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日报》二〇二〇年一月八日刊载了联家同题『邵阳洛阳仙洞』的二十多副楹联。欣读之后,感到艺术性与思想性,都展现了相当高的水准,对古迹风景联的创作,提供了多视角的有益借鉴。
洛阳仙洞是邵阳十二大景点之一,位于点石庵内,唐代有来自洛阳的申氏在洞内修行,因其思母而取名洛阳洞,原法坛、丹鼎、泉井、庵堂等遗迹现已不存,旧址被改建为学校。素材不多,联家却充分发挥了合理想象力和创造力,佳联迭出。
一是内容充盈,信息量大。
如吕可夫联:
幽穴锁烟霞,记曾经白云出岫,丹灶飞香,仙泉不竭仙家老;
好风邀杖履,宜漫赏碧浪盈资,清波涨邵,古木犹荣古迹多。
此联艺术地再现了仙洞昔日的鼎盛胜境与现代景色的生动画面,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极强。
朱振宙联:
曾经暮鼓晨钟,香慈火善,跪揖频来,一洞仙风留客住;
已是烟闲云寂,鼎没庵飞,禅音远去,双江月影化龙盘。
此联以生花妙笔,精准地提炼出仙洞的外在人文特征,成功地进行了写实的意象情景创设。
有些作品继续升华,突出展现写虚的精神主题。
如庞小青联:
宝庆双清垂母范;
洛阳百度觅仙踪。
此联巧妙地嵌入四个地名和专用名词,借『双清』『百度』的双关,融古今意蕴于一炉,展现了邵阳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传统美德。
陈建湘联:
孝子何来?望断天涯,一缕柔情镶洞府;
仙居安在?梦回故址,千秋胜境化烟尘。
此联生动地讴歌了游子与故乡亲人相互思念的感人情怀。
二是格调高雅,韵味无穷。
如彭端详联:
洞锁烟霞,景丽城垣,红墙碧瓦屐痕老;仙踪已杳,钟声渐冷,明月清风望眼空。
人去洞渺,抚今思昔,联家感怀万千,艺术构思富含文采。有些作品,言外充满不尽之意,极具想象力。
如杨敏亮联:
洛阳归雁时,绿野仙踪何在?昭陵遗迹处,紫烟丹灶无存。
此联让人很自然地勾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情。
钟九胜联:
洞无影,井无形,剩有奇思营幻境;云在天,春在树,可凭佳咏觅仙踪。
此联在感慨惆怅之时,没有消极,语意跌宕起伏,最后把墨客的闲情逸致,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副对联,如果让不同读者品出不同的意蕴,必然使人难以忘怀,实现理想的艺术效果。
如欧阳佑春联:
洞随母爱深,千年幽探难寻底;
井共禅庵隐,百载清流总润心。
此联紧扣主题,洞与母爱皆深不见底,千年亘古不变,滋润人心。谭水松联:
塔影挂江亭,俯邵水苍茫,且就波光销俗虑;
钟声沉浦树,怅仙踪杳渺,空余洞口老尘容。
此联意象创设手法高超,用词老到。作品从景色切入,发『老尘容』之感叹,提『销俗虑』之劝慰,引发读者无限遐思,久品不厌。
三是借古镕今,主旨清新。
停留在空发感叹、悲天悯人的层次,艺术水平再高,也难成佳构。妙联,必然要传达给读者明确的思想,促进社会进步,启迪人的灵魂。
如周玉清联:
颓迹莫揪心,许是洞仙回洛邑;
新时宜放眼,相期黉舍出神童。
上联极具艺术色彩地安慰游客,下联劝慰读者与时俱进,眼光朝前看,古迹在现代肩负了新的教育任务。
刘助长联:
雨洗尘埃,风翻史册,洛洞犹存仙迹;
日沐灵山,月盈秀水,黉宫尚有书声。
仙洞历经风雨沧桑,依然日沐月盈,山灵水秀,尚有书声!作品正气沛然,倾向明朗,体现出艺术家思想的成熟。
四是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作品达致最高境界,必然物我归一,无二无别,景即情,情即景。
如邹宗德联:
古洞聚烟霞,遥想法坛炉火,曾染红晓寺钟声,双清月色;
残垣余块垒,难寻唐代仙踪,同望断莲池荷韵,六岭春光。
此联寓情于景,以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通感手法,娴熟地把仙洞与其他宝庆胜景挂钩,凸显仙洞的影响和地位。『块垒』的双关,极大地增强了作品主题的艺术效果,古洞仙踪与莲池、六岭『同望断』,让人生起无限惋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也许,这是这期联作,最值得引发我们深思的地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