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正气清风拂面来——内乡县衙楹联鉴赏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5855


  要理解这副名联,先要对内乡县衙整体楹联文化有个基本认知。

  从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县作为一个中央管理的基本政权单位,历经二千多年的兴衰更迭,一直维持到现在。县政府所在地称为县衙,一直延续至清。

  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据《内乡县志》记载,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作为古典建筑,内乡县衙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县衙。

  县、州(府)、省和中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四级政权机构。值得庆幸的是,这四级政权机构都有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存在。内乡县衙和山西霍州署、保定直隶总督署、北京故宫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官衙。

  然而内乡县衙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县衙内各个堂院的联匾。据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王晓杰讲,内乡县衙的对联,计有35副。其中以大堂、二堂、三堂的楹联最为有名。大堂楹联是: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此联指明了官吏对平民应有的态度:不欺不负。不欺是因为上天难欺,同样下民也难欺,所以“毋自欺也”。不负是因为“人民”代表着“国家”,因此“何忍负之”。

  在封建社会,皇帝称为“天子”,官吏是在皇帝的意志下统治人民的。以人民为天,以人民为国,这是儒家孟子一派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下》有一段话,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段话确立了人民、国家、皇帝三者之间的关系。此联则是孟子思想的婉转表达。

  二堂楹联是: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此联推重法治,上联讲以法治国、以法治县,下联讲在法治中要施行仁政。

  上联重点是说,在法和亲故有矛盾时,规定要执法无亲。此联的先进性在下联,在于对“疑似”案件的处理,奖或者罚该重还是轻?“赏疑唯重”是说如果该奖赏的事情有疑义,则重赏;“罚疑唯轻”是说如果该处罚的事情有疑义,则轻罚。这个思想来源于中国儒家类著作《说苑》。《说苑·杂事》中说:“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于是梁王请教富可敌国的“陶之朱公”(范蠡),朱公用了一个比方,说明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梁王听了曰“善!”以后“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狱疑则从去”即“疑罪从无”;“赏疑则从与”即“疑赏从(给)与”。这就是儒家一贯主张的“施仁政”,也即是“厚德载物”。做每一件事物都可以让人感到德政(仁政),这样的仁者是无敌的。“疑罪从无”原则又称“有利被告原则”,也是现代刑事司法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首先提出的还是中国儒家。

  三堂楹联是: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下联前两句是说当官要有正确的得失观,正确的荣辱观,即“得一官不荣”;当官就要有责任,要做事,敢负责,不要保官,不怕罢官,即“失一官不辱”。后两句是说:县官虽小,但也能做大事,“勿说一官无用”。“无用”是指微不足道,亦或指无用武之地。其实,古时一县辖地约百里,兼且刑事民事都要管,知县集财政、司法大权于一身,堪比一方诸侯。因此县令也被戏称为“百里侯”。如果能将一个县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也称得上是大有作为。这就是“地方全靠一官”。

  上联其实是用孟昶《颁令箴》的故事而加以变化。五代十国时期,孟知祥建立后蜀,然而官贪吏虐层出。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24句:“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宋灭蜀后,鉴于前代亡国的历史教训,将《颁令箴》缩写为4句16字:并铭刻于石:“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就是《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以后,明清两代一例施行。上联前两句联意可以理解为百姓是官员的“衣食父母”,不说官员是百姓的“父母官”,这是全联最为闪光的地方。此联称官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西方称之为“花纳税人的钱”,东西方在这一点上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上联后两句主要是告诫官员不要欺负百姓,“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换位思考。

  此联作者是时任内乡知县的高以永。高以永,浙江嘉兴人,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调任内乡知县,任职九年,清廉而有德政。此联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高以永的清廉是值得人们怀念的:他任州县官达十一年,从未携家人至任所,也就是当官不用亲朋好友,不搞“一荣俱荣”那一套,这是其一;离任时,他随身携带的只有几件衣服和几本书,不是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其二;他后来死于户部江南司员外郎任上,身无余财,连灵柩也是靠亲戚朋友资助才得以归葬,这是其三。

  三堂楹联之所以喧腾众口还因为多位国家领导人钟爱此联。1995年6月8日,朱镕基同志参观内乡县衙,他对这副楹联凝视许久后说:“这是古今难得的好对联,不仅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而且再清楚不过地讲明了官与民的关系。”1999年5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河南南阳时也对这副对联很感兴趣,并指示中央办公厅的同志负责查考此联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在座谈会上他念了这一副对联,并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