读者诸君倘能抽出闲暇,最好还是亲临现场,徜徉其中,享受这份特别的文化大餐——那情景,当如三伏天之冰镇,很过瘾的。
那股激情镌入史 当年壮举化成诗——关于《贾家庄赋》
一进展厅,入眼便是醒目的十四条屏巨幅《贾家庄赋》(书法作品请参阅本期联墨插页)。凡来观展者,几乎都会在这里驻足、观摩、拍照。由孙满仓先生撰、赵望进先生书写的这幅巨制,堪为此次全国性主题联墨活动的又一亮点。孙满仓先生是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长于联赋。谈及此次作赋,他坦言章法、辞藻其实都居末位,最重要的是贾家庄感染了他,震撼了他,“贾家庄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地方。在策划组织贾家庄征联的过程中,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着、洗礼着。”
而令他感触至深的,是这么几点。
一是国家鼓励共同富裕,百姓渴望共同富裕。但问问天下的富人,有几个愿意把自己的财富,捐献出来,以与穷人共享?
可是在贾家庄,老党委书记邢利民,在改革开放之初办了一个塑料厂,属于先富者。而当他看到干部们只顾自己致富,村民群龙无首,贫富差距拉大的现状后,果断将自家企业捐给集体。并以“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元富村”为誓言,号召党员干部:若想谋发财,就请辞去干部职务;要想当干部,就请放弃个人私利。在他感召下,贾家庄7名干部捐出自己的工厂或店铺,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致富。
孙满仓感叹:邢利民那批干部如果当年不捐献自己的企业,现在可能个个都是大富翁。他们偶尔发发善心,给村里捐资盖个学校、修条马路、建个门楼,谁也会说他们好,但绝不会有如今繁荣昌盛的贾家庄。正因为当年干部们捐出自己的企业,贾家庄才有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家底。正因为干部群体放弃私利,为村民的共同富裕合力打拼,才有了贾家庄今日的辉煌。所以,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干部,在于村里有一个无私而能干的当家人。
二是看看当今的农村,有多少空巢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一年见不了几次父母。这种离别之痛,成为多少孩子的童年记忆!
而在贾家庄,孙满仓发现:这里不仅游客如织,而且恒鼎建材、盛世酒业、腾飞旅游、特色农业四大支柱产业安排了大量本村年轻人就业。务工不出村,能与老人、妻儿长相厮守,其乐融融。这种幸福,绝不是外出打工能挣多少钱可以替代的。
孙满仓感叹:要造福当代农民,最好像贾家庄一样,以集体经济为支撑,让农民在自己村里有工可打、有钱可挣、有天伦之乐可享。
三是在当代中国,有多少名噪一时的劳模村、旗帜村都昙花一现,成为特定时代的一个印记。而贾家庄作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闻名全国的一面旗帜,历经数十年风雨而飘扬不倒,其原因何在?
在创作《贾家庄赋》时,孙满仓了解到:贾家庄顺应潮流却不随波逐流,不搞运动。在大锅饭时期,面对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他们顶着压力,制定出《经营管理一百条》,专门治懒治散,坚持按劳取酬。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从土地到牲口、农具分光吃净的风潮,贾家庄再次顶住压力,采取“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做法,给发展集体经济留下可用的土地。正因为根据实际情况,不左不右,不随风倒,贾家庄作为全国农村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才屹立不倒。
孙先生把这种感受和感动融入《贾家庄赋》。开幕当天主持人现场朗诵时十分投入,其情状其声色,深深感染了许多人。
书者文之极也!此次《贾家庄赋》书者,为隶书名家、山西省书协名誉主席赵望进先生,“赵家隶”十四条屏有气势之美,章法之美,点画之美,赋与墨相得益彰,雅俗共赏,实属难得。
书百载何须多字 览一庄如见九州——赵望进先生谈“楹联当用世为归”
腰板挺直,精神健旺,声音低沉,一口晋南官话——眼前的赵望进老先生,与笔者交流起这次活动的感想,显得不疾不徐,云淡风轻。在多个文化活动场合,记者与赵老有过交集。他担任过市委宣传部和省文联领导,是山西德高望重的书法家。其实,赵先生还是一位联家,曾经发起和组织成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担任过协会首任主席。
如今已过杖朝之年,赵先生仍是山西省书协名誉主席、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今年年初,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遴选工作结束,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全省书法艺术领域5人入选。赵望进先生名列榜首,成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名家工作室领衔人。
“赵望进名家工作室”设在太原市青年宫内。屋里堆满书籍和宣纸,墨香弥漫,稍显逼仄,却是一寸天地,云水三千。赵先生和他的团队,在这里策划并实践了一次次有意义、有影响的文化活动。
窗外赤日炎炎,手中清茶一杯。作为本次活动的总策划,赵老款款介绍最初的缘起: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小康之后国家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更是建党一百周年。作为一个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又该做点儿什么呢?
“多年浸淫于联墨书艺,自然得做跟文化沾边的事儿。可如果只是一般性地组织书法笔会,抄写诗词,意义并不大。我想到了农民、农村和农业,这些年‘三农’巨变有目共睹,何不搞一次以楹联和书法相结合的形式,向全国征稿,来反映七十多年的变迁,来歌咏农民对党的朴素情感呢?”
此念一出,心头一亮。就这么搞!下一步,出方案,寻典型,找抓手,促落实。赵先生与孙满仓先生、贾家庄村党委书记邢万里、吕梁市楹联学会会长李永民一起研究,决定以贾家庄七十来年巨变为缩影,芥子须弥,以点带面,反映全社会层面的乡村巨变。
赵望进先生一贯倡导诗联当“用世为归”。我们聊天的时候,先生老家有电话过来,原来是当地打造特色小镇,请求赵老用“楹联艺术”来推广支持,包装宣传。
赵先生强调,楹联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和实用性,可以通过书法、篆刻、雕刻、影像等形式鲜活地存在,最广泛地走进民众,走进生活,融入社会。
事实上,赵先生也是这样实践的,前些年山西几大建筑物的征联文化活动、纪念关公诞辰1850周年全球华人征联活动等等,都是他们主导组织的。而为了扩大这次活动影响,同时表达自己的郑重之意和尊敬之情,赵先生以八十多岁高龄,一一打电话,甚至登门拜访,邀请老领导们亲书获奖联作,此举让人感佩。
而像此次活动“赋、联、墨”的完美结合,以小见大,以细流涓滴映衬大海波涛,更能造成心弦共鸣,撼人心魄。透过这平仄之韵,黑白之趣,观者受到思想启迪,得到艺术享受。
精心筹划,夙夜在斯,三个月下来,赵望进先生终于又做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活动一结束,他却由于劳累而眼疾发作。但赵老内心颇感欣慰:这次展览活动属于“独一个”,其作用是别致的,效果是丰富的,这是艺术工作者为社会、为“三农”奉献的一份特殊礼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