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春节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了十集电视片《楹联里的中国》,普及了对联知识,更引起广大群众对对联的兴趣。在这里,我首先要向为此节目付出辛勤劳动的楹联工作者致敬,向给予楹联工作巨大支持的央视编导和工作人员致谢!
金无足赤,百密一疏,近六个小时的节目中偶有不如人意处恐也难免,但关键地方还是要注意的。我就把自己难以接受的一个场面提出来和联友们探讨。
第三集《对中童趣》
老师讲完一种对联平仄格式后,以『爱国』为主题让孩子们回家后自创对联,一个小学生写的是:
祖国迎大庆;
民众绽笑颜。
交稿后,老师细看了几遍,说:『把「笑」改成「新」就好了。』
又说:『我们学了新的五言联平仄格式,上联是平平平仄仄,下联是仄仄仄平平,你这个「笑」是仄声,所以第四个字必须得改。』
最后,这副作品脱颖而出,在孩子爷爷重新书写后如愿地挂在了校园里。
整个场面过程很简单,老师也只给学生的对联改了一个字,好像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这是十集中仅有的两次对联课之一,而且是唯一一次讲对联句子的平仄格律,并具体给学生修改的例子。虽然只改了一个字,却反映出对对联平仄格律认识的严重问题:在确定联句节奏点时,只承认由律诗格律移植过来的『二字而节』,不承认对联本身具有的按照语言规律确定的『意节』。
下面我试对这副五言联作一点具体分析。
首先看平仄格律,按照二字而节:
祖国/迎大/庆;
民众/绽笑/颜。
如那位老师所说,把节奏点定在『大』和『笑』上,违律。
按照意节:
祖国/迎/大庆;
民众/绽/笑颜。
『大』和『笑』不在节奏点上,不违律。
应该按照哪个来定呢?《联律通则》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也可以按语意节奏,……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从『也可以』可以看出,两种定节奏的方法都是可以的,学生原作符合《联律通则》要求。
其次,看语言表达,按照二字而节读,是不通顺的;按照意节读,是通顺的。再比较『新』和『笑』用字的准确度:人的面容(颜)的变化是由喜怒哀乐的表情造成的,不做整容手术,短时间内形体上是难以变化更新的。这样看来,学生原作既合律,又通顺上口,表意还更准确。
《联律通则》这一条是这样写的:『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虽然把『二字而节』和『语意节奏』并列提出,但把『二字而节』排在前面,让『语意节奏』和它比较而言处于『也可以』的地位,特别是把『二字而节』称为联律节奏的『声律节奏』(『二字而节』本是『律诗的声律节奏』,移到联律里后只是联律的声律节奏中的一种。说『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好像『语意节奏』不是一种『声律节奏』了。)这就显得按二字而节定平仄是主导的。
『二字而节』的诵读方式,对于字数、句数少而固定的近体格律诗是比较方便的,而且五七言律诗又是『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句式占绝大多数,『二字而节』成为格律诗的声律节奏是很自然的。但当『二字而节』运用到句数、字数都不固定的对联句子时,它不顾语意而硬性固定节奏的缺点就凸显出来了。譬如如果按『二字而节』诵读,『中国/梦催/人奋/进』,就会造成语不达意,而『创业/人懒/逐功/名』,甚至把意思弄反了。
联律应该与时俱进,选用适合自己的准确表意的语意节奏。笔者以为,今后对联定节奏应该以意节为主,二字而节作为补充,只可用在五七言律句联中。而且即使是五七言联,也要考虑语意表达,不要求都按照律句句式,符合意节也可以就按意节。如: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欺天者/必吞/恶果;创业人/懒逐/功名。携/文明/入户;带/诚信/出门。祖国/迎/大庆;民众/绽/笑颜。
按意节定平仄都已经合联律了,不必非要它们再合乎诗律的二字而节了。
总之,笔者认为现在的《联律通则》关于如何确定节奏点的表述并不完全符合对联的历史,需要加以修订。《联律通则》基本规则第四条关于节奏点的条文宜大致写成:
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除律句联可按『二字而节』外,均按语意节奏,节奏点在词语的最后一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